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金龙山
来源:修水网 作者:周 斌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1-15
今天,冬阳煦煦和风抚面。午饭后,路口云溪文学艺术社一行十来人在丁社长的带领下来到了上衫乡金龙山景区,对于我来说,这是第三次登临金龙山。
金龙山原名土龙山,《义宁州志》载:“青龙山,在幕阜之东,黄龙之下,俗呼土龙山。旧志。有禅师驻锡于此,能驯猛虎,有禅院、塔庙。《山谷文集》”至此为止,这座山就有了三个名字:青龙山、土龙山、金龙山。金龙山地处上衫乡、大桥镇、余塅乡和东港乡之间,是九连山东北面的支脉。现在,山上植被茂盛,松杉杂木铺天盖地,苍翠的树色和蔚蓝的天空相映成彩,令人心旷神怡。
金龙山下的上衫乡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很多裸漏的山崖都是丹霞地貌的红砂岩,红砂岩风化之后,就变成了红色的土壤。上衫乡红色的山崖、红色的土壤自是自然的伟力所为。我们说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还有另一层意思,因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的穷苦大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曾经闹过大革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湘鄂赣中共省委、省苏维埃曾经驻扎在这里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最后,争土地、争自由的斗争火焰熄灭在1935年。但在几近上十年的革命斗争中,上衫乡的人民牺牲在敌人的屠刀和枪口下的就有几千人,有名有姓的就有七百多人。这些先烈的热血染红了这片热土,这些先烈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志向和斗争精神融入了这片土地上人民的血脉之中。 HULING
金龙山这个名字,对于这座俗呼为土龙的山来说,似乎更为贴切,因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地质勘探部门就探明了这座山蕴涵丰富的黄金资源,这座山就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沉睡的金龙。消息传出之后,对黄金眼红、对金钱渴求的人们疯狂地蜂拥而至,一场没有任何秩序的群众开采黄金狂潮就翻涌在土龙山的沟沟壑壑山山岭岭之间。后来,政府成立了国有的土龙山金矿,才遏止了这场疯狂掠夺黄金财富的狂飙。群众开采和土龙山金矿多年作业之后,黄金资源最后枯竭,金矿被迫撤销,土龙山百孔千疮面目全非,并留下了很多个深浅不一长短有别的淘金洞。
这些淘金洞沉睡多年之后,山下一个姓吴的年轻企业家盯上了别人早已熟视无睹毫不在意的淘金洞。在征得政府和所在村组的同意后,投入巨资对最大最长的淘金洞和周边土地、森林、溪流进行旅游开发,使废弃的淘金洞和无人问津的周边自然景物获得了新生。
现在,金龙山通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后,原来被破坏的林木又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原始的植被则更加繁茂,呈现在人们眼中的就是郁郁苍苍连天接云的绿色。我们一行徜徉在景区的山水之间,穿行在长长的淘金洞里,小心翼翼地行走在悬空玻璃观景台上,思绪不由得奔回了近四十年前的上世纪八十年代。
第一次来金龙山,是我在白岭乡中学教书的八十年代中期的一个下半年。在校多次听说土龙山淘金人一夜暴富的传奇故事,终于按捺不住好奇之心,和一个同学从桃树出发骑行几十公里,赶到了土龙山采金现场。寻着一条通往淘金现场的登山路一路上行,只见原来的羊肠小路已经踩成了通衢大道,在道路的两边,鳞次栉比地散落着卖早餐、卖饮食、卖蛇皮袋、卖黄金矿石等等淘金需要的一切物资的摊贩和简易的木板棚。我们唯一注意的就是黄金矿石,时不时蹲下身子,拿起矿石仔细察看。这种黄金矿石不是花岗岩、不是大理石、不是县城周边最常见的青石,而是一种黄褐色的石头,在石头上有一些圆形的孔洞,孔洞中有些黑色的不知名的物质,在这些黑色的物质上,附着一些金光灿灿的金粒,这就是淘金人俗称的“盲金”。在这些石头的中间里面,有可能会蕴涵着可观的金子。这些石头的交易一是要真正熟悉黄金矿石,二是也需要运气,和云南赌石差不多。有的人将石头买去,立即敲开石头,运气好的能看到里面有很多金子,请人磨细用药水提炼后,能得到数量不菲的金子,着实发一笔小财。更多的则是敲开石头后,还是石头,再敲再是石头,只好气愤地将石头丢到远远的杂树茅草之中,垂头丧气地往山上走。
来到采矿现场,只见漫山遍野全部是人,顺着山坡炸开挖掘了很深的采矿坑,就像过去战场上阻击敌人的壕沟。来到沟边,只见矿坑深不见底,黑乎乎的一片。凝视片刻后,看见矿坑的两边都是壁陡壁泄的石壁,在石坑的中间,用山上砍下的碗口粗的松木棍,横着顶在两边的石壁上,在两个横棍之上,再搭上松木杉木棍编成的棍板,再用铁丝固定在横棍之上,这样一层一层往下,人也就下到了坑底。在坑底工作的工人,在不停地按照技术人员的指点,按着金矿脉络,在打炮眼装炸药。坑底不时传来沉闷的炮声,有的石块随着炮声飞出了坑外,散落在坑沟的周边。我们担心石块随时有可能落到头上,匆匆看了一下之后,赶紧撤到安全地带。 xiushui.Net
仔细打量采矿现场,除了人满为患外,就是采矿的山坡及其周围,树木被砍得一棵不剩,倾倒的大量石头滚落在山坡之上,将灌木柴草全部压在石头底下。据说,为了黄金而打架斗殴的事情经常发生,大桥派出所疲于奔命,将几乎全部的警力压在这里。金光闪闪的黄金,诱发了人们埋藏在心底对金钱的渴望和贪欲,在这个不大的地方,经常上演追逐金钱泯灭人性的活剧。
第二次上金龙山是几年之后的1988年下半年。我被借调到县政府办公室工作,随县长和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到土龙山金矿调研。在金矿周边察看之后,就进入了已经打得很深很长的淘金洞。这一次,看到矿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群众自由采矿已经杜绝,原来群采时留下的矿坑和矿洞都被封闭,原来被破坏的植被也得到了部分修复。山上除了金矿的人员外,几乎没有其他人员,整个土龙山显得非常沉寂,但有时也能听到矿洞深处传来的沉闷炮声。这个时候,土龙山金矿出产了全县三分之二的黄金,贡献了五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达到了鼎盛时期。
今天是第三次重访金龙山,其呈现在世人面前是一种美轮美奂的面貌。你看,树木灌木茅草漫山遍野,郁郁苍苍。一条干净整洁画有标线的柏油马路直通景区,并延伸到景区的每一个角落。景区之内亭台楼榭翼然在水面之上,几块不大的水面蓄满了清清的山泉水,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各种游乐设施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熠熠的光芒,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淘金洞和高空玻璃观景平台。 内容来自xiushui.Net
我们首先进入了淘金洞。洞里添置了照明设施,在灯光的照射下,洞的两边及顶上好像巉岩欲坠,实际上已经进行了多次排查除险,并且,进洞的人一律都要佩戴安全帽,以防万一。洞里面设置了很多关于黄金的宣传内容,还有工人在打炮眼的塑像,出洞之后,看到一个工人推着装运矿石的小型翻斗车的雕塑,不由不感慨万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的生产工具还很落后,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我们的工人就是这么一个炮眼一个炮眼地打,一个炮一个炮地放,最后,将炸下的矿石一斗车一斗车地运出来,竟然几乎将金龙山打通,硬生生地将埋藏在山体深处的黄金矿石挖了出来,为人民创造了巨额财富,为修水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一行还乘坐魔毯到达了离地几百米高的悬空玻璃观景平台,这是修水周边地区最高最大的观景平台,走到透明玻璃上,只见下面的景物变得很小很小,很有“下临无地”之感。同行的人有的战战惊惊地攀着栏杆,每一步都踩到承重的钢梁上,有的干脆不敢踏入平台一步,在平台的休息平台远远地观看大家观景拍照。我也踏在玻璃或钢梁上,绕平台一周。视野所及,金龙山巍峨耸立,在东北方向,上衫乡的田野村居都沐浴在冬日的暖阳之中,显得那么幸福祥和,和动荡不安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东欧、中东等地相比,我们是如此的幸运和幸福。这种幸福不是上天所赐,而是和八十年代在这里淘洞挖金的广大工人一样的新一辈人,他们为了祖国的富裕强大在各自的领域里默默耕耘奋斗,默默无私奉新,是因为有他们的负重前行,才有我们美好的今天! 修水网
现在,国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打造金龙山景区,就是这一理念的成功实践,观景平台下的红色巨幅标语“坚定不移地保护绿水青山”就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我们坚信,祖国各地必定会涌现亿万个金龙山景区,来共同装点祖国这个美丽的大花园。
2025年1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