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龙山地处亚热带中部,山上峰峦叠嶂,树木葱茏,雨量充沛,因而溪涧密布,瀑布丛生,是修河、汨罗江、隽水三河的发源地,素有“一脚踏三省、一水发三江”之誉。 黄龙山巅一红哨 现在的黄龙山虽然美景令人陶醉,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上荒无人烟、杂草丛生,根本看不到参天大树。黄龙山林场里到处可见的一人合抱之木,是几代人辛勤耕耘、全力守护的结果。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防空建设刚刚起步,防空力量薄弱。国民党退守台湾后,经常空投特务到大陆,从事破坏活动。黄龙山地势险峻、环境复杂,成为防止敌人空投的重要区域。1952年3月,根据党中央安排,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某部派出1个排的兵力在黄龙山湫池塘顶峰,建立哨所,担负对空警戒任务。 军民本是一家人,根根叶叶心连心。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自建军以来,就一直和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1958年10月,在“大办民兵师”的号召下,根据上级要求,温泉公社(后改称白岭公社)党委抽调周仕名等18名基干民兵到黄龙山创办林场,饲养耕牛,协助部队驻防。1965年3月5日,驻守黄龙山的解放军部队奉命撤防。部队撤走了,但是军事任务还在。此时,根据县人武部建议,白岭公社组建黄龙山民兵排接防。白岭公社党委决定由公社武装部副部长胡理平负责组建民兵排,以温泉、新联、桃树、林兴、联合、焦洞、南岭等几个黄龙山附近的大队为重点,从全社挑选出36名基干民兵组成黄龙山民兵排。白岭公社党委任命中共党员胡经学为排长。民兵排民兵平均年龄20岁,身体结实,吃苦耐劳,每家都有两名以上劳动力,无后顾之忧。 周湖岭 黄龙山民兵排组建时,为了军事需要,配备7.62毫米轻机 枪2挺,7.62毫米步骑 枪18支,配额子弹1100发;54 式冲锋 枪3支,50式冲锋 枪2支,配额子弹400发。武装基干民兵每人1支枪,排长配54 式冲锋 枪,班长配54 式冲锋 枪和50式冲锋 枪,4名轻机 枪手,其余配步骑 枪。另设1部手摇单机电话,报告军情时,以“上空”为紧急信号联系,通信部门切断其他占用线路。 黄龙山民兵排实行当地党委和县人武部双重领导体制。他们既有军事任务,又有生产任务。军事任务就是登记从黄龙山上空经过的飞机,并及时向县人武部作战值班室报告经过时间、飞行方位和飞行轨迹,随时准备就地歼灭空投敌人。生产任务是开垦荒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种植农作物,争取蔬菜自给,生活自力更生。 正是这样一种亦兵亦民的性质,当时公社党委决定将原来的黄龙山林场和黄龙山民兵排合并,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民兵活动日常安排相对固定,早晨军训,白天生产,晚上站岗。军事活动主要是军训执勤和护林防火。每天早上的军事训练约两个小时。训练科目主要是队列、刺杀、射击、投弹、擒拿等单兵动作和班子动作。因为长期坚持训练,民兵的战术水平都较高。3个常年监视哨位,每个哨位上晚上安排1人站岗,执勤6个小时,半夜换岗,每日两班。战备期间,每两小时1班,轮换执勤。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民兵排经常进行军事演习,每月至少1次。为突出实战性,演习时间大都选在晚上或雨雪天气。无论是在恶劣的天气,还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每名民兵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做到10分钟内全副武装进入阵地。福州军区、江西省军区和九江军分区首长到黄龙山视察,观看了民兵排军事演练后给予高度评价。 民兵排纪律严格,每天下山不得超过3人,包括因公出差。下山人员除出远门外,必须当天返回驻地宿营。黄龙山民兵的家都住在山下,远的有10多公里路,近的也有5公里路。为守护黄龙山,民兵们上山前就集体约定“过年过节不回家”,把哨所当成家。第一代黄龙山民兵上山后,没有在家住过一个晚上,更没有在家过一个节,民兵干部以身作则,严守纪律。1970至1976年,黄龙山民兵排排长辜大亨任公社党委委员,后又兼焦洞大队党支部书记,经常下山开会,布置工作,但每晚都要赶到驻地住宿。无论人有多累,夜有多深,坚持查岗、查营房。民兵排指导员周美利14年没有回家和家人一起过春节。 有一年春节,民兵排原党支部副书记胡承选执行任务时,经过家门口。家人劝说他留在家过完年再上山,可他不仅没听劝,还组织家人忆苦思甜,讲述“从现在起就要有所准备”的道理。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后,他毅然回山坚守哨位。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随着我国防空力量的加强,敌机不敢深入内陆上空。1981年3月21日,根据上级通知,撤除了黄龙山对空观察哨,但黄龙山民兵排依旧保留。 荒山之上建家园 黄龙山气候恶劣,空气湿度大,每年有一半的时间生活在浓雾之中,民兵睡的床铺、穿的衣服总是湿漉漉的。山上气温低,平均温度比山下低5℃至10℃。夏天晚上要盖棉被,冬天的气温经常到零下10℃。常年在山上的民兵们,受气温影响,容易患上风湿性关节炎。遇到大雪年份,营房周围的积雪有一米多深,甚至连房门也打不开。山上风很大,通常风力达到7~8级,有时大风可达10级以上。山上栽树、种庄稼、养牲畜,都要比山下付出更多的艰辛。大风不是把树折断,就是把幼苗刮倒,庄稼、牲畜稍有不慎就会被冻死。虫害、病害也时常侵袭着苗木,民兵战士就像抚育婴儿一样,精心照料它们,有时还要半夜起来为它们保暖御寒。 “山高没有咱们士气高,石硬没有咱们胆气硬。”在黄龙山民兵排创建之前,黄龙山林场的基干民兵在协助部队驻防时,虽然也垦荒造林,发展生产,但是碍于人手少、管理不及时、品种老化、技术不高等原因,树木成活率低。兵民合一,统一管理后,民兵排垦荒造林,效率大大提升。1965年至1975年成林面积达2545亩。特别是1976年,造林7745亩,其中杉树2000亩,松树400亩,毛竹100亩,果树45亩,幼林5200亩,是黄龙山林业发展史上的重要一年。 周湖岭 1985年,黄龙山民兵排成立科技兴林小组,组织民兵学习树木栽培、病害防治等技术。民兵排从县林业局和新华书店选购10多种书籍,由文化高的民兵业余自学,然后由他们讲解辅导,提高全排技术水平。1989年,民兵排选派两名民兵参加九江市林业局开设的林业技术学习班,回林场后手把手教给战友。在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农民技术职称考评中,民兵排有2人被评为林艺师,1人被评为助理林艺师,6人被评为林业技术员。原来林区有1700亩穴栽杉树长势缓慢,科技小组采用水平作带,深挖抚育处理,使这片杉树长势喜人,郁郁葱葱。他们还引进、培植了湿地松、黄山松、台湾松、泥沙木、扁柏、山尖杉等10多个珍贵树种,在黄龙山安家落户。截至1995年,黄龙山林场有人工杉木林8500亩,活立木蓄积量4.8万立方米,每年以2300立方米生长量递增。 黄龙山的开发和发展,国家累计投入资金48万元,而山上林木价值达2100万元,投入、产出比1:44,每年新增2300立方米木材,可创产值96万多元,等于每年可赚回两份投入资金。黄龙山上每棵树都凝聚着民兵战士的血汗。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抛家舍业,艰苦奋斗才有今日的苍茫林海,累累硕果。 民兵们还要进行农业生产。民兵们在山上开垦了稻田18亩,1976年以前年产稻谷4000多公斤。他们还栽种茶叶60亩,除自用外,每年出售10多担。曾养猪40多头,养鸡100多只,饲养耕牛20多头。种植各种蔬菜及花生、大豆、葵花籽等,在生产自给后,还少量出售。黄龙山的白萝卜非常有名,1974年寄给福州军区首长品尝,受到司令员皮定均的称赞。 周湖岭 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民兵排一直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从民兵排驻地到白岭公社所在地集镇桃树港,往返一趟约20公里。民兵排每年生产生活必需品的重量超过10吨,都需要靠肩挑步行。1985年,当地修建一个装机容量12千瓦的小水电站和改建营房,需要钢筋、水泥、石灰、砖瓦等建筑材料,也是靠民兵们的肩膀运到山上。除此之外,大家经常在山上就地取材,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节省资金6万多元。原来的营房仅1300平方米,后来扩建成2100平方米。在刚创办的时候,这里物资紧张,照明常用松脂油代替煤油,吃米靠石磨水碓加工稻谷。直到小水电站建好后,才有电灯照明,机器加工稻谷。 一年冬天,黄龙山遭遇罕见的严寒天气,大雪封山30多天。全排民兵硬是在一条3公里长的冰道上凿出一道道冰台阶,打通了上山的道路。 “丁秀生,十二月实际工分240;胡青山,十二月实际工分241……”在“高山红哨”荣誉柜里,有一张破损的工分表,上面字迹清晰,详细记载了1972年12月至1973年3月15日黄龙山民兵排获得工分的情况。大集体时代,农村的劳动生产都是以生产队为基本单元统一组织实施,农民靠在生产队里劳动,获取每日工值。黄龙山民兵生产活动和生产队一样记工分。民兵日常生活由公社配给每人每月45斤大米指标,吃菜凭菜票。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胡经学至今还记得这样一件事。一天,他们正在山间劳动时,突然发现靠近湖南省界的积谷洞发生大火,一丈多高的火浪迅速向前翻滚,情况十分危急。民兵们紧急集合队伍冲上去与烈火展开激烈搏斗。喉咙被烟火呛出了血,全然不顾。脚心被竹桩刺穿,鲜血直流,也强忍疼痛。当地群众和民兵们一起上山扑火,经过十多个小时的奋战,才扑灭大火。当时,公社在工分表上为全排民兵记上了重重一笔。 1976年以前,每个民兵年收入200元左右,但谁也没有怨言。站岗执勤,完全是义务和奉献。1985年以后,民兵们的收入才有所好转,略高于山下生产队农民的平均收入。 黄龙山民兵排为什么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业?按照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头脑里有了对党和人民的忠,口头上就没有了苦,行动上就没有了难,艰难险阻面前就没有了怕。 护林防火终不悔 20世纪80年代中期,根据形势变化,民兵排主要任务调整为护林防火。当时商贸活动兴起,一些家具企业需要大量优质木材,而黄龙山的杉树年份足、品质好,又地处省界,相对隐蔽,所以经常出现木材盗伐和不法分子躲藏的现象。为使山林免遭侵害,民兵战士毅然分批巡逻深山林海。 越是刮风下雨,大雪纷飞,或是逢年过节,便是违法分子乘机作案之时。因此,民兵战士无论是在盛夏酷暑,还是在数九寒冬,始终风餐露宿,充当卫士。1988年中秋前后,邻省80多名偷木材的人哄抢林场杉木,全排29名民兵在排长周美利带领下分头宣传教育,说服制止。违法分子仗着人多势众不听劝解,大打出手,6名民兵被打伤。民兵战士们不顾伤痛,保护集体财产,抓获了6名不法分子,收缴林木74棵。 本文来自修水网 民兵排的干部们执法如山,从不徇私情。周美利的连襟偷砍1棵杉树,周美利按规章罚款80元。他的岳父母三番五次求情,周美利照旧秉公执法。民兵胡国秋的侄子偷伐树1棵,按规章处以200元罚款。1985年至1989年间,先后破获盗伐木材案160多起,抓获不法分子123人次,夺回木材90多立方米,价值3万余元。 保护森林,防火是重要的战斗任务。民兵排广泛宣传防火知识,加强巡逻,严禁他人携带火种进入林区。由于防范措施得力,黄龙山林场创办60多年,林场范围内没有发生过火灾。当邻省林场发生火灾时,黄龙山民兵排立即组织兵力飞速奔向火场,与熊熊烈火搏斗。他们急驰十多公里,彻夜奋斗,直到把山火扑灭才回驻地。 胡亚兵是驻守黄龙山时间最长的民兵,他在这里足足待了20多年。20世纪90年代初,胡亚兵加入民兵排,完成10年驻守任务后外出务工。当时务工的年收入已超过5万元。2008年,山上木材盗伐比较严重。当组织希望他重返黄龙山护林时,他没提任何条件,毅然回乡担任民兵排副排长。 胡亚兵带领民兵们巡逻执勤打击偷伐行为、宣传防火灭火知识。在民兵排守护下,这里几乎没有发生偷伐木材现象。 自2001年上山以来,胡亚兵巡山累计走了37000多千米,穿坏60多双解放鞋,用坏12把柴刀、6把锄头。山上的工作很忙,作为父亲的他直到女儿大学毕业了,都从未参加过孩子的家长会。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黄龙山民兵排从开荒种地、站岗放哨到护林防火,再到巡山执勤、发展经济,改变的是黄龙山的面貌,不变的是民兵排的精气神。一代代民兵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不断发扬“高山红哨”的精神,开创新的业绩。 红色精神代代传 1969年12月27日,黄龙山民兵排的先进事迹,在福州军区军民联防和民兵工作座谈会上转发。福州军区授予黄龙山民兵排“高山红哨”荣誉称号。接过荣誉锦旗的那一刻,民兵排排长胡经学和全排战友激动得掉下了眼泪。这是对他们拓荒创业、训练备战的褒奖。从此,一面光辉的旗帜飘扬在黄龙山上,黄龙山民兵排有了响亮的称号。 后来,江西省军区和九江军分区分别作出《关于开展向黄龙山民兵排学习的决定》。福州军区领导先后登上黄龙山实地指导工作。1973年,黄龙山民兵排再次受到福州军区表彰,民兵排长辜大亨应邀出席福州军区民兵工作代表会,并在会上介绍经验。司令员皮定均亲切接见辜大亨,关切地询问民兵排的各方面情况。会后,记者梅中乔以《亦兵亦农,高山红哨》为题在《解放军报》发表长篇通讯,全面报道黄龙山民兵排的先进事迹。 1978年10月,中共江西省委、省革委会、省军区授予黄龙山民兵排“民兵工作三落实先进单位”。1991年,九江市委、市政府、军分区授予黄龙山民兵排“高山模范民兵排”称号。 本文来自修水网 2009年,黄龙山民兵排还成立“高山红哨”宣讲团,组织老排长、老队员进社区、企业、学校,讲述老一辈黄龙山民兵站岗执勤的故事。 根据中央军委批准的《新时代军史场馆体系建设规划》,自2021年9月30日起,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为全军497个获得重大荣誉的英模班排制作下发荣誉柜。黄龙山民兵排就是获得这重大荣誉的班排之一。 2024年12月26日上午,九江市军地联合在修水县文体中心举办“高山红哨”授称55周年纪念大会。参会的嘉宾们来到新建的黄龙山“高山红哨”荣誉馆,了解那一段催人奋进的历史后无不为之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