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1045年-1105年),北宋洪都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生前官至朝奉郎、起居舍人、太平知州,死后追赠龙图阁学士,加太师,谥“文节”,故世称“黄文节公”。黄庭坚是近千年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代宗师,他与亦师亦友的苏轼齐名而并称“苏黄”,这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罕见的一对“双子星座”。 今年是黄庭坚诞辰980周年,家乡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特编辑此书。笔者应约为其审理编稿,并附上此文,略谈黄庭坚人生及诗文创作的概况,置之编首,以方便读者阅读,并把握此书要义。 一、一代宗师黄庭坚的人生成就 黄庭坚在中国文化史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且影响而深远的,笔者总结,他至少在以下十个方面,是一代宗师或大师名家。 第一,他是宋诗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独特,境界深远,因其追随者众多,由此形成“江西诗派”,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他的诗歌创作,对宋以后诗歌的风格的演变、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第二,他是宋代书法的顶级大师,其大字行楷书独树一帜,雄视千秋;草书又是宋代书法的巅峰;且书法思想成熟而深刻;其成就和影响居“宋四家”之首,故有“千年书史第一家”之称。① 本文来自修水网 第三,黄庭坚还是一位大孝子,名列“中华二十四孝”,他的孝行故事,历来广为流传,世代受人尊敬; 第四,黄庭坚是宋代著名词人,所作词风格灵巧多变,且生活气息浓郁,耐人寻味,故与其好友,著名词人秦观(少游)并称“秦七黄九”;② 第五,黄庭坚还是一位大思想家,其人生哲学观及文艺创作思想,影响巨大,“言满天下”。当代学者黄宝华有《黄庭坚评传》一书,收入匡亚明主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③ 第六,黄庭坚还是佛教史上的大居士,他为黄龙派高僧祖心晦堂的入室弟子,因闻木樨(桂花)香而悟道的故事广为流传,他关心佛教,劝人向善美好的许多故事,留下了众多诗文对宋代佛教的影响巨大,名列《居士传》; 第七,黄庭坚也是宋代散文创作的大家,成就和影响不在“唐宋八大家”数家之下。上海交通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学者杨庆存先生对黄庭坚散文曾作专题研究,指出黄庭坚存世散文2800余篇,数量上仅次于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4349篇),而大大超其余七家,更重要的是,黄庭坚在赋、序创作上别开新境,推动了散文创作的进步,而其尺牍信札、题跋创作更被后人推崇备至。他晚年在广西宜州创作的《乙酉家乘》开创日记新体,“自创格范,垂式千秋”。④ 周湖岭 第八,黄庭坚还是中华兰香文化的大师,他创作的《封植兰蕙手约》《婴香方帖》等作品流传有序,都是典型的兰香文化重要文物,中国香道协会尊他为“香圣”,并为其塑像; 第九,黄庭坚也是茶文化大师,一生创作有关茶文化的诗词歌赋文章多达百余篇,许多名篇、名句广为后世传颂; 第十,黄庭坚还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开拓者,他的咏酒诗词,名作嘉句众多,他还从医学角度,对酒的配方、性能、功用等多有创见和论述。如四川宜宾“五粮液”,就是在他的赞颂推扬下,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名酒的。 由于一代宗师黄庭坚多方便的重要影响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今,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黄庭坚这个历史人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黄庭坚与江西诗派,2014年10月15日,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引黄庭坚诗句“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鼓励文艺家要不负伟大时代,敢于创新。近些年,一股“黄庭坚热”正在全国上下兴起。 二、黄庭坚“五期八段”人生历程 黄庭坚一生,经历坎坷,而其书法艺术及诗词等文学创作不断变化、提升境界,按其实际情况,黄庭坚的生平可分为如下五个时期、八个阶段(“五期八段”说): 周湖岭 ⊙第一期 生长游学期(1045年1岁~1085年22岁前) 14岁前随父母生活,足迹及河南、陕西、山东等地,有神童之誉;14岁后随舅父李常游学淮南,19岁回乡,两度乡试夺冠,名声雀起。 ⊙第二期 仕宦积累期(1067年23岁~1086年42岁,分前、后两段)。 其中23岁~35岁为前段,分别担任叶县尉4年、北都国子监教授8年;36岁~42岁为后段,分别担任泰和县令4年、德州监2年为后段。 ⊙第三期 风华展示期(1087年43岁~1091年47岁)。 在京城开封史局为官,初为集贤校理、著作佐郎,后升为朝奉郎、起居舍人。与苏东坡往来密切,成为元祐年间北宋文坛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苏轼并称“苏黄”即因此时的风华展现。 ⊙第四期 苦志证悟期,又称人生转折期(1092年48岁~1094年50岁)。 因母亲逝世,自京城开封护母丧回修水双井老家,并守孝在母亲坟边,日夕有黄龙派僧人灵源禅师相伴,谈禅论道,彻悟人生真谛。 ⊙第五期 超迈精熟期(1095年51岁~1105年61岁)。此一时期又可分前、中、后三段: 其中51岁到56岁在黔州(今重庆彭水)、戎州(今四川宜宾)谪居六年为前段; 湖岭 57~59岁出峡待命,转辗于荊州、太平州、鄂州之间为中段; 60~61岁,初携家人于春节前四日从鄂州出发,在长沙船上渡过苦寒的春节,后经湖南永州,再独自一人前往贬所广西宜州,崇宁四年(1105)九月三十日逝世于宜州南楼,此为后段。 此一时期黄庭坚的现实人生处于贬谪迁徙,颠沛流离状态,但他的思想却超然物外,每到一处,都能够泰然与地方人员相处,加上他的学问才华,尤其诗书创作,早已闻名天下,故所到之处,都有爱戴他的文士和地方官员,给他以礼遇关照。所以,他在这一时期的诗文书法,都进入超迈神奇的最高境界。 三、黄庭坚诗文创作概况 黄庭坚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作品。据笔者统计,黄庭坚至今存世的诗词歌赋表颂铭记题跋信札等各类文字作品,总数达5085件(首、篇),其中以刘琳、李勇先、王蓉贵三位先生编辑点校,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黄庭坚全集》收集资料最为全面,该书共收集黄庭坚各类诗文作品计5057首(篇)⑤,总文字量在200万字以上。笔者在长期研究黄庭坚过程中,曾在其书法作品中发现佚文28篇,约3000馀字(其中信札17件、题跋9则、药方1则、墓志铭1篇)⑥。如果将这28篇漏收文字,与《黄庭坚全集》一并计算,共计得到黄庭坚存世诗文5085件(首、篇)。我们将这些诗文所涉及的20多种不同类型,分为五大类,将各类作品统计数目叙述如下: 湖岭 第一类,诗:2180首。其中: 律诗494首(七言律诗411首、五言律诗83首); 绝句800首(七言绝句636首、五言绝句99首、六言绝句65首); 长律及古风886首(七言408首、五言458首、六言4首、四言2首、三言2首、杂言及楚辞类古诗12首); 第二类,词:197首; 第三类,赞颂铭赋:443篇(其中赞文100篇、颂136篇、碑记13篇、墓志铭194篇); 第四类,书信尺牍文1324篇; 第五类,题跋559篇; 第六类,杂类散文354篇(包括字说55篇、祭文16篇、奏状29篇、表15篇、记47篇、序文19篇、香方药方传论日记等杂著173篇)。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黄庭坚传世诗文作品概况一份统计数据。从这个统计情况我们可以看到,黄庭坚在诗文创作上的一些倾向和特点。 首先,信札尺牍1300多首,在数量上是绝对多数。这显然与当时社会发展客观情况相吻合——书信是古人异地往来交流几乎唯一的联系方式,故有所谓“家书抵万金”。黄庭坚是一位重孝悌情义的文人,又是当时文坛与苏东坡齐名的领袖人物,除亲人兄弟往来之外,各地投书求教的朋侪学子众多,这是他的尺牍信札众多的基本原因。笔者曾撰文指出,黄庭坚尺牍信札书法,是宋代书法的典范。而黄庭坚信札的文本,也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基本不谈凡间俗事,而多论孝悌忠信礼仪之规,或论为文为艺之法则、境界,敦敦教诲为人处事的圣贤大道。故此中包涵的内容弘富,不可一言以尽之。先师詹八言先生曾说过:“山谷老人刀笔可作专门研究”,惭愧此事至今没有做好。 本文来自修水网 其次,黄庭坚于诗,最重律诗和古风排律,其作品数量多达1332首,远远超过短小易作的绝句(800首)。请注意,这正是黄庭坚倾心竭力,辛勤耕耘,由此形成独特风格的累累硕果所在。黄庭坚正是通过这样众多且独特又精绝的诗作,才被后人顶礼膜拜,成为宋代诗歌代表人物,并由此开创江西诗派,成为“一代诗宗”的。 第三,黄庭坚创作文艺体裁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其诗,不仅写五言、七言,更有六言、三言、杂言和仿楚辞类的作品。他有不少叫“字说”的文章,专为人取字、号而作。这类文章特别体现其为人处世,崇尚高义俊节的思想,非常有特色。大家知道,诗人陈师道是黄庭坚学生,也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人物,甚至被后人奉为“一祖三宗”之中的其中一“宗”。陈师道字“无己”,这个“字”,就是陈师道拜黄庭坚为师之后,黄庭坚专门给他取的(《陈师道字说》文见本书卷六。按传统文人习惯,黄庭坚给陈师道取“字”,是确定二人师生关系的一个标志性礼仪)。 四、本书的意义 本书共计收入黄庭坚诗文1842首(篇),其中卷一律诗376首,卷二绝句597首,卷三排律古风561首,卷四词186首,卷五赞颂铭赋101篇,卷六散文21篇。按诗文总数,约占黄庭坚存世诗文近三分之一,故本书选用诗文量不可谓不多。如此众多的作品量,然书仍贯之以“精选”之名,这里,笔者特根据实际情况,特作如下说明。 周湖岭 诗文选编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这其中不仅涉及诗文鉴赏选择的眼力、水准,同时也涉及一个编辑目的、理念和取用方向的问题。本书选稿之所谓“精”主要不在诗文作品本身的精彩、经典,而在本书编者作为其家乡人的“精心”——本书动机在纪念黄庭坚诞辰980周年,而其基本目的,是希望通过此书,比较具体、全面,且较为精准地的展现“一代宗师黄庭坚”在诗文创作上的基本状态,包括他创作的成长过程、主要成就和基本特色。 正是过样的编辑目标,本书所选诗文数量相对较多。这其中包括黄庭坚青少年时期的诗文作品,编者已尽量收入。所以书中有黄庭坚7岁时所作的《牧童诗》,8岁所作的《送人赴举》,14岁所作的古风排律《溪上吟》,17岁所作的短篇七古《清江引》等。这些诗作,虽然不如他晚年所作那样深刻凝练,但通过这些作品,他的才子、神童形象,可以展露无遗。至于书中数量不少青年时期(未中进士以前)的作品,如1066年,黄庭坚22岁,正在家乡修水,准备来年的进士考试。这一年,他写了如《次韵台源先生九首》等一批古风律绝,这些作品不但张显出黄庭坚青年时期的出众才华,也让读者能清晰的看出,一位文学大师的奕奕风采。 黄庭坚是宋代词作的一大家,而其存世作品数量不算太多,为充分展示他的词作成就,本书收入了几乎全部的存世作品。当然,黄庭坚的赋赞铭颂,尤其尺牍信札和题跋等类的作品量很大,我们不能多收,所以这类作品依然坚持“精品”为原则,以尽量突显其文艺大家、一代宗师的基本特色。至于散文中如《封植兰惠手约》《修水记》等名篇,也兼顾带上了修水家乡的特色,则也是情理所当然。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本书按作品体类分为六卷,每卷作品,一律按创作时间先后排序(极少数作品年代暂不确定的,放在卷尾)。这样编辑用意,就是方便读者,可以清晰看出黄庭坚诗文创作的成长、变化过程,而不是仅仅欣赏他若干传世经典之作的精彩。一个人才的成长,总是有其先天和后天的诸多原因,并有一个由渐变到质变的过程。黄庭坚作为近千年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代宗师,我们希望通过本书,比较全面,且客观地反映他在诗文创作的成长变化过程。由此,也更能够比较具体且深入的理解一位伟大先贤成长的不易与不凡。 如前所述,黄庭坚是在多方面有巨大影响的一代宗师,本书的编辑出版,是我们对这位伟大先贤表达敬仰的一种方式。相信读者能够在本书的阅读、思考和研究中,不断领略到的黄庭坚非凡的综合才能,在诗文中领略到他品德的高尚和精神的伟岸,由此增添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增强为华夏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学习、工作的活力。 2025.2.26于津门衡庐 湖岭 ————————— 注释: ①黄君著《千年书史第一家:黄庭坚书法评传》,见《黄庭坚书法全集》第五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并见2013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②秦观(字少游)兄弟排行第七,故时人称“秦七”,黄庭坚兄弟排行第九,故称“黄九”。 ③《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黄庭坚评传》,黄宝华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参杨庆存《黄庭坚与宋代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杨庆存《黄庭坚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 ⑤《黄庭坚全集》偶有归类不确和极少数存疑或误收之作,如《正集》卷二十三《为黄龙心禅师烧香颂三首》之三,与《补遗》卷一中《吊死心禅师偈》重复;卷二十八《题杨凝式书》,与《补遗》卷一《杨凝式行书赞》实为同一首七言诗作等。另外,书中收有黄庭坚长兄黄元明(大临)诗作,如《外集》卷十《元明题歌罗驿竹枝词》二首,《元明留别》七律一首,本文统计数据时,已作适当考虑。 ⑥《书法真迹所见黄庭坚佚文》,见黄君著《诗词论说》第1-2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