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化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历史人物

旗下栏目: 当代人物 修水名博 历史人物

祝彬:心怀宋室的元廷贤臣

来源:修水网 作者:余昌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7-29
  编者按: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两宋时期的修水,亦是人文鼎盛之地。这里走出201名进士,更孕育了黄庭坚、余玠等八位先贤。他们或笔耕文史、开宗立派,或戍边御敌、治世安民,皆以爱国为民之志、清正廉洁之德,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修水八贤祠自明代始建,虽屡经损毁却始终承载着民众敬仰,民国时期重修时,多位政要为之题赞作序,足见其影响力跨越时空。
  然而,史书中的文言记载,让先贤事迹难触大众。为让八贤精神照进当代,本报特邀余昌清先生主笔,以通俗语言、鲜活视角分期解读八位先贤生平。我们期许,透过这一窗口,读者能跨越古今,在市井烟火中感知修水文脉的厚重,从先贤故事里汲取前行的力量。

  他以宋室遗民自居,毕生心间都萦绕着对旧朝的眷恋与忠诚;然而,命运的轨迹总是充满意外,他竟深得元廷的信任与赞赏。他年至五十七岁方才踏上科举之途,六十三岁时始高中进士、跻身仕途,然而真正令人瞩目的,是他此后数度执掌科举主考,以卓绝的识人之明与刚正不阿的态度,为元朝遴选出一批批栋梁之材,在文化教育的沃土上深耕不辍,立下赫赫功绩;及至担任国史编修,当笔触掠过宋室陵替的残卷,他对家国沦丧的痛感早已超越了文字的维度,成为血脉中挥之不去的灼痕。晚年的他,选择归返故土修水,自号“悠然居士”,在宁静中与岁月对坐。他,便是“修水八贤”之一、曾任国史编修的祝彬,一位身跨两朝、心怀故国的元廷贤臣。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南宋覆灭  隐居乡间育桃李

  南宋景定庚申年(1260年)四月,祝彬降生于分宁奉乡吴仙里(今修水何市镇)的书香世家。他自幼便对读书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和超乎常人的执着,当同龄孩童嬉戏于街巷时,他却沉浸在知识的海洋。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朝堂之上,权臣结党营私,贪腐之风蔓延;江湖之远,赋税苛重、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更兼蒙古铁骑踏破中原屏障,这山河板荡的乱世图景,恰似浓墨滴入清水,在少年祝彬的心田晕染开一片挥之不去的阴霾。
  在分宁故里,祝彬常听闻同乡先贤的传奇往事:四川置制使余玠,以兵部尚书之身戍守川蜀,凭借过人谋略数十次击溃蒙古铁骑,其主持修筑的钓鱼城,更成为蒙军西征途中唯一无法逾越的钢铁壁垒;布衣入仕的徐禧,是抗击西夏的猛将,在永乐城之战中力战捐躯,以血肉之躯捍卫家国尊严;南宋末年右丞相章鉴,朝堂之上力挺文天祥抗元大业,退隐之后也以各种方式助力,即便南宋覆灭,仍矢志不渝地积蓄反元力量。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如春雨般浸润着祝彬的心田,悄然播撒下忠义与担当的种子。
  南宋覆灭之际,年仅十九岁的祝彬正怀揣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对科举入仕、建功立业满怀憧憬。然而,国破家亡的剧痛,让这位青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与悲怆——曾经的壮志凌云化作泡影,报效朝廷的宏愿瞬间支离破碎。在这风云变幻的乱世中,祝彬毅然以宋室遗民自居,婉拒元廷征召,选择栖身家乡流芳书院。他在此执起教鞭,将对故国的眷恋与文化传承的使命,化作融于课堂的教义,默默守护着华夏文明的薪火。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在流芳书院,祝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学的儒家经典、为人处世的道理传授给学生,期望他们能成为有担当、有学识的人,为社会贡献力量,同时默默坚守着对南宋的那份忠诚与怀念。在文化研究上,祝彬选择以《诗经》作为主攻方向,《诗经》作为儒家经典,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想哲理,不仅培养了他的文学素养,更塑造了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前辈们的故事,也不断激励着他在知识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期望有朝一日能如他们一般,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
  为缅怀往昔书院的文化遗韵,传承其精神文脉,现后人在遗址附近择地而建流芳亭,既是对历史的追忆,也为往来之人提供了一处凭吊怀古、感受书香余韵的所在。关于流芳书院,《义宁州志卷三地理志名迹》载:“流芳书院在奉乡流芳塅。宋祝林宗建,元御史朵儿不花题额。”并载有吴自强先生的《祝氏流芳书堂记》:
  宁州之流芳塅,山水环绕,林木清幽,为风俗淳美之地。犹豫章之材,凌摩青霄,必生于千仞之崇冈;大江之流,奔放沧海,盖出于万里之岷山,其本固其源深也。分宁世家祝氏自唐宋以来,衣冠之盛,诗书之泽,彬彬焉。有林宗征士在熙丰间师黄太史庭坚,肄业而仕宦至风纪,于是新修书馆于塅之南,以为家塾。后嗣留耕先生,善承家学,孔孟经书,钟王笔法,朝夕孜孜,未尝废弛。至名云孙者,智慧颖敏,早中神童之科。讳彬者,以《诗经》登进士,寻升翰林。名椿者,通礼史,中江右经魁。迨今子弟若干员,肄业精勤,视昔邹鲁之风,翕然比美。文林郎、西台御史朵儿不花特书其匾额曰“流芳书院”,堂堂丽正,端本澄源。而留耕嫡孙兴可,北庄居士,节义慷慨,喜功名不事浮华,以克绍前人诚有光矣!今祝氏家塾之兴,实践古人之迹,由科目出为时用者,彬彬焉为国之光。乐育英多,若奇材出于邓林,良金产于丽水。惟滋培储积之有素,然后取之不乏、用之不穷,山川毓秀、穹壤荐祥,关乎治运之盛岂浅鲜哉!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年近花甲  投身科举启仕途

  元朝定鼎后,曾一度中止了延续数百年的科举制度。直至大元皇庆二年癸丑(1313年),元仁宗颁下诏书,恢复科举取士之制。大元延祐元年甲寅(1314年),首次开科举行乡试;大元延祐二年乙卯(1315年)二月,会试如期举办;同年三月七日,殿试隆重开场,此一系列举措,标志着元朝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此时的祝彬,已经年逾半百,但他在乡村居住的数十年间,眼见社会虽逐渐从动荡走向相对稳定,基层民众却仍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前行。自己满腹经纶,空有才华,却未能为百姓有所作为,内心责任感愈发强烈。他深知,一味沉浸于对旧朝的缅怀,无法改变当下百姓困境,只有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才能真正有机会为人民大众作贡献。于是,他毅然决定参加元朝的科举考试,他要用智慧和能力,在元朝统治下,寻得为老百姓谋福祉的途径,为民众撑起希望的天空。
  大元延祐四年丁巳(1317年),五十七岁的祝彬踏入乡试考场。祝彬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凭借对《诗经》的精深造诣,在此次乡试中脱颖而出,以《诗经》高中乡举第八名。民国时期《祝氏宗谱》载有祝彬本次考试的原文。
  大元至治三年(1323年),已届六十三岁高龄的祝彬,再度赴举并进士及第。朝廷敕授其将仕郎之职,出任抚州路崇仁县丞,开启仕途新篇。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晚岁为官  辅政取士显担当

  祝彬六十多岁才踏入仕途,他的首个官职是崇仁县(今属江西抚州)县丞,作为县尹的首要副手,在县级官僚体系中位居第二,主要职责是协助县尹处理全县的行政、司法、教化及公共事务。元代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亦是崇仁县乡贤的吴澄(1249年—1333年)所著《崇仁县孔子庙碑》(《草庐吴文正公集》卷二十六)中记载:“泰定三年冬,真定史侯景让来作尹,视孔庙敝陋,将谋更造,邑丞祝彬相与恊替。”由此推测,至治三年(1323年)考中进士的祝彬,被派往崇仁县担任县丞,直至泰定四年(1327年)春离任,在崇仁任职约四年。在此期间,他参与了崇仁县孔庙重建的前期谋划与筹备工作,为孔庙重修贡献了力量。
  崇仁县亦是虞集(1272年—1348年)的故乡。虞集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道园先生”,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诗四大家”,历任国子助教、集贤修撰、翰林待制、奎章阁侍书学士等职。祝彬于至治三年(1323年)到任时,虞集正因父亲离世在崇仁县丁忧。作为县丞的祝彬登门拜访,两位饱学之士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在担任崇仁县丞期间,祝彬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秉持正直的为官之道,积极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以敦厚的性格和公正的态度处理政务,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尊敬与爱戴,充分展现了自身的才能与品德。虞集对他颇为赏识,也因此成为祝彬的贵人。虞集丁忧结束返回京师后,曾于泰定元年(1324年)、泰定四年(1327年)连续两次担任礼部会试考官。在虞集的推荐下,祝彬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被任命为湖广主考。

周湖岭


  在担任主考期间,祝彬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认真审阅每一份试卷,选拔出了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相传开考前两日晚,祝彬正准备休息,忽闻门外有响动,开门一看,见一名学生拎着布包前来拜访。祝彬询问来意,学生便将布包递上,说要敬献于他。打开一看,包内竟有一根半斤重的金条,还有一纸信笺,上面写着“祝大人亲收,学生张报进敬献”。祝彬见状勃然大怒,厉声斥责道:“科考本是选贤举能的正道,你却行此歪门邪道,不仅玷污了圣贤书,更辱没了读书人应有的气节!”一番话掷地有声,直说得那学生面红耳赤,低头垂手,满脸羞愧地站在原地,连声道歉。次日清晨,祝彬召集所有考生,将那布包放在桌案上,当众讲述了昨晚的经过,随后宣布将金条没收上缴国库。经此一事,再无人敢向他送礼行贿。《义宁州志卷首上谕历朝诰敕》载有元泰定四年(1327年)赐祝彬诰敕,对他的清廉德行给予了充分肯定:
  元泰定四年十月朔  给翰林院编修祝彬敕
  朕惟翰林院乃文章之府,职任匪轻;编修掌制诰之臣,才名至重。欲称兹选,实难其人。征仕郎、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祝彬,学贯天人,才兼经济,性禀淳德,天毓奇才,明孔、孟之正传,契周、程之奥旨。晚掇巍科,清誉素垂于中外;顷居藩郡,严威遥播于朝端。伟哉礼乐之英,卓尔文章之杰。今特以尔为翰林院编修,汝宜尽摅素蕴,益竭丹衷。石室翻书,宜仿谨严之笔;玉堂草诏,尚期启沃之资。朕命惟允汝往,钦哉! 湖岭
  “性禀敦厚,明孔、孟之正传,契周、程之奥旨”的祝彬,对儒家思想有着深刻理解和推崇,不仅在学界有着很好的口碑,元廷对他也十分重视。天历二年(1329年)和至顺三年(1332年),祝彬又先后两次担任江西主考。在这两次主考经历中,他继续发扬公正选拔人才的作风,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他深知选拔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如同前辈们为守护国家而奋勇拼搏一样,他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的未来奠定基础。

编纂国史  缅怀家国陷沉思
 
  至顺三年(1332年),祝彬凭借卓越才能和出色表现,晋升为应奉翰林文字徵仕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在国史院,祝彬兢兢业业,认真对待每一份史料,力求做到准确无误。他的严谨态度和专业精神,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和赞誉。
  作为国史编修,祝彬参与了《宋史》的前期相关筹备工作和史料整理等基础性事务,为后来《宋史》的正式编纂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他凭借自身深厚的学识积累,特别是在程朱理学方面的造诣,和对儒家经典的深刻理解,系统梳理宋朝建立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发展脉络,深入研究宋室衰败的历史,曾经辉煌一时的王朝兴衰荣辱在他眼前一一浮现。作为宋朝遗民,祝彬面对这段历史,心中充满复杂情感。当笔触掠过宋室陵替的残卷,字里行间,祝彬或许看到了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看到了官员们的争权夺利以及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让他深刻感受到了家国破碎的伤痛。历史的真相让他陷入了沉思:国家的兴衰不仅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强弱,更取决于政治的清明、社会的稳定和民心的向背。南宋的灭亡,给了他深刻的教训,也让他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此时,同乡前辈的英勇抗争与忠诚坚守,在祝彬的脑海里不断浮现。这些思考,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现实的警醒。他深知国史编纂容不得半点虚假与疏忽,稍有差池便可能误导后人对历史的认知:在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叙述和评价上,祝彬坚守客观公正原则,不阿附权贵,也不刻意贬低或夸大任何一方;在史料甄别环节,面对浩如烟海的各类文献、档案以及口传资料,祝彬秉持严谨态度,仔细比对、考证;在评价有争议的官员时,全面考量该官员在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中的表现,从其施政举措对国家和百姓产生的实际影响出发,给出公正合理评价,为后世呈现真实历史面貌。在其努力下,所负责部分国史内容条理清晰、叙述准确、评价公允,为元朝国史编纂工作贡献重要力量。
  因其在国史编纂等工作中的出色表现,皇上对其予以嘉奖,颁赠封其三代:祝父亲祝子信被封赠为进贤县丞;母亲熊太君被封赠为宜人。妻子黄氏被封赠为宜人。

暮年归隐  山林深处享悠然

  元统二年(1334年),尽管元廷屡加挽留,祝彬仍决意回归故里。此时的他,已在宦海浮沉十数载,深谙政治的复杂与残酷。尤其在国史编修任上,那些关于山河破碎、君臣泣血的记载,如重锤般叩击着他身为宋室遗民的心扉。而大都的仕宦生涯,更让他亲历了元朝民族等级制度的刺痛——作为“南人”(元朝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中亚各族以及欧洲人等;第三等是汉人,指原金朝统治区域内的汉族以及契丹、女真等民族;第四等是南人,指原南宋统治区域内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他在四等人制中位居末等,不仅处处受蒙古、色目官员的猜忌,更目睹了朝堂上的倾轧权谋,这与他心中“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相去甚远。因此,在大都的岁月里,他常于车马喧嚣中梦回江南。《八贤祠志》《义宁州志》均记载了祝彬的一首《春日寓大都寄弟仁山》:
湖岭

春日载阳笋蕨嫩,桃花滚浪鳜鳙肥。
何须更待秋风起,思忆蒪芦始欲归。
扁舟远涉思悽悽,旅食京华岁月稽。
哄动车声惊午枕,悠悠残梦大江西。
南望松楸缥缈间,棣华铧铧远难攀。
七十荣亲求未遂,只缘干禄客燕山。
告老荣除拟赋归,绿衣聊尔换绯衣。
鹪鹩不作鹏程梦,寻仗蓬蒿自在飞。

  诗里的“残梦”“鹪鹩”既是对京华浮世的厌倦,更是对故园松楸的魂牵梦萦。他自比鹪鹩,不图鹏程,抒发了思乡念亲、未能尽孝的愧疚及追求自由闲适生活的情感,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眷恋与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当诗中“思忆蒪芦始欲归”的喟叹化作现实,他终于挣脱官场羁绊,以古稀之身踏上归乡之路,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吴仙里,在山水深处营建了“悠然道院”,与自然为伴,与诗书为友,过上了悠然自得的生活。
  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揭傒斯(1274年—1344年)在《书悠然先生道院》中曾这般描绘:
地僻疑无路,天开忽见田。
溪山如有待,草树亦鲜妍。
和米芋头饭,无盐苦菜羹。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山中甘此味,自足乐余生。

  诗中勾勒出曲径通幽、田畴与溪山相映成趣、宁静美好的景致,让祝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与自在,他享受自然恩赐,心中烦忧渐渐消散,粗茶淡饭间更透着对浮世功名的淡然。
  揭傒斯为江西丰城人,自幼博览经史,善诗词书法。延祐元年(1314年)入仕,历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国子助教等职,曾上《太平政要策》,获文宗亲重,还参与修撰《经世大典》。至正三年(1343年),七十高龄的他任辽、金、宋三史总裁官,修史时强调“用人为本”,注重选拔学识深厚、通晓历史且品德高尚者参与。
  揭傒斯比祝彬小14岁,入仕却早十多年。二人同为江西人,家乡相隔仅二百多公里,且曾同在国史院共事,皆才华满腹,故结下深厚情谊,惺惺相惜。祝彬去世后,揭傒斯为其题写墓志铭,足见二人关系非同一般。
  值得一提的是,前有虞集多次举荐,后有揭傒斯为其写诗题赞。虞集与揭傒斯同属元代“儒林四杰”“元诗四大家”,皆是当世文坛领袖,向来重学识、尚品行。他们与祝彬交往,可见祝彬在经学、文学造诣及道德操守上已获主流文人认可,成为当时文人圈层中备受尊重且获公开支持的人物。民国时期,《八贤祠志》主编修冷开运先生在《读揭溪斯题悠然道院》中写道: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竹屋数椽书万卷,个中乐处果谁知。
孔颜定许闲寻得,蕈饭菜羹是我师。

  诗中“个中乐处果谁知”的追问,恰是对其精神世界的注解:此处的宁静,不是避世的消极,而是以孔颜之乐为基,在简素生活中守护的文化贞操。他的道院不仅是栖身之所,更是精神的“净土”——如同当年同乡先贤退隐后仍心系家国,他在山水之间延续着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在悠然自适的表象下,始终奔涌着对文明火种的守望。
  至元二年(1336年)十月,祝彬走完了传奇的一生,享年77岁。揭溪斯作《悠然外碑铭》云:
如是读书,如是应举,如是为官,如是致仕。
诗礼传家,预营坏土。七十七年,就木垄所。
布衣单衾,玄冠素履。归全以终,悠然居士。

  民国时期重修八贤祠、编纂《八贤祠志》时,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叶楚伧为其题像赞:
  学莫切于惧独,治莫急于求贤。俯仰无愧,洵自乐其性天。本修己以衡寸,庶体用而俱全。谁克臻斯旨者,吾惟想像夫悠然。
  叶楚伧先生对其人品学问给予了高度评价:做学问能够做到“慎独”、为人处世能够做到问心无愧,有谁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在他看来,只有祝悠然先生能够做到,这样的人自然能够享受自己的天性和自然之乐。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祝彬的一生,是在历史风云中不断抉择的一生。他从热爱读书的少年,成长为宦海有所作为的官员,再到晚年回归山林的悠然居士,以自己的才华和品德书写了精彩的人生篇章,他的科举之路、宦海生涯、编修宋史的贡献以及晚年退隐的抉择,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传奇与挑战。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传奇,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让我们看到,在历史洪流中,一个人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理想,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余昌清

上一篇:莫将:外交铁骨映冰壶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化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