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江西宁州(今修水)饱受兵燹战火劫难,州城残破,民房被毁,士民被杀,千村薜荔,万户萧疏,九岭幕阜之间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悲惨景象。 在朱元璋定鼎南京建立明朝之前的十多年间,修河两岸接连遭遇了两场战争,一场为徐寿辉、陈友谅和元军的攻防战,一场为朱元璋和陈友谅的拉锯战。读着发黄史册里的文字,彷佛还能听到那时房屋被烧屋料家具的爆裂声、士民被刀砍枪刺之后的惨叫声和痛苦的呻吟声,还能闻出家禽家畜被烧后的焦臭味,更能闻出浓浓的令人作呕的血腥味,但也能读出宁州人民为保卫家园,义勇起兵的肝胆,不屈不饶的斗志,慷慨赴死的决绝,浩气长存的悲壮。祝兴可就是这批起兵抗击敌寇、保家御侮士民中的突出代表。 祝氏也是修水的一个大族,家族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由宋入元的翰林、内阁学士、国史编修官祝彬,他是宁州奉乡吴仙里人,是修水“八贤”之一。另一个就是祝兴可,他是祝彬的后裔。其二人事迹除记载在《宋史》《江西通志》《义宁州志》等史籍外,《祝氏宗谱》中的《县城祝氏宗祠序》也有记载。 祝兴可,号北庄,奉乡吴仙里人,家有余资,为人耿直,急公好义,常以家财赈济受灾遭难乡民,常捐出资金修桥铺路,在十里八乡享有极好的声誉。元至正十二年(1352)初,当他听闻被称作贼寇的徐寿辉的宋军即将向家乡宁州进攻时,立即在吴仙里组织族众及乡民中的青壮年组成保家御侮的义军,打制大刀、长矛、制作弓箭等武器,开放义仓发放粮食,组织进行训练。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不久,即接令配合“宣差”贴木儿防守东面泰乡的武宁边境。一仗下来,贴木儿阵亡,官军和义军土崩瓦解,宋军长驱直入,不日即攻破州城。祝兴可只好率领败退的义军,返回家乡吴仙里休整,以图东山再起。 此时,防守西乡南楼岭的宁州判官杨宗训率领的官军和义军也不敌游清溪部宋军,败退之后,向州城靠拢。但听说州城已被宋军占领,周边只有祝兴可的义军驻扎在吴仙里,遂率兵退至吴仙里,和祝兴可合兵一处,再做打算。 三月,宋军占领州城之后,派部将游清溪和王铁师率两支部队来剿灭吴仙里的官军和义军。判官杨宗训和祝兴可等人密谋筹划,多次交战各有胜负。有次,召开军事会议的时候,有人分析说游清溪部人多势众,王铁师部较为弱小,如果能一战而将游清溪部消灭,王铁师部则不在话下。杨宗训认为此话很有道理,遂将兵锋重点指向游清溪部。 杨宗训部在和宋军游清溪的多次战斗中,胜多败少,游清溪部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后来,游清溪设计将杨宗训的部队诱入山谷之中,两边伏军一起截杀,杨宗训部被杀得措手不及,山谷之中,尸首满地,血流成溪,断肢残臂随处可见,其惨状不忍卒视,最后连杨宗训、吴德文等将领均被宋军所杀,只有祝兴可因地形较熟,带着部分义军突出重围,向铜鼓奔逃而去。 湖岭 第二年,至正十三年(1353)五月二十五日,宋军余祐二率军又来进攻吴仙里。此时,吴仙里瘟疫流行,义军和老百姓病倒了许多,有的甚至被瘟疫夺去了性命。宋军来攻,义军大败,祝兴可带败兵再次退至铜鼓一带休整。几个月之后的十月,祝兴可听闻湖南平江驻有元朝大军,于是,将义军交给其他人留驻在铜鼓山里,自己一个人翻山越岭,径奔平江而去。 驻扎在平江的总兵官张差许和镇抚田大王,听闻祝兴可对宁州当前情况的介绍后,立即统兵五千多人,向宁州进发。在铜鼓和祝兴可的义军会合后,于十月二十九日出其不意地和宋军交战于安乡棲霞桥及周边地区。宋军余祐二部寡不敌众,被俘被杀几千人,余祐二逃走隐藏了起来。祝兴可和宁州义士余天常、吴某等人,带领兵士搜查,发现余祐二躲在一个石洞里不肯出来,于是,燃起柴火,烧热岩石,再泼冷水,岩石爆裂,而将余祐二擒获,立即将其枭首示众。至此,吴仙里及奉乡才安定下来。 十二月,祝兴可带兵驻扎在中峰山。二十六日,宋军余祐二之妇吴娘子和刘院判率军来犯,两军在宁州和新昌(今宜丰县)交界的高岭相遇,遂混战在一起。由于敌军甚众,加上长时间无法进食,义军逐渐处于下风,祝兴可因饥饿而无力举刀杀敌,于是被敌军抓获。在押解途中,敌军供给饭食,祝兴可坚决不吃,反而骂贼不止,最后,被敌军杀害在长溪。 周湖岭 吴仙里的祝氏族众,担心敌军报复,连夜携家带口逃亡征村坑口西乡葡萄津等地,有的甚至将祝姓改为“况”姓以避祸,现在有部分况姓之人,实际上是祝姓后裔。 元朝在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几支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土崩瓦解,最后退往漠北而一蹶不振,元朝仅存在97年。又经过几年混战之后,朱元璋分别将陈友谅的汉国、张士诚的周国击败消灭,最后,一统天下,建立了明朝,天下才渐趋太平。 十三年之后的明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庚申(十三日),儿子祝明原等人为祝兴可举行仪式,进行招魂,并将其安葬在道院彭源(今何市镇松林村)他父亲的墓旁。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在朝代变迁社稷鼎革的时候,必然伴随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惨烈景象,而兵燹战火所过之处,最遭殃的就是普通百姓,往往房屋被烧,财物被毁,生命惨遭杀戮。元末明初的宁州,就上演了这么让人痛心疾首潸然泪下的悲惨一幕,前有元朝官军和徐寿辉的宋国、陈友谅的汉国的攻防战,后有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的生死战。十多年间,太平无事而宁静温馨的时间极少,一夕数惊而惴惴不安度日如年的时候居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祝兴可、吴德文、莫以中这些宁州的有识之士忠烈之人,必然被迫奋起反抗,组织志同道合的人们,成立义军,用生命和热血来保卫桑梓,抵御强敌。有时明知是以卵击石之举,有以身涉险之虞,但还是“虽千万人吾往矣!”而以命相搏,来捍卫乡亲的利益,来换取家乡的安宁。因而,这些人是真正的义士,值得人们永远纪念和缅怀! 湖岭 (此文参考了《义宁州志》和《祝氏宗谱》等有关资料。) 2025年7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