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化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散文

旗下栏目: 修江源 文化艺术 书刊 小说 诗词 散文 书画 记实 民间故事

宁红茶,扑朔迷离话起源——探寻中国宁红茶源流之三

来源:未知 作者:山谷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7-29
  宁红茶,扑朔迷离话起源——探寻中国宁红茶源流之三
  宁红茶,在世界红茶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产量大,质量好,价格贵,出口占比高。民国三十四年(1945)《江西通志稿》载:“……咸同年间,仅修水红茶一种,每年外销量已达二十余万箱,值银一千五百余万两。”作为武夷山地区红茶最为重要的集散地的铅山县河口镇,最大年销量仅有5至6万箱,宁红茶是其4倍。每箱值银60——80两,价格高于其他产区的茶叶。《1863——1948年江西茶叶产量》(民国时期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编辑)一文载:光绪十八年(1892)江西全省茶叶输出12999.3吨,修水这一年出口20万担,计10000吨,占到全省的77%。宁红茶商罗坤化因所制宁红茶质高货优而获得俄罗斯太子“茶盖中华,价高天下”的赠匾。宁红茶还在香港赢得了外商“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的崇高赞誉。
  二是制茶技术输出范围广,影响大。宁红茶质量好,除了修水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土肥条件外,制茶技术精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故全国各地新辟茶区或老茶区创制红茶,多到修水聘请宁红制茶师傅传授制茶技艺。光绪元年(1875),祁门茶商胡元龙筹建祁门日顺茶厂,重金聘请宁州茶师舒基立试制红茶取得成功,从此,才有了后来驰驰茶叶江湖的祁门红茶,舒基立因而被尊为祁门红茶创始人之一。
周湖岭

  民国时期的漫江宁红村茶师莫家泮,因制茶技术高超,经常被外地客商重金聘请去传授宁红茶制作技术,先后到过九个省的茶叶企业。
  湖北宜昌市五峰县是宜红的重点产区,宜红制作工艺具备宁红的正宗血统,《五峰县志·人物志》记载了七位来自修水的制茶师傅,他们是樊高升、冷德干、樊孝花、樊竹卿、樊希璧、吴东升、陈师傅。
  解放前,修水县还有很多制茶师傅被聘请到湖南安化等地传授制茶技术。
  解放后,中茶公司将修水很多制茶技师调往全国各地所属茶厂传授技术,像黄崇焘,1953年被调往浮梁县,后来他创制了名茶“孚钉”,为浮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52年下半年,国家在修水茶叶实验场开办的中南茶叶培训班招收学员94人,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河南和陕西七省骨干茶厂担任技术负责人,他们是新中国第一批茶叶技术人才,他们将宁红茶制作技艺传播到了整个中南大地,也将宁红血脉传承到了中国主要的红茶产区。
  从两百多年宁红茶制作技术的传播历史来看,过去的宁州,今天的修水,完全就是中国红茶制作技术的黄埔军校。
  由于上述两点,只要谈红茶,就没有办法绕开宁红,绕开修水。
湖岭

  但是,宁红茶的制作技术,到底来自哪里?
  无非起源于本地,或引进于外地。
  起源于本地也有这种可能。绿茶的制作程序主要有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十分重要的程序,最后为了提升品质,还会进行精制。
  古代宁州按季节在不同的时段采摘春茶、夏茶、秋茶,不管春茶、夏茶,还是秋茶,其采摘和制作都在气温较高的时期进行。也许有一个茶农,在将茶叶进行了杀青和揉捻之后,突然有急事要去处理,从而将已经揉捻好了的茶叶放到一边,过了几个时辰,等他回来之后,揉捻好了来不及干燥的茶叶已经发生了变质,乌绿的茶叶变成了暗红。但茶农舍不得扔掉,还是将茶叶进行干燥,干燥后的茶叶变得乌黑,但用开水泡开得到的茶汤却非常红亮,呈现出一种琥珀的光泽,闻一闻,有一种新奇特异的香气;喝一口,就有一种绵厚的甜香弥漫在口齿之间。茶农把这种无意之中做出来的黑色的茶叫做黑茶,但隔壁的秀才认为“黑茶”这个名字没有品位,就把它称为“乌茶”,“乌茶”这个名字后来慢慢地又演变成了“红茶”。这也许就是宁州红茶的本土起源之说。
  宁红茶制作技术从外地引进有几种说法。
  一、估客传授说。
  “估客”中的估字是“估价、估量”的意思,引申为对商品价值的判断。客,此处是指往来于各地的商人。估客就是以盈利为目的,往来于不同地区(甚至跨国)采购、贩卖货物的商人,也叫“行商”,区别于固定店铺经营的“坐商”。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据清代文人叶瑞廷《纯蒲随笔》记载:“红茶起自道光季年,江西估客收茶义宁州,因进峒教以红茶做法”。道光年号是从1820——1850年,季年是指道光这个年号的晚期阶段,也就是1840——1850年这十年期间。“峒”是指四周环以高山的山间小平原、山间小盆地。叶瑞廷《纯蒲随笔》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宁州红茶起源于1840年至1850年之间,江西茶商到义宁州收茶,(茶商需要红茶,但义宁州没有)因而,茶商就进到茶区所在的山间盆地,教茶农制作红茶的技术。这就是估客传授说。
  被称作“峒”的山间盆地修水有很多,比如漫江、山口、大椿等等,都是如此地形,都适宜茶树的生长,都有可能是宁红茶最早的出产地。
  《义宁州志·地理志·土产》载:“《宋史·食货志》:嘉泰四年,知隆兴府韩邈奏请:隆兴府惟分宁县(修水)产茶,他县无茶。”说明南宋时期,整个隆兴府只有我们修水产茶。
  《义宁州志·地理志·土产》接着叙述:“道光间,宁茶名益著,种莳殆遍乡村。制茶有青茶、红茶、乌龙、白毫、花香、茶砖各种。每岁春夏,客商麕集。”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到了清代道光年间,宁州茶的名声更加显著,茶叶的种植遍布乡村。制作出来的茶有青茶、红茶、乌龙、白毫、花香、茶砖各种。到了春夏新茶上市季节,收购茶叶的客商成群聚集,甚至还有外国客商。
湖岭

上面这段话,说明清道光年间,义宁州就有了红茶。
  湖北省宜昌市农业农村局在其网站上介绍宜红时说:清道光四年(1824),广东茶商钧大福带领江西义宁州的技工来到湖北宜昌五峰县渔洋关,将宁红茶采制技术传授给当地茶农。湖北宜昌对宜红茶起源的叙述,证明了早在清道光四年(1824)之前,宁红茶就早已产生并发展成熟,以其优良的品质在红茶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亲属传授说。
  近来,修水历史文化研究学者黄本修老师提出,武夷山红茶制作技艺是由在武夷山落户的修水人回乡省亲带来修水的。
  修水县黄沙镇集镇南一里多有一个现在叫“消坪里”的地方,古代叫“萧坪”,这个地方因地处坪上,水源不易解决,就以种茶为业。这个地方一直住着黄姓人家,在清道光七年萧坪黄氏修纂的《黄氏宗谱》里,载明了有一个名叫黄有宏的人,因从事木材生意,不知何故而至生意亏本,搞得家产败光,只好远走他乡,后流落到江西铅山县,当了一名往来于铅山河口镇和武夷山中桐木关、麻粟等地的挑夫。麻粟是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关村的一个自然村,地处桐木关大峡谷东面的一条小山沟内,离桐木关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是正山小种茶核心产地之一。从铅山县的河口镇到桐木关或麻粟,往来一次要两三天,所挑山货除香菇、木耳、笋干、蜂蜜、茶油、桐油、竹制品、中药材外,主要就是茶叶。 本文来自修水网
  黄有宏经常借住在茶农家里,一来二去,和麻粟村的茶农厮混得非常熟悉。有家刘姓茶农有个芳龄二八的姑娘,长得娇小玲珑,脸圆发黑,肤白肉嫩,浑身洋溢着诱人的青春气息,就像后来歌里唱的“小芳”。刘姑娘和大自己十多岁的黄有宏早就暗生情愫,后来在女方父母的主持下,拜堂成亲,黄有宏也就落户在麻粟村了。
  一晃几年过去,黄有宏和家里早就取得了联系,听说父亲谢世,遂带着妻子千里迢迢赶往义宁州萧坪奔丧。丧事办完之后,根据当地风俗,黄有宏夫妇在萧坪住了四、五十天,做完“七七”之期的仪式才回返武夷山。此时,正是清明时节,萧坪家家户户忙着采茶制茶。黄有宏那麻粟村茶农家出身的妻子,看到萧坪都是制作绿茶,于是就教大家制作乌茶,也就是后来的红茶。
  据《黄氏宗谱》记载,黄有宏的父亲叫黄乔荐,生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庚申八月廿十九,殁于乾隆十八年(1753)癸酉二月初九,享年73岁,生育了黄有宏等兄弟五人。黄有宏父亲黄乔荐逝世的时间是农历二月初九,当年的清明节是三月初一,办好丧事盘桓一段时间之后,就到了清明节,就到了采茶制茶的季节。
  后来,在黄有宏的引领下,堂弟有新、有宣和堂侄万洋、万龙迁居麻粟,堂弟有荷和堂侄万生迁居方竹厂,自己的四个儿子万财、万珍、万珠、万象全部落户麻粟。之后,很长时间,创业武夷山的义宁州萧坪黄氏子孙都和家乡有密切的联系,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失去了联系。早几年,黄本修老师特意到麻粟寻访,整个麻粟及临近地方,已经没有了义宁州迁去的黄姓人家。 湖岭

  三、朋友传授说。
  刘显祖,字颖宏,号宁拙,是宁州(今修水)州城里的人,于清雍正十年(1732)壬子乡试中举。中举之后,连续考了五次进士,未中,遂在家著书写诗,课读教徒,进士周孔从、陈锳都是他的学生。他的诗,宗杜甫为祖,以乡贤黄庭坚为师,是为江西诗派在清朝的余绪,故蒋士铨赞其诗文“宁拙之文,议论驰骋横绝似老苏;宁拙之诗,悲壮沉郁健绝似老杜。”
  蒋士铨,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铅山人。22 岁中举,33 岁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因性格刚直,长期抑郁下僚,于乾隆二十九年辞官。此后,他先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乾隆皇帝称蒋士铨与彭元瑞为“江右两名士”,后病逝于南昌藏园,终年 61 岁。蒋士铨精通戏曲,工诗古文,少与汪轫、杨垕、赵由仪并称“江西四才子”,诗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其诗横出锐入,受黄山谷影响,讲究骨力。他亦工古文辞,雅正有法,笔墨恣肆。戏曲方面,他是继关汉卿、汤显祖之后,中国最伟大的戏曲家,著有《藏园九种曲》等,戏曲作品充满诗歌的意境和文采,典丽流畅,清雅自然。
  刘显祖和蒋士铨虽然年纪相差十多岁,由于都学黄庭坚,故诗风相类。《义宁州志》载蒋士铨为刘显祖的诗文集作序,称赞刘显祖的诗文,据此推之,刘蒋二人应该互有来往,并且感情交好。在他们的来往过程里,刘显祖在铅山可能第一次看到红茶,对于对茶有着天生爱好的读书人,尤其又是生长在宁州茶乡的刘显祖来说,这种不一样的茶叶自然会引起他的兴趣,并询问有关制作方法,红茶制作技艺因此而传入宁州。也有可能,蒋士铨来到宁州拜访比自己大十多岁,乡试中举早自己十多年的刘显祖,看到宁州和自己的家乡铅山都是茶乡,而宁州还没有红茶,从而把红茶的制作技艺传授给宁州当地的茶人。 周湖岭
  四、权威论定说。
  当代茶圣吴觉农曾题词:“宁红是历史上最早支派,早于祁红九十年,先有宁红,后有祁红,宁红、祁红并称世界之首。”光绪元年(1875 年),祁门县胡元龙在培桂山房筹建日顺茶厂,用自产茶叶,请宁州师傅舒基立按宁红经验试制红茶。宁红早于祁红90年,那宁红当在1785年前后。
  根据以上四种说法,修水宁红茶的起源时间分别确定为如下四个时段。
  估客传授说。结合宜红茶起源说,应该是在1824年之前,当在1800年前后;
  亲属传授说。根据黄有宏父亲黄乔荐逝世于1753年的事实,黄有宏夫妻回来奔丧而传授红茶制作技艺,那就在1753年;
  朋友传授说。刘显祖在《〈艾国拾遗〉序》说:“壬申(1752)冬,余未赴恩闱。”《义宁州志》中他的传记记载“(刘显祖)著《艾国拾遗》二卷,……书粗完,旋以老病卒。”以上两段话说明其1752年还在世,但不久即因老病而辞世。刘显祖学习或蒋士铨传授红茶制作技艺当在1752年或1753年之前,起源时间和亲属传授说时间非常接近。
  权威论定说。宁红早于祁红90年,那宁红当在1785年前后。
  宁红茶的起源到底怎样,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扑朔迷离,各种说法似是而非,还没有板上钉钉的大家都认可的说法。到底宁红茶准确地起源于哪一年,有待发现新的有力证据予以确定。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2025年7月3日
责任编辑:山谷

上一篇:怀念看宁河戏的岁月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化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