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学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散文

旗下栏目: 修江源 文化艺术 书刊 小说 诗词 散文 记实 民间故事 黄庭坚传

噪口古石拱桥

来源:古城旧梦 作者:杨建军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3-19
  我这辈子见过许多桥。赵州桥古朴精湛,石板间尽是历史的余韵;武汉长江大桥横跨长江,见证新中国建设的豪情壮志,承载着往昔奋进的记忆;还有城市里纵横交错的现代化立交桥,车水马龙间尽显繁华活力。
  可在我心里,家乡修水县全丰镇的噪口古石拱桥,地位无可取代。它静静矗立,守望着故乡山水,承载着我儿时的欢乐、成长的点滴,和那份浓浓的乡愁。
(全丰镇噪口古石拱桥)
  噪口古石拱桥,一座历经百年风雨的老桥,静静地横跨在黄沙河上。它是通往革命老苏区的重要通道,在当地的交通和经济交流中举足轻重。桥长54.2米,宽5.2米,高9米,由5个拱洞组成,全部采用麻石条精心建造。每一块麻石条,都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当年建造者们的艰辛与智慧,它们紧密相依,构成了这座坚固而又美丽的桥梁。
  青少年时期,我的生活与那座古石拱桥紧密相连。我家离古石拱桥不算远,住在全丰镇政府的所在地——塘城街,上街头第一栋房就是我家。去古石拱桥要经过一条街,出街口不远有个叫大屋咀的村庄,到了那里就能看到古石拱桥,再走二里路便到了。
周湖岭

  那时,家境并不富裕,为了给家里增添柴火,去山里砍柴成了我的常事,而那座桥,便是我进山的必经之路。天还未破晓,我便背着砍柴工具,踏上蜿蜒的山路。匆匆走过古石拱桥时,桥面上的麻石条还带着夜的凉意,四周漆黑一片,唯有脚下的桥和隐约可见的山路,指引着我前行。
  砍柴并非易事,山林里荆棘丛生,蚊虫肆虐,我的皮肤常被划破,身上也布满蚊虫叮咬的痕迹。为了砍到足够的干柴,我需漫山遍野地寻觅,找到后再费力地拖到较为平坦的路上,砍成一样的长度,用树藤仔细扎成两捆。当挑着沉重的柴捆归来时,早已疲惫不堪。而噪口古石拱桥,就成了我中途歇脚的温馨港湾。
  我把柴捆轻轻放在桥边,一屁股坐在麻石条上,汗水早已湿透衣衫,身上满是泥土和柴草的碎屑。望着桥下潺潺流动的河水,听着那悦耳的流水声,心中的疲惫似乎也渐渐消散。夏秋时节,砍柴归来,我总会走下桥,来到河边。先捧起一捧清澈的河水,畅快地喝上一口,那清甜的滋味瞬间驱散了口中的干涩与身体的燥热。然后,在河里痛痛快快地洗个澡,让清凉的河水冲走身上的汗水与疲惫。
  洗完澡后,再从口袋里掏出在山上采摘的野果,惬意地坐在桥上慢慢品尝。山梨的酸甜、杨桃的香甜、金樱子的纯甜、板栗的脆甜,种种美味,伴随着河风的轻拂,成为我少年时期最美好的回忆。
  这座古石拱桥,不仅承载着我少年时的记忆,更与父亲有着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是一个特殊的岁月。父亲作为新中国公私合营浪潮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供销社职工,站在售货柜台二十年的优秀员工,有一天却遭受无端批判,被下放到噪口苏区大队的一个代销店工作。代销店位于大山深处的肖爷殿,前往那里必须要经过噪口古石拱桥。过桥后沿河而下便全是山路,沿着傍山路还要走上十多里山路才能抵达肖爷殿。 本文来自修水网
  记得那是一个阴天,低低的云层仿佛随时都会掉下来,压抑之感扑面而来。我陪着父亲前往,父亲扛着一床棉被,我则提着一个网袋,里面装着一个掉了几块瓷的脸盆和一点日用品。母亲送我们到石拱桥时,父亲轻声说道:“你回去吧,有建亚陪我去,你就放心吧。”母亲只是轻轻嗯了一声,站在桥上,我分明看到她眼里藏着泪花。
  肖爷殿,乍一看就是一栋普通的房子,但其建筑风格却又不像是供人居住的民房。它整体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屋顶为硬山顶,青灰色的瓦片层层叠叠,虽历经岁月,却依旧排列整齐 ,正脊两端微微翘起,似有腾飞之势 ,垂脊上的小兽虽已在风雨中变得斑驳,但仍坚守着自己的位置,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殿前有一个小小的地坪,因长久无人行走,地面已长出了许多杂草。我好奇地走近看了看,殿门半掩着,轻轻一推,一阵“嘎吱”声传来,打破了四周的寂静。里面飞尘满地,每走一步都能扬起一阵灰尘,蜘蛛网布满了各个角落,从房梁到墙壁,密密麻麻,看样子已经很久没有人进去过了。
  我那时年纪尚小,心中满是恐惧,更不敢再往里走。距离肖爷殿十多米远的地方,有一栋土房子,总共五间。其中两间,成了父亲的住宿之处与商店,两间被大队用作医疗点,剩下的一间被隔成了两个小间,分别作为厨房和厕所。
周湖岭

  与医疗点的医生接触后,我才知道他姓冷,来自原白桥公社,那儿离此地有二十多里路。冷医生和父亲有着相似的遭遇,早在两年前就被下放到这里行医。或许是因为同病相怜,他们二人惺惺相惜,父亲与冷医生一家相处得十分融洽,平日里相互关照、彼此扶持 。等到动荡年代结束,父亲和冷医生都回到了原先的工作岗位,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往来并未就此中断,依旧保持着深厚的情谊。
  作为整个大队里唯一的代销店和医疗点,白天,有前来购物的村民,也有寻医问药的病人,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然而,一到夜晚,四周便陷入无尽的黑暗。山风呼啸着穿过山谷,发出呜呜的声响,时不时还能听到野兽低沉的嘶吼,令人心生恐惧。
  那时,我正读初中。每个星期六,我都满心期盼地走过那座古石拱桥,去陪伴孤独的父亲。在那简陋的代销店里,我们度过了短暂却温馨的时光。而到了星期天下午,我又会挑上一担柴,沿着来时的路,再次走过那座桥,回到自己的家。那座古石拱桥,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成为了我心灵的寄托,是我形影不离的伙伴。它见证了我对父亲的牵挂,也承载着我们父子间深厚的情感。
  1974年,18岁的我参加了工作,离开了家乡。家乡与我工作的地方虽仅相隔百多公里,但因工作繁忙,假期又短,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与家乡的联系也渐渐稀疏。中途甚至有二十多年未曾踏上那座桥、走进那片山林,噪口古石拱桥也只在我的梦中偶尔浮现。
本文来自修水网

  直到2001年,全丰中学首届毕业生同学聚会,我才有机会再次踏上那座心心念念的石拱桥。当双脚再次踩在熟悉而又陌生的桥面上时,心中感慨万千。桥依旧是那座桥,麻石条依然坚固,只是周围的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热闹的山林,如今寂静了许多;曾经络绎不绝的行人,如今也稀少了。我站在桥上,望着桥下的河水,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挑着柴捆、在桥上歇脚的少年来……
  退休后,我有了更多的闲暇时光,每次回老家,我总会抽空去看看那座古石拱桥,坐在桥上的麻石条上,静静地望着桥下潺潺的流水,思绪也随之飘远。如今,我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充满活力的少年,曾经的黑发也已染上白霜,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道路修起来了,秀美乡村建起来了,现代化的气息日益浓厚。
  然而,噪口古石拱桥却依然如旧,唯一的变化是麻石条上悄悄长满了青苔。与周围那些现代的农家园庭建筑相比,它显得有些孤寂。但正是这份孤寂,让它愈发珍贵。它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家乡的变迁,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全丰人的生活。
  如今,进山砍柴的人少了,山里的居民大多也已外迁,桥上的行人越来越稀少,但它依然静静地守护在七百里修河的源头。这座古石拱桥,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全丰人的精神象征,它承载着我们的记忆、情感,以及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它见证了革命时期的艰难困苦,见证了全丰镇的发展变迁。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它为人们提供了交通便利,为革命事业贡献了力量;在和平年代,它又成为了我们心中的牵挂、温暖的港湾。 湖岭
  噪口古石拱桥,你是全丰镇的骄傲,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瑰宝。全丰曾经的真君殿、祠堂、老街的青石板路已相继消失,唯有你依然坚强而孤独地守护在那里。但你并不孤单,因为全丰人永远不会忘记你,我们默默祝福你,愿你千年不损、万年不倒,继续见证家乡的发展,见证时代的变迁。
  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日益重视,噪口古石拱桥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它不仅具有古桥梁建设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更有着红色旅游的开发潜力,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欣赏它的美,了解它的历史,感受它所承载的那份厚重情感。
  而我,作为一个与它有着深厚情感的全丰人,会一直守护着这份记忆。我会把关于它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价值。因为在我心中,噪口古石拱桥永远是最美的桥,它是家乡的象征,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噪口古石拱桥,你宛如一位沉默的长者,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你的存在,为全丰镇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韵味,让我们的家乡拥有了独特的历史底蕴。愿你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保持那份坚韧与美丽,成为全丰人心中永恒的骄傲。
  噪口古石拱桥,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它都会在我的记忆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责任编辑:杨建军

相关阅读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学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