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化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周斌专栏

旗下栏目: 冷建三专栏 周湖岭专栏 周斌专栏 刘经富专栏 东方啸专栏 卢曙光专栏 谢小明专栏 石平专栏 查迎春专栏

黄庭坚家族成员诗文赏析(3)

来源:修水网 作者:周斌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1-23
  黄庭坚父亲黄庶的诗集《伐檀集》不知怎么流传下来的,我现在见到的《伐檀集》是上世纪1987年5月印行的版本。之所以不叫出版而称“印行”,是因为这个版本没有出版社,更没有什么批准号之类的信息,如同现在的内部交流资料。该书由九江师专(今已并入九江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室詹八言教授编校。现将詹八言教授研究论文《黄庶的诗风和黄庭坚“渊源有自”(代序)》刊发如下。因为文章较长,将按其三个部分分三次刊发。这篇文章对了解黄庶诗风的形成及对黄庭坚的影响将有很大裨益。        
  黄庶的诗风和黄庭坚“渊源有自”(代序)      
  黄庭坚曾书刻其父黄庶《大孤山》、《宿赵屯》二诗,跋云:     先大夫平生刻意于诗,语法类皆如此。然世无知音。小子不肖,晚 而  学诗,惧微言之或绝,故刻诸星子湾,以俟来哲。      
  知父莫若子。黄庭坚何以独选刻此二诗?从《跋》中蠡测,黄庭坚言简意赅的绍述,要比历代诸家品评黄庶及其《伐檀集》的结语,都要全面、深刻。      
  历代评家,多以“奇崛”二字来概括黄庶诗的风格。又多以黄庶之于庭坚“真黄氏审言”①誉之;或说“亚父,山谷父,家学可见一斑②”“先河后海,其渊源要有自也”③。但他们父子如何相承,则少探索。我们整理重编勘校《伐檀集》,其目的之一,正是为了便于探讨黄庭坚是怎样继承、发展其家学的。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一)言及当时分宁(今江西修水)双井黄氏的家学,不妨就其渊源多说几句。在宋初百年,黄氏这个家族,可算是江南书香大姓,儒学世家。黄氏祖籍本婺州金华,黄庶的高祖黄赡,江南李氏时,知分字县,遂家于此。曾祖元吉,“乐以家貲赈乡里,多聚书,以招四方之士”④。祖父中理继承父业,⑦又在“山中开(樱桃洞、芝台)两书堂,以教子孙,养四方游学者常数十百”⑤。数代道德文章的积累,到了黄庶的父亲黄湜,从兄弟辈十人,“一门兄弟,共学于修水上芝台书院,道义相磨,才华竞爽,时人谓之‘十龙’”⑥。黄湜本人,仁宗景祐年进士⑦,善书。可见其家学,源远流长,所谓“先河后海”,泱泱而大。      
  黄庶是黄湜的长子,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社,生于宋天禧二年(1018)。分宁虽是边僻山区,但黄家数世聚书招士,芝台、樱桃两书堂,也颇有名气,连宋庠、宋祁兄弟未第时,都曾来游学⑧。当时,双井聚会彦俊,朝野信息倒很灵通。后来,黄庶给宋祁、富弼等人的书信中,曾回忆其从小就耳闻朝政,心知时局,名臣言行,心推志向。同时,当世名篇、警句,也传到双井,黄庶幼年即好诵习,多年以后尚记忆犹新。可见,黄庶在少年时代,学行、素质和修养都得到良好的陶冶。黄庶抱负不凡,“以为人之处世,弗才则己,苟才也,唯所欲,朝巢由,而暮皋夔无难也”⑨。这是孔子所称赞的处世崇高境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形象化说法,也是儒学道德修养的极则,黄庶终身奉行。诗歌的风格,是人品、学行、素质集中的反映,儒家立身的造型,反映在他的诗篇中,构成黄庶诗风的思想核心。         

周湖岭


  《伐檀集·自序》称:“既年二十五,以诗赋得一第”,是庆历二年(1043)成进士。序中曾说:“观诗书以来,至于忠臣义士,奇功大节,常恨身不出其时,与古人上下其事,每辄自奋,以为苟朝得位,夕必行之,当使后之人望乎己,若今之慕乎古也。”但事与愿违,仕途蹭蹬,沉沦下僚,“历仕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后终于摄知康州(今广东德庆)。《宋史》,黄庶无传。嗣后历代《谱》《志》等文献,于“一府三州”多只此一语,使读其诗文,时生疑窦,今钩稽如下:庆历二年登第后,即佐幕长安,集中前期诗文多作于此。庆历六年春,丧父,丁忧回分宁。除服后,又回长安佐幕,不久移幕秦凤路凤翔,集中有《赋古碑》,是他亲身目睹当时“具存者九”凤翔石鼓的记录,及到过凤翔所属的扶风,有《登扶风王宗元山亭》,又有《上秦州李密学贺启》,此段经历,因时间短暂,故晦而不彰。庆历八年秋,入铨,有《上宋侍读书》,宋祁曾游学芝台、樱桃,算是世谊,适其出知许州,引黄庶来许昌佐幕。不久,皇祐元年,晏殊徙知许昌,黄庶在其幕,今集中《和西湖雪中泛舟之作》题下有自注:“时晏公镇许”可证。仅一年,晏殊徙知永兴军(长安),正六十大寿⑩,黄庶有《长安贺晏相公生辰》,诗末自注:“公下车始五日。”足证黄庶曾随晏殊又回长安佐幕。《宋史》称晏殊“喜拔人物”。黄庶有才华,又是乡晚辈,理应得到提携,但黄庶到了长安,晏殊先辟张先为通判,继辟张洞,黄庶相形见绌,便离长安,回分宁省亲。《次韵和刘卿材见寄之作》有句:“我行省板舆,假途期问劳”,是归省之证。不久,再幕许昌。频年奔波,夙志难酬,黄庶深感“仕宦东西苦无定”⑾。今集中冷漠世情、渴望归隐的诗作,当作于此时。苦闷的尽头,是新的希望。皇祐三年冬,文彦博以使相出镇许昌,他们虽是新知,却气质相投,黄庶深得文彦博的器重。《喜雨上文相公》,表达了两人官位虽有尊卑之别,体国爱民则声气相同。皇祐五年,文彦博改知青州(今属山东),特奏调黄庶来青州,辟为别驾(通判)⑿,集中有《谢青州文相公书》。至和二年(1055),文彦博自青州再入相,正南方侬智高叛乱平定不久,朝廷慰抚疮痍,黄麻得文彦博引荐,被举充亲民官,摄知康州。唐宋之际,岭南僻远,是朝廷贬窜“犯官”之地,黄庶“视困为进,险易一心”⒀,以救民于水火为已任。康州乱后百废待兴,黄庶积劳成疾,不幸于嘉祐三年(1058)卒于任所,时年仅四十一岁。          湖岭
  黄庶自登第入仕,至病卒,前后才十六年。但所任一府三州,则有往返反复,故《伐檀集》诗文时地参差交错,往往龃龉扞格。今考之:长安、许昌两地,都曾交叉,前后各两次佐幕;凤翔,时间短暂,诗文也少,或竟因残缺而被删,致多不详。只有佐幕青州起迄时间,明确无爽,摄知康州也了然可稽。         
  黄庶卒时,黄庭坚才十四岁。今考《伐檀集》直接教育黄庭坚的,只有《教绳权学书偶成》一首。绳权是庭坚乳名,诗中对周岁不久的小绳权,能“字识姓名能指点,写因梨栗不倾斜”,既称赞又祝愿,说:“喜将笔砚传生计,不失诗书作世家”,并期望绳权“著鞭莫落时人后,三十尘埃监汝爷”。“著鞭”一语,黄庭坚一生铭记父训,所以,于其诗文屡见。如:“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听它下虎口著,我不为牛后人”⒁。可以这样说,黄庶能父,庭坚能子,黄庭坚诗文,“新变”的基因,胚胎于黄庶。 
责任编辑:周斌

上一篇:黄庭坚家族成员诗文赏析(2)

下一篇:没有了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化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