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5月7日 南京的《中央日報》头版头条发布了查阜西了所撰写的《述聂开一先生》文,如果您是查粉,非常值得一读,全文如下:
聂先生在纪元前十二年生于贵州,他的父亲是旧游宦离开了他们的本乡四川武胜,不久又改调到昆明,民国二年,又回到四川,他受了很严格的家庭教育。聂先生平时谈吐中充满了佩服王守仁或曾国藩的言论,处处想身体力行。还有他写得一笔好楷书,在他的柬条或日记薄中,无论一字一书,数十年丝毫不苟,这都是从他的父亲督教中得来的。他幼小的时候有许多勇敢任侠的轶事,在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被人诬陷入狱,那是正是反正之后,他家是失势流浪者,没有人仗义去替他家伸冤,聂先生都瞒着他母亲私跑到都督府前拦着蔡松坡(蔡锷)哭诉,蔡都督竟被这十岁的聂先生感动,查明了案情,派人把诬陷他父亲的人捉来反坐了。 这年粤军回粤,聂先生和我们奉国父的面谕,帮他把被军阀运送时被海关扣留的飞机设法偷运回粤,在大沙头参加装配工作。接着国父也到了广州,立刻组织了临时的革命政府,我们请得国父的手谕由杨先生主办一个草创的广东航空学校,聂先生和我一共六个人,是本党这一首创航校的学生。但是为时不到一年因陈炯明阻挠国父北伐大计,国父又要被迫离职。我们到总统府向国父请示许多次,聂先生主张我们自动解散,国父很兴奋地点头许可,立刻命马君武先生给我们每人办一张初级航空的毕业证书,还有一封给我们各家的信,劝我们的家长替我们筹办旅费去美国深造,结果只有聂先生得到他五叔的资助,还有黄秉衡将军得他父亲许可。在十一年的夏天,由国民党派送到美国旧金山的瓦勒航空学校去学飞行。 xiushui.Net 值得特别记述的是聂先生在十六年,蒋总裁短时倦勤栗游之后。他伤心着北伐的大业还未完成,而党国稍见着凋敝的征象,便趁着航空处改组的机会,硬卸掉参谋长的职务不肯再干。那时候,我正用穷困,投奔到上海他那里,竟想不到一位刚下台的参谋长会穷到连饭都没有吃,他夫妻不时拿衣物去典卖或是靠朋友的接济才能过活。直到十七年的春天,蒋总裁回国整军的时候,我随着袁世斌先生从徐州前线回到上海,他还是硬着头皮很悲愤的住在亭子间里,他说营求活动是耻辱,因此不肯作任何出山的准备。还是袁先生劝导他,要他担当起建设航空的大业,莫辜负了国父培植的厚恩。他又兴奋起来,和我经过了三个月的研究,请教过许多的同志,才得了一个致力航空建设的结论。 十七年六月,他向交通部的王伯群部长上建议书,内容是请交通部用财政盈余,设立航空署,购买飞机,先用外人驾驶,立即开办沪蓉航空线,一面运邮载客,一面教练技术人员,以谋空中交通发展。里面最感人的是,大声疾呼王部长,一定要抢先立下主动的运用外资的基础,在利用好外资的同时,努力培养本国技术人员,于主权丝毫无损,所以被采纳了。他与王部长素昧平生,王部长竟立刻派他做航政司的第三科科长,在交通部筹办航空,这是十七年八月的事。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聂先生的第三科只有我一个科员,那时候的交通部没有丝毫航空文献可以征考,没有一点设备可以利用。只靠聂先生一颗赤心内面的志愿,和我们四只手。费了五个月的时间,交通部就实现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聂先生建议书的理想实现了!聂先生担任了交通部新设的沪苏航空管理处的主任,自购的史订生式的飞机由雇用的美籍人员驾驶,由郝中和等随机开始在上海、南京、漢口之间运邮载客,于是聂先生完成了自办的民航,这是他生平的第一个成功的事迹。第二件是聂先生受德国航空汉沙东大代表史密德先生的请求,和他草订中德合办欧亚通航的合同,计划是要先办上海至满洲里或至蒙古、新疆的航线,再谋从苏联到欧洲这一草案,由聂先生成天拿着和军政、参谋、外交、内政四部的代表磋商,交换意见,最后中德合办的欧亚航空公司毕竟实现了。聂先生因此成为中外合资发展我国民航的鼻祖,这又是他生前成功的第二个事迹。 现在说聂先生和中国航空公司的关系了。航空界的人士都知道中国航空公司是聂先生沪蓉航空线的后身,在他的沪蓉航空线成功之后,交通部和美国飞运公司签订合同后把聂先生的沪蓉航空线取消,将沪蓉的设备与飞运公司的物资合并组织成现在的中国航空公司。聂先生在当时对这样的处置感觉是不甚愉快,但他向我说:“也罢!取消沪蓉管理处是为了合租的缘故,不得不改称公司,中国航空公司在事实上不得不借重外资外力,我们应该利用它力强资众的局面,索兴使其得道多助,那么便民犹是也!但我已不果独取其所欲利,却还要常惧其所欲望,故我决不做公司的经理,不做公司的董事,但我可做监察人,同时要把握着公司的技术”。于是,聂先生很忠实地就任中国航空公司机航组副主任职务,时而兼一兼监察人,到如今整十五年。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检讨聂先生这十五年来在中国航空公司的成绩,他负责机航组,使公司载送了几十万乘客,并且还为国家运进了几万吨的作战物资,这不正是他“便民”而且“利国”的思想体现。中国航空公司的飞机从史订生洛宁、康麦道、达机DO2直进步到达机PG3,最近他又在大声疾呼的要用DC4式、C54来抢运物资。从没有盲目的飞行设备时候起,把导航改善到三千瓦长波控制,这都铁的事实。尤其是他紧守着民航技术的岗位至十五年之久没有丝毫动心,摆着许多的机会给他去做董事或是总经理,他硬不去取。也许人们误会他没出息,或是怕麻烦,但却不知他是要实现他十五年前向技术同仁昭示的然诺! 决不做董事和总经理。 从过去两年起一直到死,他無日不在劳心忧思,检讨我国战役的航空问题,他时刻在关注国际上航空的活动,及民航功用、效能、战术战略。同时他还不断考验我,提醒我去如何应用。他着急,怕重工业一时不易起来,影响着航空工业不能有效发展,而想寻觅其他可能的捷径。他注视着国际航空走向,安排方略,去抵御或承接逼迫领空开放的高潮到来。他时时尽可能综合着国际政治、经济的形势,设定我国整个的航空应如何适应的大计。他这一切的真知灼见,不只是时常听到他向我们口头滔滔的讲解,而且他还不时会向当局提出书面具体的请求,他只是四十五岁的人,假使他活着在世,试想他对于将来的民航乃至整个的航空将要继续作多少的贡献,但是他弃世了!是不是民族的大损失,是不是整个航空的大不幸呢? 内容来自xiushui.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