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学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古屋

旗下栏目: 古桥 古屋 古井 寺庙宫殿 祠堂 书院

修水县大椿乡杨津村发现一清代古石亭遗址

来源:修水网 作者:王科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3-26
  古代路亭最早出现在秦代的文献记载中,是供行人休息、避雨或过夜的设施,结构多为木或石结构,形式简单,常见四柱支撑,顶部有遮阳挡雨的顶盖。古代路亭不仅是实用的交通设施,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现在部分古代路亭作为文化遗产保存,有些甚至成为旅游景点或历史研究对象。
  日前,笔者驾车前往修水县大椿乡杨津村,在路过一小水电站时看到旁边有一座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路亭,建筑主体部分完好。这个路亭内有清代石碑两块,记载了路亭的建造历史和捐建人名单,据当地老乡介绍,以前还有长条石板凳供人歇息,亭内墙上写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宣传标语。其中一块石碑隐约可见“光绪二十五年重修、义宁州正堂黄、奉旨复修……”等字样,这个地方以前曾属杨津乡,后撤乡并村改为杨津村,杨津乡自古就是交通要道,与全丰、古市两镇交界,土地革命时期有游击队在此地活动,现在里面还有杨津、柏树、船舱三个行政村,笔都回家后查阅了《修水县志》上的资料,光绪廿五年(公元1899年)时任义宁州知州(修水县古称义宁州)为黄寿英,光绪廿三至廿六年任义宁州知州,湖南善化人,民国成立后裁善化县并入长沙县。

湖岭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为了便于管理,又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和统一的度量衡,在全国修起了官道,出现了“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这些亭子在古代道路上的作用相当于今天高速公路的服务区,为路人提供歇息、避雨之用,曾经遍布全国各地的路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交通交方式的改变,保存下来的已为数不多,在杨津村发现的这个路亭应该是清代前就有的,单就复修后也历经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希望有关文物保护部门能关注,它不是乡间一道的风景,还是一个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承载。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北京政报头条传媒》采编、《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理事、九江市台联理事、《鲁南作家》编辑部特约作家、政协修水县十六届委员、政协理论和文史研究会会员、县影视家协会理事。
责任编辑:王科

上一篇:宝峰陈家老屋的来由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学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