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我们“修河文友”一行四人说走就走,前往湖北省通城县塘湖红色小镇,开展为期一天的黄袍山红色之旅探访。 黄袍山,又名盘古大山、大盘山、仙圣山,地处鄂赣两省交界的幕阜山脉中段,位于通城县塘湖镇东侧。它是一座集古色人文、绿色生态于一体的佛道名山,更是一座充满红色印记的英雄之山。 塘湖镇辖塘湖社区及望湖、大涡、荻田等16个行政村,面积107平方公里。所辖荻田村是“湖北省旅游名村”之一,也是电视连续剧《元帅从这里起步》拍摄取景地。塘湖镇红色历史底蕴深厚,罗荣桓早期革命活动纪念馆、通城秋收暴动纪念馆、黄袍山革命烈士陵园、革命母亲黄菊妈陵园、中共湘鄂赣省委党校旧址、修通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抗金名将方琼纪念馆……一个个红色景点,星罗棋布,目不暇接。徜徉其中,令人震撼。 走过荻田桥,穿过“星火燎原”、“元帅从这里起步”红色牌坊,我们直奔此次“红色之旅”第一站,打卡罗荣桓早期革命活动纪念馆。罗荣桓早期革命活动纪念馆即通城县苏维埃旧址,位于荻田村黄氏宗祠内。纪念馆坐北朝南,一进两重,建筑古雅,为砖木结构的古屋,单檐硬山顶,分上下两层,二层为老式跑马木楼,总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 本文来自修水网 走近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镶嵌在馆门上方,由钟期光上将亲题的“缅怀先烈、激励后人”八个鎏金大字的木质牌匾,字迹苍劲有力,庄重而醒目。我们面对罗荣桓汉白玉全身雕像,肃立鞠躬,缓缓进入展厅。展厅内,老式雕花床、纺车,锈迹斑斑的土铳、梭镖、马刀…… 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充盈着百年沧桑。穿越时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气息扑面而来…… 1927年7月下旬,中共湖北省委派罗荣桓到通城黄袍山发展农民运动,组织农民自卫军。 罗荣桓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同通城县农民军一道,于8月20日在通城黄袍发动了通城农民暴动,夺取了县城,拉开了鄂赣边界和鄂南秋收暴动的序幕,成立了通城、崇阳农民自卫军,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通城县劳农政府。罗荣桓、王武扬、汪玉棠、赵世当、叶重开等发动“八·二0”秋收暴动后,通城县相继建立了黄袍、岳姑两大苏区。其中,黄袍山苏区南起平江交界的黄龙山,北抵崇阳梓木港,东至修水白沙岭,西达岳阳建基山。 周湖岭 黄袍苏区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城县面积最大,时间最长的苏区。在这里,先后建立过中共通城县委、通城县苏维埃政府,中共修通县委、修通县苏维埃政府等8个县级组织。纪念馆空间布局和氛围以红色为主基调,庄重肃穆,内容丰富多彩,不少游客在此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 ![]() 秋收暴动纪念馆前面是宽敞开阔,占地面积为33000平方米的“元帅广场”,广场上“罗荣桓元帅”塑像步履坚定,目光如炬。毛泽东主席手书的“七律·吊罗荣桓同志”石刻,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本文来自修水网 通城秋收暴动纪念馆占地近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布展面积974平方米。该馆以“一馆四址”为载体,融入通城秋收暴动纪念馆和湘鄂赣省委党校旧址、通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红河革命烈士纪念碑旧址、革命母亲黄菊妈墓地旧址等主要红色内容,展示了通城红色革命历史。 走进纪念馆,我们再次重温了罗荣桓元帅早期革命活动,加深了对通城秋收暴动这段历史的了解。通城是罗荣桓元帅军事生涯的起点,青年罗荣桓投身革命,戎马一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开国元勋。“国有疑难可问谁?”罗帅的丰功伟绩,使我们对这位矢志救国,坚定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由衷地敬仰。 珍贵的文物实物,翔实的档案资料,生动的图片视频,逼真的复原场景……红色通城向我们徐徐展开,使我们对通城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通城秋收暴动的历史背景、通城苏区创建、国共合作通城谈判等通城革命史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穿过楼道,来到展馆的第五部分《英雄儿女》,我们驻足而立,肃然起敬。 马鞍山烈士陵园、黄袍烈士陵园、红河烈士陵园、赵世当烈士陵园……黄袍苏区这片红土地,曾经历大小战役数百次,涌现出黄全德、金旺炳、王高升、丁金保等大批革命先烈。在通城这块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土地上,一大批红军战士和革命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据可查的革命烈士达5000余人。 本文来自修水网 《英雄儿女》陈列展墙一幅“潘凤保烈士纪念碑”实景图片,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潘凤保(1900-1933),女,修水县桃树港人,1929年参加革命。1931年2月,从江西调往药姑山湘鄂边苏维埃政府。1933年1月,调任雅雀山区苏维埃政府土地部长,1933年5月13日被北港团防局在水口铺杀害。修水和通城两县山水相连,两县人民和党组织在革命斗争中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土地革命战争年代,有许多修水的先烈先辈工作、战斗,甚至牺牲在通城,长眠于黄袍山,女英烈潘凤保只是许许多他们中的普通一员。 一旁的通城朋友黄先生介绍说:“战斗在通城的修水革命者,有中共湘鄂赣省委党校校长丁才干,中共通城县委书记杨达、杨寿春、胡筱轩、周凤安,中共修通县委书记余济穷、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朱庆隆、冷日生、副主席朱世昌,修通县委组织部长朱奕庆、政治保卫局长冷南彪、土地部长冷德文等,他们大都为苏维埃革命牺牲,精神永存,永远值得我们缅怀纪念!”我们凝神倾听,兴致盎然,不知不觉,原计划四十分钟的参观时间过去了整整一个小时。 “一馆四址”详细介绍了革命母亲黄菊妈的事迹,感人肺腑。“革命母亲”“英雄母亲”“红军妈妈”,黄袍山黄菊妈闻名遐迩,是开发、打造塘湖红色小镇旅游产业的一张“金字招牌”。第三站,我们决定去瞻仰革命母亲黄菊妈陵园。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黄菊妈(1882-1971),原名黄菊喜,人称菊妈,出生在黄袍山油冲汪家。12岁到夜珠窝吴立成家当童养媳。1930年,红16军来到通城,驻夜珠窝,菊妈第一个动员儿子吴朝义参加红军,并积极帮助苏维埃政府做群众工作,家里成了红军的交通站。不久,朝义在江西铜鼓作战牺牲,随后次子朝炳、三子朝福和女儿凤桂、满桂又相继参加红军,后相继在革命斗争中牺牲。1935年,红军撤离黄袍山,菊妈常被国民党军队、县保安队、土豪劣绅捉去拷问、坐牢,受尽百般摧残和折磨。后来,菊妈只得背井离乡,在崇阳、修水、平江边境的林海中过着原始人一样的生活。 1949年通城解放,菊妈回到家乡,积极投入清匪反霸、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期间,积极动员孙儿参军,并将打草鞋收入的一万元(旧人民币)捐献给志愿军购买飞机大炮。农业合作化后,年逾古稀,还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多次被评为省、地、县劳动模范。1959年10月1日,应邀参加国庆10周年天安门观礼,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71年,英雄母亲黄菊妈与世长辞,时任湖北省省长张体学亲自为她撰写了一幅挽联:“黄袍山山山为革命圣地,吴菊妈妈妈是英雄母亲。” 周湖岭 “一片丹心映日月,五腔碧血写春秋。英雄母亲黄菊妈,满门忠烈后人仰!”伫立在黄菊妈和她5个烈士儿女的墓群前,我们感慨万端,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深刻的党性教育。 时过正午,在“农家乐”简单用过午餐后,我们一行向黄袍山旅游热门打卡地天潭进发。车沿黄袍山旅游公路前行,从夜珠窝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盘旋,大约二十分钟,抵达黄袍山天潭。天潭,位于黄袍山主峰华罗寨西南侧,东接湖北崇阳县高枧乡,南抵江西修水全丰、白岭两镇,海拔约800米。天潭原名金银潭,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人工造湖,形成今大盘山水库,库域面积达130多亩。 我们沿着湖边,边走边欣赏两岸的景致。但见湖面波光潋滟,山坡上杜鹃花、野樱花次第开放,繁花似锦,一簇又一簇,美丽素净,展示着自然之美和浓浓的春意。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引来不少游客拍照留影。硝烟远去,岁月静好。唯有青山为证,绿水为凭,90年前,这里发生过一段段悲壮的红色往事…… 1934年7月,修水画坪(地名)苏区失守,修水县经邦区委书记樊益升和大桥区委书记朱庆隆、大桥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朱世昌等,冲破敌人层层封锁,先后来到通城的黄袍山,同原通城县委书记周凤安等同志一起,组建中共修通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并建立了修通县游击队。 湖岭 樊益升任县委书记,周凤安为副书记,周凤安、朱庆隆、冷日生先后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朱世昌为副主席。刘永康、杨慰春、杨柳春等相继担任县游击队队长。 黄袍山区属岩溶地貌,乱石嶙峋,分布着不少溶洞,有利隐蔽。为鼓舞鄂赣边界人民的革命斗志,樊益升改名“余济穷”,立志为穷苦人闹翻身求解放。樊益升同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一班人,紧紧地依靠黄袍山人民,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以塘城坳的噪里为基点,带领游击队,利用黄袍山地形与敌周旋,向修、通、祟边界扩大游击区,深入敌后开展工作。顽强地坚持对敌斗争。 1935年10月,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县苏维埃大部丧失,修通县苏维埃政府停止了活动。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游击队长杨柳春收拢幸存的10多名战友,各自为战,接力对敌斗争,“黄袍火种不灭”。1937年9月,国共合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杨柳春带领仅剩下的8名游击战士接受改编,加入到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投入到滚滚的抗日洪流之中。 在艰难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中,中共修城县委书记樊益升、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朱世昌、游击队长刘永康等县委、县苏和游击队领导人相继牺牲,为苏维埃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找到樊益升、朱世昌烈士的葬身之地。青山有幸埋忠骨,他们的英魂永远同英雄的黄袍山融为一体…… 本文来自修水网 太阳渐渐向地平线下落去,我们恋恋不舍地踏上了回程之路。放眼望去,田野间盛开的油菜花,犹如一床床金黄的地毯,浪漫无边;落日余晖映照下的黄袍山,鎏金璀璨,漫山遍野的杜鹃花、野樱花,姹紫嫣红,恰如那段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 【古城旧梦】出品 微信号:gcjm888888 朱旭东:江西修水人,《古城旧梦》特约作者,从事检察、纪检监察工作卅余年。业余爱好收集整理撰写革命题材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