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化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散文

旗下栏目: 修江源 文化艺术 书刊 小说 诗词 散文 书画 记实 民间故事

家乡的枣树

来源:古城旧梦 作者:周 赞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5-11
  我的老家在修水县西北部全丰镇老苏区村,一个小地名叫"豆子坪"的地方。说来有趣,这豆子坪既不见豆子,地势也不平坦,倒是满山坡的红枣树。
  枣树在我的老家多极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乎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那一棵棵挺立在沟沿上、山坡上,房前屋后的枣树遮天盖地,枝繁叶茂,将老家的屋舍温柔地揽入怀中。
老苏区村——曾是一片浸染着革命先烈热血的土地。
  1927年到1937年间,省、县苏维埃政府就设在老苏区村的安华屋。或许正是在这片红色的沃土滋养下,让这里的枣树格外挺拔,结出的枣子也格外香甜。
豆子坪枣树群(摄于1990年)
  每当春暖时节,枣树就会露出尖尖的嫩芽,迎着春风,在弯曲的枝条上长满了枝叶,像一把小小的扇子,给炎炎夏日增添了许多的凉意。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更像是动听的音符,在奏着盛夏的歌谣。到了开花季节,树上开满黄色的花瓣,蜂蝶闻香,成群而来,只见蜜蜂在花瓣上翩翩起舞,一片热闹忙碌的景象。
  我的童年就在这些枣树下度过的,常常攀爬玩耍,即便压弯了枝条也毫不顾及。而枣树总是默默的承受,从不计较,用更加丰硕的果实回报这份"折磨",默默地挺起腰杆,年复一年生长、奉献。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每到金秋,老家的枣树就成了一道风景线。红艳艳的枣子压得无数的枝头低下了头,远远望去,像挂满了红灯笼。
  每年处暑前后,家里就早早准备了工具,天刚蒙蒙亮,大人们就挑着箩筐,扛着竹竿开始摘枣。枣子噼里啪啦落下来,孩子们便一窝蜂地冲上去,边捡边吃,欢笑声在枣树下回荡。那场景,至今想起仍觉得温暖。
  枣树的种植在江南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她既是滋补养生的珍贵药材,又是日常饮食的美味食材。常听父辈们追忆,在物资紧缺的时候,红枣曾是"救命粮",把红枣煮在饭里面一起吃,那是绝佳的美味,支撑着人们熬过艰难岁月。
  每年摘枣时节,总会故意在树梢高处留下一些枣子,这些"漏网之鱼"经过秋霜的浸染、寒露的滋润,会蜕变成晶莹剔透的"霜枣",咬一口脆生生、甜津津的,那滋味至今仍萦绕在我的记忆深处。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动,由红枣深加工的"全丰蜜枣"在修水县可谓家喻户晓。1986年,县供销社在老家建起蜜枣加工厂,用豆子坪的大枣制作蜜枣,最初年产量仅5吨,后来逐年增加,产品供不应求。
  可惜好景不长,1997年后,随着枣树老化,产量开始下降。2013年深山移民政策实施后,山上的住户相继搬迁出来,人去屋空,无人照料的枣树在杂草丛中渐渐枯萎,蜜枣厂也因原料断供而不得不停产。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然而,家乡的枣树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它们见证了我的童年,是那个物资匮乏年代里甜美的慰藉,至今仍在抚慰着游子的乡愁。离家那年,枣树开着淡黄色小花,清香漫过瓦檐;结果时,红宝石般的枣子缀满枝头,晨露在叶脉上打滚。
  三十多年过去,这幅画面依然鲜活。仿佛我依然是那个仰头望枣的少年,而枣树,仍在时光里年年抽芽。
  时光如流,岁月悠悠。如今回到老家,满坡荒草疯长,老屋只剩断壁残垣。枣树早已没了踪影,当年打枣的吆喝声早己被风揉碎了。
  同辈玩伴们鬓角染霜,或散落天涯,在他乡各自寻找着自己的生活。唯有我站在旧时光的碎片里,看山风掠过空寂的山梁,把记忆里的枣花香,吹成了眼角的泪。那些深埋心底的枣树啊,依旧在记忆深处挺拔着,像永不熄灭的灯,照着游子回不去的故乡。

【古城旧梦】出品
微信号:gcjm888888                    
  周  赞:男,汉族,江西修水人,1971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古城旧梦》特约作者。热爱本职工作,业余时间爱好喝茶、散步、听音乐、浏览新闻。
责任编辑:周 赞

上一篇:梁加垅的前世今生

下一篇:没有了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化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