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宋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莫将(1080年—1148年)在宋金对峙的关键时期,两度奉使金国,以“熟虏情伪”的洞察、“秉气不回”的气节,于谈判中力挽狂澜,促成韦太后等南返,推动《绍兴和议》签订,成为南宋初年外交格局的关键塑造者。其“握节出疆,不辱使命”的事迹为《宋史》及地方志多次载录,因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与“绝无阿附权臣”的操守,位列“修水八贤”,成为宋代时期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典范。
![]() 莫将字少虚,号文砚,江西修水漫江人,宋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历任南宋太府寺丞、起居郎、徽猷阁待制等职,官至工部尚书、京西宣谕使。 莫将出身漫江莫氏儒宦世家,承继唐代先祖莫惟初“仗节守义”的家族基因,莫惟初于乾符三年(876年)“奉诏使番”《义宁州志》载有《唐乾符三年赐莫惟初诰敕》: 制曰:涣汗遥颁,必藉明驼之使;丝纶特沛,尤资仪凤之臣。咨尔莫惟初,望重时英,才优远略。委身以从王事,奔走堪供;衔命而张国旌,干城攸寄。九重诏下,俾德化流于澨陬;万里扬威,庶梯航来自荒服。朕命毋致,尔往钦哉! 周湖岭 诰制中强调莫惟初“望重时英”“才优远略”“衔命而张国旌,干城攸寄”,既是对其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其使者角色的期待。他不仅是“命令的传递者”,更是“朝廷形象的代表”,需以个人声望与谋略,平衡“德化”与“扬威”的尺度,完成稳定边疆的政治任务,奠定了家族“以节报国”的精神底色。 至宋代,莫将的祖父莫铉任太常博士,其叔父莫济官至兵部侍郎,其堂弟莫子纯官至国子博士;其父亲莫援系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以学问品行名重一时,官至工部侍郎,他以“云升”“翼之”为字号,寄寓“直上青云、匡扶社稷”的期许,这种“儒宦世家”的基因,使莫将“幼承父训,卓拔不群”,自小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随父研读《春秋》《战国策》,尤其对“子贡出使五国”的典故烂熟于心,浸润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种家学渊源,培养了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与坚韧的处世品格,为日后在仕途纵横捭阖奠定了坚实基础。少年时期的莫将,目睹北宋末年的风云变幻,“靖康之耻”的耻辱深深烙印在他心中,也激发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绍兴七年(1137年)任太府寺丞时,他已能运用家族传承的财政知识,整顿江上赋税,“总赋有声”的背后,是几代人积累的治政经验。 本文来自修水网 基层砥砺显卓能 在科举时代,恩荫入仕者往往被视为“官二代”,易遭轻视;而莫将正是以父亲莫援恩荫入仕。但“卓拔不群”的莫将,深谙恩荫入仕的舆论压力,入仕以后的他并未依赖家世,而是通过自身能力逐步升迁,以“两上万言书”的主动姿态破局——据清道光《莫氏家谱》中《少虚公传》载,他于宣和年间(1119年—1125年)两次向朝廷进献万言治国策论,终获徽宗召见,“赐进士出身”,完成从“荫补子弟”到“科班官僚”的身份重构,为其跻身朝廷中枢打通了正道。 史料记载,莫将在基层为官时政声卓著。初任县令时,面对南宋初年州县经战火蹂躏后“城郭丘墟,户口凋零”的乱象,他推行“清丈田亩、严惩贪墨”两大新政扭转局面:一方面整肃田赋积弊,组织丈量土地、重登户籍,着力解决“有田无税、无田有税”的长期矛盾,使赋税征收回归公平;另一方面整顿吏治贪腐,设立“举报箱”,鼓励民众监督,半年内处置不法官吏十余人,遏制了胥吏乘乱舞弊、横征暴敛的歪风。经此治理,短短一年便实现“仓廪丰实,讼案锐减”,治下民生渐复,其“治繁理剧”的能力得以充分展现。这种务实才干,既源于他对《宋刑统》的深入研究,也得益于其“每至一邑,必访民间疾苦”的勤政作风,因其深悉民间疾苦,为日后参与财政改革实践埋下了伏笔。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宋代强调“历职亲民”,王安石变法时即规定:“非历州县者不得任台谏”,认为基层历练是培养治国能臣的必经之路。莫将直至五十七岁前一直在基层为官,早期历任主簿、县令、通判等职二十余年,他在地方治理中深入了解民生疾苦与基层政务,这种“接地气”的履历,使其对两宋之交“国用匮乏、民力凋敝”的现实有清醒认知,也使他在后来的外交与财政工作中能提出务实有效的政策。 绍兴七年(1137年),莫将的仕途迎来重要转机,被擢升为太府寺丞,执掌库藏管理、商税征管等国家财政具体事务。次年,他受命“总赋江上”,即统筹长江沿线赋税征管。当时,南宋正深陷困局:长期战乱致使北方赋税来源断绝,南方州县又因征兵、漕运频繁而民生凋敝,地方官府为凑集军需,往往“虚增税额、横征暴敛”,结果导致商户逃亡、税收锐减,陷入“越征越穷”的恶性循环。 莫将从执掌中央财政实务的太府寺丞,转赴前线统筹江上赋税,本质上是肩负起“为抗金前线筹粮筹饷”的关键使命。针对积弊,他上疏提出“量入为出,以茶盐之利补军需”的策略,这套兼顾“整顿秩序、激活流通、保障军需”的组合拳颇具实效:一方面整顿漕运秩序,将私盐纳入官营体系,强化朝廷对核心财源的掌控;另一方面减免中小商户税额,以“藏富于商,以商养税”的逻辑,换取“商贾辐辏,税收自增”的良性循环——商户负担减轻后,纷纷扩大经营或开展跨区域贸易,交易总量的增长使朝廷通过商税、住税等“正税”获得更多收入,避免了“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这套策略实施仅一年,便使江上赋税增长三成。更重要的是,充足的粮饷与军械补给,为“以财赋换军心”奠定了基础——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绍兴八年前后岳飞所部“兵甲坚利,粮饷不缺”,便与莫将统筹的江上赋税支持直接相关。莫将由此与岳飞、韩世忠等主战将领建立起紧密的协作关系,为岳飞北伐中原筑牢了物质根基。 正是因“总赋江上”的出色表现,绍兴八年(1138年),莫将调入朝中任起居郎,负责记录皇帝言行,这一职位使他得以近距离观察朝廷决策过程,同时也为他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在宋室南渡后的复杂政局中,莫将凭借“以学问自结”的政治智慧,逐渐获得高宗赵构的信任。正如《宁州志》所言:“更践滋久,乃成大器”,十年磨一剑的基层淬炼,使他从“荫补子弟”,蜕变为通晓政务、深谙民情的实干家,为日后外交谈判中“以经济视角洞察金国虚实”奠定基础,如以“清丈田亩”的经验,推断金国“宗王私占民田导致仓储不足”,进而制定“以岁币换土地”的谈判策略。这种从基层治理中孕育的政治智慧,正是其“熟虏情伪”的根源,亦为宋代士大夫“知行合一”的最佳注脚。 湖岭 使金仗节震华夷 绍兴九年(1139年),莫将奉命担任金国“送伴使”,负责护送金国使节往返。当时金国使节萧仲恭来华,表面“议和”,实则刺探军情。莫将在护送途中,以“闲谈风土”为名刺探敌情,“虏使言及‘黄龙府粟麦’时,目动神驰,必其地仓储不足”。他这种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成为其日后“熟虏情伪”的关键,同时还巧妙套出金国“宗弼(金兀术)主战、挞懒主和”的分歧,以及金熙宗“欲仿汉制改革”的动向。此次经历让莫将深刻认识到:外交不仅是言辞之争,更是“察言观色、洞见虚实”的艺术。这些有关金国的经济社会情况、政治制度、军事部署的情报经他整理后,被高宗称为“胜于十万甲兵”,并破格提拔为徽猷阁待制(从四品),主要承担文学侍从、典籍修撰、顾问议政等职能,虽无具体行政职责,却因亲近皇帝、参与机要而具有特殊政治地位,使他正式跻身中央核心圈层。 绍兴十年(1140年),莫将以工部侍郎(从三品)的身份借“礼部尚书”衔出使金国。有了担任送伴使时的“知己知彼”,莫将在外交谈判中显得游刃有余,展现出刚柔并济的外交智慧:一方面,他坚持“秉气不回”的原则,据理力争南宋利益,如要求金国归还河南、陕西等地;另一方面,他又灵活运用“以夷制夷”策略,利用金国与西夏的矛盾,迫使金国在边界问题上作出让步。 湖岭 面对金熙宗的质问:“南宋何敢收留叛将?(实则指收纳金国降兵)”莫将从容应对:“贵国收留张觉时,宋室亦未深究,此乃大国包容之德。”——张觉原是辽将,降金后又叛降北宋,金国当年曾因此大举攻宋,莫将点明“贵国收留张觉时,宋室亦未深究”,既驳斥了金国的双重标准,又以“此乃大国包容之德”暗捧金熙宗“汉化开明”,既坚守立场,又给对方留足颜面,巧避首轮交锋的锋芒。 在与金国权臣完颜宗弼的谈判中,莫将抓住其“急于班师巩固权位”的心理,提出“以岁币换河南地,以释俘换太后”的方案——完颜宗弼是主战派核心,但此时金军久战疲惫,其更迫切的是巩固在金国的权力。莫将精准捕捉这一心理,这一方案直击双方核心诉求,将“领土、亲情、利益”捆绑,让完颜宗弼难以拒绝。 为增强说服力,他私下宴请金国宗室完颜希尹,以“南朝茶器、蜀锦”为饵,探知金国内部“粮草不足、将士厌战”的实情,最终促成《绍兴和议》的初步共识。正如《八贤祠志》所载:“其于乌珠纵归,非仅和议,实破敌之策也。”最关键的是在“韦太后南返”谈判中,莫将利用金国“孝道”观念,向金熙宗进言:“贵国留太后,不过一妇人;放归,则显大国仁孝,使南朝百姓感德。”同时,他以“南宋愿增岁币十万”为筹码,最终说服金方放行。 湖岭 绍兴十二年(1142年),当韦太后自金国南归,銮驾抵达临安时,高宗亲率百官迎接,莫将因成功完成迎接太后的外交使命,“奉使功成”的声望达到顶点,并凭借此次功绩再获重用,升任工部尚书、兼任京西宣谕使。 梅韵诗魂塑雅志 莫将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外交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词作品现存于《全宋词》中的有14首,多以自然景色为题材,风格清新雅致。例如,他在《木兰花·晨景》中写道:“梅边晓景清无比。林下诗人呵冻指。玉龙留住麝脐烟,银漏滴残龙脑水。”此句通过对清晨梅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莫将的诗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他在《独脚令·忆王孙》中写道:“绛唇初点粉红新。凤镜临妆已逼真。苒苒钗头香趁人。惜芳晨。玉骨冰姿别是春。”此句以女子梳妆为喻,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体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与对生命的热爱。 莫将爱梅,如《木兰花·花时人道多风雨》以“粉面琳琅如泪注”的梅花,暗喻外交谈判中的屈辱与坚韧;《独脚令·忆王孙》“玉骨冰姿别是春”,则以梅花自况,表明“不附权臣、坚守本心”的操守。这种诗性思维,使其在复杂政局中保持清醒——当秦桧力主“割地称臣”时,他虽不便公开反对,却以《玉楼春·前村雪里虽然早》“直饶隔水是江南,也恐一枝春未到”,委婉表达对偏安的忧虑。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禅意诗《呈南堂静禅师》“得来原在鼻尖头”的顿悟,不仅是参禅心得,更是外交智慧的凝练——真正的突破往往藏于细节,如金国使节的一个眼神、一次不经意的对话皆有玄机,这种“于细微处见真章”的思维,使其在与金国谈判中多次捕捉到转机。 辗转于江南江北,亲历家国丧乱的莫将,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在故乡漫江尚丰修筑了“双英书院”,其名既含“双英并秀”的美好寓意,更寄托着“英才辅国、英节传世”的深切期许。莫将亲自制定《双英学规》,开篇即言“读史以明兴衰,研经以立根本”,要求子弟“勿效腐儒空论,当习经世之学”。书院专设“时务斋”,致力于研究宋金关系、边疆防务,这种“学术与现实相贯通”的教育理念,为莫氏家族及漫江周边培育了大批杰出人才。书院的建筑布局亦暗藏深意:主堂定名“仰止堂”,供奉孔子与家族先贤;侧廊立有“节义碑”,镌刻着历代莫氏族人的重要文章(如莫惟初的使番记录)。每逢初一、十五,莫将必定率领子弟前来拜谒,讲述“先祖仗节守义的故事”。“兴贤育才,乃百代之荣”,这种以家族历史为教材的育人方式,让“忠节”二字逐渐沉淀为莫氏子弟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底色。 湖岭 禅悟玄机证本心 莫将的精神世界以禅宗思想为深邃底色,于儒家治世理想中融入“明心见性”的智慧。其禅缘始于西蜀任上谒见临济宗高僧南堂静禅师。宋普济《五灯会元》第二十卷有《莫将居士传》载: 莫将尚书,字少虚,家世豫章分宁。因官西蜀,谒南堂静禅师咨决心要。堂使其向一切处提撕。适如厕,俄闻秽气,急以手掩鼻。遂有省,即呈以偈曰:“从来姿韵爱风流,几笑时人向外求。万别千差无觅处,得来元在鼻尖头。”南堂答曰:“一法才通法法周,纵横妙用更何求?青蛇出匣魔军伏,碧眼胡僧笑点头。” 莫将向南堂静禅师请教,禅师嘱其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察,他竟于如厕时因秽气扑鼻、本能以手掩鼻的刹那豁然开悟,以“鼻尖头”的生理反应为喻,直指“自性本具,不假外求”的禅宗真谛,彰显临济宗“触目是道”的机锋——日常起居皆可成为悟道契机。南堂静禅师肯定其悟境已达“一即一切”的圆融之境,指出其智慧如宝剑出鞘,能破除妄念。莫将的妙悟,恰如《八贤祠志》所言:“其妙悟如神,恍似方人语”。 南堂静禅师为临济宗五祖法演门下高足,承临济宗“大机大用”宗风,以“棒喝交驰”“杀活自在”破执,莫将深得真传。值得注意的是,莫将的禅学并非纯粹的出世之学,而是与儒家“经世致用”深度融合,他将禅修转化为政治智慧:在实行“清丈田亩”“改革漕运”等新政中,他以“洞察本质、不取于相”的禅理破除积弊,既缓解财政压力又兼顾民生,暗合“佛法在世间”的精神,正是治世中的禅理实践;在外交工作中,他又凭借禅宗“观机应变”的思维,在宋金谈判中推断金国仓储虚实,制定“以岁币换土地”策略,更以“不昧因果”的定力坚守气节,成就“握节出疆,不辱使命”的外交风骨,与禅宗“不昧因果”的担当精神一脉相承。正如徐待聘在《莫尚书偈语》中评其“见过自讼,尤加省察”,道破他禅修赋予的自我省察之力,以禅机打通治世与修心,既破“禅不可说”的玄虚,更证“担水劈柴、无非妙道”的真谛,正是这种禅宗“克治之功”,使其在复杂政局中始终保持清醒。 周湖岭 千秋功过任评说 莫将的仕途轨迹与南宋初年宋金和议的历史进程紧密交织。他凭借出使金国的经历获得重用,特别是在《绍兴和议》的签订过程中,以其对金国的深入了解,为南宋争取到相对有利的谈判条件,并因此升任工部尚书、京西宣谕使。然而,在南宋朝廷激烈的“战和之争”中,莫将因支持和议而被划入主和派阵营,常被后世诟病为依附秦桧的政治投机者。自明清以来,主和派官员在史书中多遭批判,莫将也难免被贴上“顺权臣则升”的标签。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外交使臣和基层官吏,莫将难以左右朝廷战略走向,只能在有限的职权范围内斡旋,与秦桧等一味卖国求荣的权臣不同,莫将在外交博弈中展现出务实策略,凭借对敌方的熟悉掌握谈判主动权,最大限度维护了南宋的利益,客观上减少了秦桧等卖国行径造成的损失,其外交成就虽未能改变宋金对峙的总体格局,却在“靖康之耻”后,为南宋重塑了国际形象与外交尊严,为南宋争取到了宝贵的休养生息时间。由此可见,莫将的历史价值更在于开创了“以文臣之身,行纵横之术”的外交范式。 ![]() 本文来自修水网 绍兴十八年(1148年),莫将卒于广州任上,享年六十九岁。朝廷追赠其为端明殿学士,敕葬新建县五谏乡之新城。其后裔为便于祭祀,以衣冠与其父莫援合葬于修水县漫江乡莫氏宗祠侧。莫将的一生,是忠诚与智慧的一生。他以卓越的外交才能成功迎回韦太后,为南宋朝廷赢得了尊严与和平;他以清廉的操守与务实的作风,在仕途上留下了不朽的功绩;他以重视教育的家风与禅宗的智慧,为家族与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智慧与勇气,忠诚与担当,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正如《八贤祠志》中时任民国政府司法院院长居正所题: 才足匡时而名弗彰,力可回天而愿克偿。瞻遗容之肃穆,宜永荐乎馨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