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学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散文

旗下栏目: 修江源 文化艺术 书刊 小说 诗词 散文 记实 民间故事 黄庭坚传

修水“农微”史话

来源:古城旧梦 作者:李金生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3-30
     走进超市,一眼所见,各种香菇、木耳等微生物产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摆满了整个货架货柜,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更提升了人们的现代生活品质。作为一名微生物领域的亲历者,不由得想起修水农用微生物(简称农微)走过的星光岁月。
      修水县大面积推广应用微生物技术发展农业生产的历史可以上朔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还记得那时位于县城西茗坑口,刘家井旁有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工厂,厂门口有一块木制照牌,上面写着''修水县微生物农药厂''几个招人显眼的大字,字迹有些斑驳,显然有了一定的年代感。在寥落的荒郊野外,尤其显得孤寂冷清,它的蹉跎岁月成了修水农微史的一个缩影。
      其实''修水县微生物农药厂''这块招牌在历史上已经几易其名,它最初的名字叫'修水县菌肥厂'',后来改作''修水县食用菌试验场'',再后来就改成现在的厂名。而每一次的改名易名,都标志着修水农用微生物''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发展的艰难曲折史。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文革的温度已渐渐降下来,百废待兴。在农村,农民们希望农业有个好收成,但由于用来增产增收的化肥严重短缺,僧多粥少,于是农用微生物横空出世,走进农村的千家万户。其中最受追捧的有''920''植物生长激素,''5406'抗生菌肥,细菌固氮菌肥,根瘤菌肥,以及糖化饲料,水塘里的红藻绿藻等等。不管是水稻小麦棉花茶叶等只要一沾上'农微''这个名字,似乎便黄袍加身,身价百倍。
      修水虽是个边远山区县,消息闭塞,然而也挡不住新鲜事物的诱惑,不甘居人后。在那个人人争上游的年代,县农业局自然成了农业生产的排头兵、风向标,在其旗下的''修水县菌肥厂''便应运而生,厂址就选在县城西茗坑口。
      厂里聚集了一批科研人员,他们紧跟形势,日夜研制农微产品。笔者因在大学里学过微生物,被认为是制作菌肥的不二人选,派到赣南石城县菌肥厂观摩学习先进技术经验,回来后如法炮制,依样画葫芦生产各种农用微生物制剂,分发到各公社生产队,人们争相使用,产品一时成了''洛阳纸贵'供不应求,风头无量。 周湖岭
      大家都在传说着一个神奇的故事,说使用了''920'生长激素,这农作物的生长简直势如破竹,长疯了;说猪吃了糖化饲料只管长肉,日里长夜里长,猪多肥多,肥多粮多。于是下面各公社生产队依样学样,纷纷办起了农微厂。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功夫菌肥厂像雨后春笋般的遍地开花,星罗棋布的分布在各地乡村,修水农微事业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势头。
      然而科学必竟是科学,那些盲目拍着脑袋建起来的乡村菌肥厂在缺乏技术设备条件下生产出来的所谓菌肥,终究是个美丽的花瓶,耐看不耐用,使用田间不可能有什么效果。乡下办的菌肥厂昙花一现,杜鸠啼血,只能黯然退场。处在旋涡中的县菌肥厂,虽然有技术支撑设备优势,产品质量大扺可保障,但受大环境影响,菌肥这一产品名称显然已跌落神台,成了不待见的路边草,为人所诟病。处在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中的县菌肥厂也不能独善其身自证清白,只能摘下这块还没来得及捂热的''县菌肥厂''招牌,束之高阁。
      然百脚之虫僵而不死,城头又变换大王旗,菌肥这块招牌,虽然在农微产品良莠不齐的窘境下屡遭诟语,但农用微生物远不止菌肥这片小天地。推开窗户即入园,在农微的百花园地里食用菌这朵奇葩尤其引人注目。香姑木耳以前都是人们餐桌上的珍馐,即便是贵客临门也无此口福,因为是野生的,人间稀有。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能否把野生的食用菌,引入到室内进行人工栽培,实行工厂化生产呢?一道严肃的科研课题摆在了原菌肥厂科研人员的桌前,经过检索资料认为理论上是可行的,实践上也有个案成功的先例,这为他们研究香菇室内栽培打开了一道亮丽光线,这应了那句''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的谚语。眼前的食用菌人工栽培或许是上帝给开的另一扇窗。
      科研人员走进深山老林披荆斩棘采得肥厚硕大香菇,在实验室里进行菌种分离,终于选育得优良香菇菌株。又从大山深处运来粗大段木,放置搭起的菇棚中。用钻孔器在段木上钻成数量不等的小孔,将选育的香菇菌种接入小孔封盖。香菇菌种在潮湿中温的条件下寄生在段木条中生长发育,最后长出肥厚的香菇子实体。后来经不断改进,用锯木屑做成菌包代替段木生产香菇获得成功,再后来用棉籽壳做成菌床生产平菇凤尾菇获得大面产量。除了菇类还生产木耳类,计有黑木耳,白木耳,毛木耳等,还研究开发了名贵食药用真菌如金针菇,竹荪,灵芝,云芝,茯苓,虫草等。
      食用菌家庭人员不断增多,俨然成了修水食用菌倶乐部,这样一块''修水县食用菌试验场''的金字招牌水到渠成正式的挂在了厂区门口,标志着修水农用微生物迎來了第二个春天。场里不但生产各种菇类耳类等食用菌产品,还把产业延伸到制作优良的食用菌菌种,供各地生产使用。毎日里顾客盈门,商贾云集,成了赣西北食用菌一大产业生产基地之一。为修水农用微生物的发展和转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山区农副业生产的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提供了可复制的有益经验。 湖岭
      ''小城故事多,小城的故事真不错''。修水虽然是个静谧的边远小城,但却不缺故事。当周边的有识之士正在热议如何避免化学农药对人畜的危害时,边区的小城修水已经在生产微生物农药了,这种农药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只杀死农作物病虫害,而对人畜的伤害则毫发无损,即使有人想不开要用农药毒杀自己,也可一百个放心,一定安然无恙,这便是生物农药的独到好处,以菌治虫的独特魅力。
      那为什么这等在当时看来很超前的先进项目会落户修水,在原菌肥厂的厂房里安营扎寨呢?或许当初修水县的领导也始料不及,说起工业化生产微生物农药项目落户修水,还真是一件喜出望外的事。
      时间追逐到1978年的早春二月,春寒料峭,人勤春来早,农民不误农时备耕忙,修水农业局的领导干部未雨绸缪提前布置全县的春讲生产。正在此时他们接到一个上级文件,省农业厅把一个工业化生产微生物农药的项目安排给了修水,''来不及等待,來不及沉醉'',一笔近四十万元的建厂巨款随即划拨到了县农业局的帐户上。这真是个天方来客。
      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谁都想争项目,争资金,求而不得。可农业局的领导面对项目面对资金却犯起了愁,愁肠百结。他们想到的是建厂的设备钢材在哪里?建厂的技术资料又在哪里?而这些省里却没说!不象前几年县里建化肥厂时,省里不但立项给钱给技术,还把设备运到厂里,饭来张口,一切依计划办。而眼前的微生物农药项目,除了钱到帐以外,其它就是一张白纸,这没底的事該咋办呢?项目若退回省里,把钱还给人家,这可是白花花的银子,谁都想要;如果霸上硬上弓,硬着头皮上项目,可谁都不敢做主拍板。 本文来自修水网
      ''千帆过尽青山在,斜晖脉脉水悠悠'',一个亮点突显眼前。当年的菌肥厂,现在的食用菌场走到了众人的眼前,真是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力,经过踏勘,认为食用菌场房面积环境要求基本达到要求,于是新桃换旧符,一块''修水县微生物农药厂''的金字招牌在紧锣密鼓声中替代了成立五年之久的县食用菌试验场。工厂角色的转换,不但标志着一个产业产品的华丽转身,更代表了修水农用微生物的发展应用进入了一个科学化工业化的新模式新时代。
      厂里很快成立了以邓石恒同志为班长的管理小组,邓石恒任前是司前公社的书记,这次临危受命任职微生物农药厂厂长,人们寄于厚望。邓厂长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有丰富的从政经历,深谙行政操作规范,又有相当的组织才能。在厂领导岗位上可以从容应对。
      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里,一切经济活动都要受计划指标的严控,农药厂建厂急需钢材指标,县里早在去年底就把全县的钢材指标分配完毕,要钢材指标须再等一年。这可急坏了刚上任的邓厂长,于是他把眼光放在了外协,他了解到江苏靖江葡萄糖糖厂有一批老旧发酵罐和阀门器材闲置,设备虽有点老旧,但在市场上仍是个抢手货,而该厂需要一批木材做葡萄糖的结晶罐,寻求合作伙伴。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这真是天赐良机,修水有木材优势,邓厂长抓住机遇,经汇报县里获得支持。于是以木材换钢材,以木板换钢板的买卖就此敲定,一个运来木材,一个还以钢材,相得益彰,真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然而按下葫芦又浮起瓢,这技术攻关的难题又浮出水面。微生物农药是一个大家庭,其下有很多门类,修水生产的是一种叫''苏芸金杆菌''的农药,这种菌能产生一种叫'伴孢晶体''的物质,昆虫害虫被感染后,就会破坏虫的肠道系统,达到致死的目的,而人畜对伴孢晶体不敏感,所以不会受到伤害。最新研究苏芸金杆菌毒理的是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和湖北微生物研究所,最新使用这项技术投入工业化生产的是武汉微生物农药厂和石家庄微生物农药厂。为取得第一手资料,农药厂的邓厂长亲自带队到武汉、石家庄观摩学习考察,终于取得真经,回厂后组织技术攻关,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
      一年之后两只5t不锈钢发酵罐庞然大物顺利就位,一座高数十米的离心喷雾干燥塔高高矗立在厂区的中央,鹤立鸡群,吹响了向微生物农药进军的冲锋号。一条空气净化系统,保证了苏芸金杆菌在无菌条件下的深层发酵培养。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等联动试产了。就在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投入试产的时候,却出了一个吆蛾子,一只发酵罐底部渗水了。这可是影响全局的大事,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渗水的沙眼虽然很小,小到肉眼都无法观察到。然而一旦发酵罐渗水,有被招致细菌汚染的风险,最后的结果便是倒霉的倒罐,全军覆没,功亏一篑。幸亏发现及时,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发酵罐渗漏的事得到及时补救。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联动试车自然是要试问题,边整边改,摸着石头过河,最终联动试车获得成功。初试产品质量达到要求。一条年产80吨苏芸金杆菌农药生产线宣告建成,验收合格。但试产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突出的是生产能耗大,发酵收率低,成本大。而提高发酵产率是实现降能降耗的关键。此时笔者注意到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罗绍彬研究员有一篇题为''浓培养基发酵提高发酵产率'的论文在ㄍ微生物通报》上发表,获此消息,在厂方的支持下,笔者赴武汉病毒所联系罗绍彬,而此时的罗研究员已经完成了该项目的实验室初试小试,欲找一家工厂合作进行生产性中试。这情况正中修水农药厂下怀,如能促成合作,无疑是一件天作合一的好事。
      我向罗研究员说明来意,同时使出混身解数,极力介绍推荐修水农药厂的优势条件,力劝罗研究员把中试项目带到修水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罗研究员松口了,同意来修水做中试,而且还带来了一笔数额不菲的试验经费,这对于捉襟见肘日不敷出的修水农药厂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一个小小的山区县,山区县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工厂,居然能攀上中科院这层关系,其影响和意义远远超出了试验本身,中科院到修水来做试验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传为街巷美谈。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必竟是中科院这块金字招牌亮堂堂魅力无限,学富五车,学养深厚的罗绍彬研究员在修水微生物农药厂进行项目中试,通宵达旦,日以继夜,我们鞍前马后送弓箭,追随左右围着罗研究员转,不但使试验有序推进,而且还学到了很多科技知识。却似进了中科院的大门,上了一堂深动的理论实践课,开拓了视眼。
     不到十天功夫就有了满意的试验数据,达到预期效果,中试取得圆满成功。试验证实用ㄍ浓培养基方法深层培养苏芸金杆菌提高发酵收率》是可行的。修水县微生物农药厂与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同时签署了中试研究报告。一个微微的山区小厂和堂堂的中科院开展联合试验并共同撰写完成试验报告,这在修水农业历史上是少有的,更在修水农微史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少来者的稀罕事例。修水农业微生物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毋庸置疑,用现代人的眼光看,生产无公害蔬菜,推广使用生物农药确是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产品的必由之路。但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都还在温饱线上劳碌,连吃饭都成了一件追逐的事,哪还有时间精力去担心化学农药对人畜的危害。只能说使用生物农药发展无公害的有机农业,有机蔬菜,绿色农产品在当时特定条件下需要时间的等待。 湖岭
    可喜的是改革开放迎来了修水'农微''发展的春天,''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赋予农用微生物新的意涵和任务,修水农用微生物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发展成果累累。首先修水作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微生物发酵提高茶叶品质风味,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成为全国特色产茶县。
      2024年江西科技特派团修水水稻团运用菌根技术在山口推广试种''赣菌稻1号''实现菌根高效共生,达到减肥增产的目的。成立于2016年的江西沃丰生物科技公司,专注生物饲料,有机复合微生物肥料,推动农业微生物可持续发展。今年征村乡横坑村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生产的羊肚菌喜获丰收,产量5000余斤。修水农业微生物事业方兴未艾,蒸蒸日上。
      修水是个山区县,森林覆盖面积占了十分之七,空气清净,微生物资源尤其丰富,发展农用微生物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走过岁月,经历风雨,抓住机遇,在响应国家号召提升修水农业新质生产力中,农用微生物大有作为,正朝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生态化前行,前程似锦。

【古城旧梦】出品
微信号:gcjm888888                    

湖岭



         李金生:男,江苏苏州市人,大学本科毕业,高级工程师职称。《古城旧梦》特约作者。1970年至1986年分别在修水县化肥厂,修水县渣津中学,修水县粮食局等单位工作,1987年调江苏省苏州市粮食局,苏州市轻工研究所单位工作至退休。
责任编辑:李金生

上一篇:噪口古石拱桥

下一篇:写怀三则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学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