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寺,始建于金朝正隆元年(公元1156年),坐落于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溪口镇南部之福寿山。此地位于张澄湖山下、龙虎仙山之巅,乃修水西北部通往湖北的交通要冲。
![]() 南宋年间,京山道士张道清,字得一,号三峰,云游至此。他道法高深,以祈雨灵验、治病救人而闻名遐迩。听闻此地猎人护民的事迹后,张道清与澄山僧人澄慧天禅师结下善缘。二人共同商议,由张道清在凉亭后修建禅房,并于东侧兴建佛寺。掘地奠基之时,清泉喷涌而出,天然形成两口井,井水大旱不枯、大雨不溢,龙虎山也因此得名“张澄湖”。但因地势狭窄等限制,寺院随后迁至张澄湖山下的福寿山。在宁州八乡之崇乡四十一二都、四十五六都与四十七八都等各地信徒齐心协力的支持下,终于建成规模宏大的寺宇,定名为“福寿寺”。自此,佛光普洒,信众云集,香火鼎盛至极。 本文来自修水网 清咸丰乙卯年(1855年),福寿寺遭遇兵乱战火,殿宇被焚毁,僧众四处离散,香火就此中断,只剩断壁残垣诉说着往昔的辉煌。直至民国壬戌年(1922年),乡绅和民众缅怀古寺曾经的荣光,纷纷募资重建,精心筹备材料、招募工匠。此后,香火再次燃起,香客往来不断,寺院重现往昔热闹非凡的景象。 该寺建筑面积约36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幢。下幢两边左为钟楼,右为鼓楼,天井中央安放着一座化钱炉;上幢供奉着南无释迦牟尼佛、消灾延寿药师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以及地藏王菩萨。下幢共两层,上层设有藏经阁,下层则作为僧房等用途。曾经的宝寺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彰显着独特的庄严与华美 。 解放后,寺院曾先后改为学校及乡办茶厂。随着世事更迭,尤其是在文革期间,寺院遭受严重破坏。由于寺院为土木结构,长期缺乏修缮与维护,变得破败不堪,往昔的辉煌不再,只留下一道道历史的痕迹,令人感慨叹息。 来稿:赵先生 审核:汝安万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