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两宋时期(北宋、南宋)是一朵绚丽的浪花。那时尽管北方的辽与金夏不断入侵,朝廷对外割地赔款,显得十分软弱,但国内的经济文化乃至科技,却是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与唐诗媲美的宋词可见一斑;唐宋文学八大家有五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出自宋代;出现了周敦颐、朱熹、张载等著名理学家;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有两项(活字印刷术、指南针)是北宋发明的。文化之盛,可圈可点,这与宋朝的“偃武修文”、“不杀士大夫(文人)有很大关系。 修水,在两宋时期为分宁县,唐观察史李巽于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奏准,分武宁县之高、崇、奉、武、仁、西、安、泰八乡建县,故称分宁,治常洲亥市(今县城),隶属江南西路隆兴府。地处幕阜与九岭之间,修河从中流淌,田畴错落,山川深重,有“吴头楚尾”之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远离战乱,百姓得到了较好的休养生息,外地人口也不断入迁,加上两宋这个大的时代背景,因而出现了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景象,尤其是文化,可谓是盛况空前,出现了盛大的分宁气象。 农耕是分宁人的基本生活方式,读书是分宁人上进的主要通通。分宁自古有“勤耕苦读”、“晴耕雨读”之说。祖堂上悬挂的对联:“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儿孙两正路,惟读惟耕”已成为每个家庭的座右铭。勤于耕作,发奋读书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曾巩在其《分宁县云峰院记》中这样描述分宁人的勤劳:“自府来抵其县五百里,在山谷穷处。其人修农桑之务,率数口之家,留一人守舍行馌(送饭),其外尽在田。田高下硗腴,随所宜杂殖五谷,无废壤。女妇蚕杼,无懈人。茶盐蜜纸竹箭材苇之货,无有纤钜,治咸尽其身力。”再者就是办学以课子弟,庠序遍布乡村。全县最负盛名的有:黄庭坚曾祖父黄中理创办的芝台、樱桃书院,周敦颐任分宁主簿时创办的濂溪书院,徐禧、徐俯父子创办的徐氏金湖书院。一时书院名噪四方,求学士子纷至沓来,游学者常近百人。与欧阳修同时代的文学家宋郊、宋祁兄弟,未第时曾来游学,就读于樱桃书院,黄庭坚幼年时也就读于此。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由于读书之风盛行,科第方兴未艾,人才脱颖而出,真个是“人人握龙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据史料记载,修水历代考中进士203人,两宋时期就有155人,其中双井村黄姓48人,被称为“中华进士第一村”。黄庭坚祖父黄湜有堂兄弟13人,其中10人中了进士,时人称之为“十龙”。黄庭坚更是卓然特立,苏轼称其为“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玮之文妙绝当世”,他开创了“江西诗派”,成为有宋一代“诗书双绝”的大家。与其后先辉映的还有御史中丞徐禧,守永乐城,以身殉国;兵部尚书余玠,十年治蜀,士民讴歌;礼部尚书莫将,握节出疆,迎后还朝;工部尚书宋朝寅,不为敌俘,毁家纾难;宝阁学士冷应澂,文武其治,宽严相济;国史编修祝彬,学贯天下,才充国史;右丞相章鉴,素行高洁,泰而名垂。这八位既是安邦治国的朝廷重臣,也是光前裕后的分宁骄子,史称“修水八贤”。此外,还有众多的州县级官员,如陕西转运使、给事中黄廉,唐州判官、湖北转运使余卞,萍乡知州黄大临,商州刺史冷庭叟,知东平府兼京东西路安抚使王本,广东转运判官兼提举市舶黄叔敖,端明殿学士、佥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徐俯(徐禧之子、黄庭坚之甥),福建转运判官、浙东提举茶盐王鈇,尚书员外郎、提点荆湖南路刑狱黄次山,左司寇刘庾,淮南转运副使兼提刑黄荦,翰林学士、枢密院承旨章沂孙(章鉴之子)等等,不一而足。真可谓是群星闪烁,俊彩星驰。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因分宁的文化、文人以及山水风物,吸引了不少邑外鸿儒显宦的目光。县西南六十里(今山口镇来苏村)有来苏渡,史传大学士苏东坡访黄庭坚至此,故名。宰相张商英在三都梁口留下:“迢迢一水绕千山,桑柘阴阴聚落宽。好事莫传江北信,渔樵自不识衣冠。”的佳句。江湖派诗人戴复古尝流寓仁乡水源,有诗云:“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东西园、乳鸭塘及九曲流觞池、翠微墩等故迹,至今犹存。著名道学家陈抟,来游幕阜山,即兴高吟:“山高一千二百丈,太玄二十五洞天。芒鞋踏破仙家景,宝刹辟开云雾烟。金鲤一双游碧沼,石田三亩绽红莲。我来山顶无他谓,特访仙人葛稚川 。” 临江派诗人、分宁主簿孔仲平作诗云:“西安潇洒我常游。”(分宁古称西安)留连之情溢于言表。欧阳修、司马光、范景仁、王安石、苏轼等文豪显宦,吃了黄庭坚赠送的双井茶,相互酬唱,赞口不绝。欧阳修的《双井茶》,简直是一篇绝妙的广告词:“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因而双井茶在京城颇负盛名,成了分宁的一张名片。江西诗派诗人、时任分宁知州韩驹,南宋状元、著名词人张孝祥,先后游黄龙山,分别书写了“韩驹駓驰来游”、“三关”摩崖石刻。还有不少名儒大家为分宁的名胜作记,大文豪曾巩作《分宁县云峰院记》、《兜率院记》,宰相张商英作《黄龙崇恩禅院记》,爱国诗人陆游作《崇恩禅院三门记》,左丞相周必大作《黄文节公祠记》,资政殿学士文乃翁作《马洲山谷祠记》,对分宁青睐有加,赞赏备至。曾巩对分宁寺观及兜率院(寺)作了具体的描述:“分宁县郭内外,名为宫者百八十余所,兜率院在治之西十里,其徒尤相率悉力以侈之者也。其构兴端原,有邑人黄庠所为记,其后院主僧某,又治其故而大之。殿舍中严,斋宫、宿庐、庖福之房,布列两序。厩圉囷仓,以固以密,资所以奉养之物,无一而外求。”张商英去黄龙寺时,对沿途的景物赞叹不已:“我行双并、至于查田。升太平之岭望黄龙之巅。如西出鹿头,而下窥蜀川。聚落云烟之灭没,源隰绮绣之连绵。桑阴阴而被野,石凿凿而鸣泉。钟磬螺鱼之声,或出乎杳蔼之间,真所谓化人之国。睹中夜摩天,此方此山,灵水异趣,必得高人之提唱祖意。”文乃翁认为马洲山谷祠可与全国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象山书院、鹅湖书院、鹭洲书院)相提并论:“大江以西,山水之秀甲天下。洪州分宁县,钟秀居多。县有马洲与鹿洞、象山, 鹅湖、鹭洲相颉颃。梅樊二峰东西相望,道山屹其南,凤山蹲其北。修江泓澄,秀水紫带,可方可舟,可泳可游。万竹绿猗,一槐颛面。传此地有魁天下谶。”除了文人,一批高僧大德也接踵而至。大中祥符八年(1015)黄龙寺敕赐“崇恩禅院”,大加修葺,规模恢宏,成为江西四大禅院之一。治平二年(1065)洪州太守桯公孟敦请丛林名僧慧南入黄龙寺为住持,慧南于此创立黄龙宗,成为中国佛教五宗七派之一,“于是黄龙宗派被天下”。孝宗朝日本僧人明庵荣西来华至慧南门下受法,归国后即广建庙宇,兴禅布教, 把黄龙学说详加介绍,黄龙宗赢得了日本大众及武士阶层的敬重与欢迎,被称为“武家佛教”,至今流传。宋元佑间黄龙宗三世从悦禅师,入住兜率寺,创“兜率三关”,张商英曾至门下受法,后著《护法论》,并以相公禅名动京华。著名地理学家王象之在其《舆地纪胜》中,对分宁的风景名胜幕阜山、南山、双井、东津山、艾城、西平故城、分宁藏书阁等十多处作了介绍。分宁当时不仅是各界文化名人的打卡地,也是儒家“江西诗派”与佛家“黄龙宗”的发祥地,确实令人瞩目。 HULING 在三百余年的两宋期间,分宁有那么多人走出去,有那么多人走进来,有那么多风景名胜,还孕育了江西诗派与黄龙宗派两大流派,其文化之鼎盛,气象之盛大,不能不说是一个文化奇迹。我们无法穿越时空去一览八百年前的盛世风光,但可想象得到,那时时的分宁确是这样的一番景象:幕阜西峙,白云缭绕;九岭东亘,佳木葱茏。一江蜿蜒,碧波荡漾;两岸田畴,村舍俨然。茶桑满畈,稻粱盈畴。日里山歌嘹亮,夜间纺车咿呀。学童吟诵于庠序,商贾络绎于通途。春耕寸壤无废,秋闱喜报频传。鸿儒出于田舍,名宦闻于庙堂。乡野有渔樵之乐,山水见士宦之游。如此分宁气象,不亦美哉!壮哉! 2025.3.12初稿于冰润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