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化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茶叶

旗下栏目: 创业 商讯 房产 茶叶 林业 蚕桑 矿产 宝典 企业

茶乡大椿

来源:古城旧梦 作者:周光明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5-11
  车还未驶入大椿,雾气就缠上了车窗。这雾是茶乡独有的纱幔,裹挟着花草清香,轻轻一嗅,便能尝到几分春茶的鲜灵。山峦在雾霭中若隐若现,像宣纸上未干的墨痕,层层叠叠晕染开来,将整个茶乡酿成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这座茶乡,是与陆羽《茶经》以及家乡的宁红茶一同走进我心底的。早年翻阅古籍,读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便开始关注茶。尤其是品尝过大椿的绿茶、红茶后,对茶乡的向往便如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大椿,这个藏在赣鄂边界群山深处的 “隐士”,总勾起我的好奇与憧憬。
 
  朋友曾自豪地介绍:“大椿之地,山峦叠翠,云雾缭绕,溪流潺潺,土壤肥沃,雨量充沛,乃产茶绝佳之所,有上千年产茶历史,是著名的‘双井绿’和‘宁红金毫’主产地。” 得天独厚的环境,孕育出独特茶香,也滋养了淳朴民风与悠久茶文化。
  我来了,一场期待已久的奔赴。车在蜿蜒山谷穿行,仿佛通往秘境。窗外,山峦起伏,绿意扑面而来。我不禁想象,世代生活在此的茶农,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又怎样将小小茶叶,演绎成流传千年的文化传奇。就像茶圣陆羽,一生与茶为伴,著就影响深远的《茶经》。而大椿的茶人,也在这片土地上,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大椿的茶故事。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转过无数个弯,眼前豁然开朗,无边茶园映入眼帘。鹅黄嫩绿的茶叶青翠欲滴,在薄雾中若隐若现,茶树顺着山坡绵延成绿色波浪。晨露在叶尖凝结,折射出细碎的光,宛如千万颗绿宝石在枝头闪烁。采茶女穿梭其间,各色鲜艳的衣裳、款式不同的遮阳帽与翠绿茶芽相映成趣,竹篓里盛满鲜嫩春光。她们的欢笑声随风飘荡,为寂静茶园增添灵动气息。
  大椿宛如一首朦胧的诗,此刻邂逅正相宜。
 
  站在山头凉亭极目四望,白墙黑瓦的房屋散落在茶园间,与自然景色浑然一体。任何突兀的现代建筑,都可能打破这份宁静与和谐。大椿的山坡上下散落着村落,高处是杨津村,低处是大椿塅里。山涧溪流如灵动丝带穿梭其中,房屋因地势高低错落,宛如跳动的音符,谱写着独特的山居乐章。灰瓦白墙的房屋沿山坡层层铺开,与茶园相互映衬,构成绝美的田园画卷。不同海拔造就了茶叶不同品质,海拔高、温度低之处的茶叶尤为上乘。
  村里的小巷蜿蜒幽深,青石板上的脚步声清脆悦耳,仿佛在与古老时光对话。两侧古朴土屋,斑驳墙面记录着岁月痕迹。透过木窗缝隙,能看到远处茶园绿意,恍惚间似穿越回过去。在古朴色调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一切都安详静谧。偶尔,背着竹篓的采茶女轻盈走过,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与身后风景构成灵动画面。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偶见老旧村舍,一面朝着茶园,一面挨着溪流,像道独特分界线,连接着茶香田园与清澈溪流。走进一家老茶坊,靠溪的雕花木窗,窗外景色宛如天然风景画。下方溪流中,鱼儿欢快游弋,白鹭掠过水面,留下优美弧线。大椿,总能以独特视角带来别样惊喜。
  大椿人围绕茶园和溪流,形成了独特的生活艺术与哲学。茶,是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清晨,一杯茶开启一天劳作;傍晚收工,围坐品茶聊天,享受惬意时光。精美的茶具、手工编织的茶篓、错落有致的茶树,构成了大椿人生活大戏的道具和布景。

  最具特色的当属依山而建的茶寮,它生动体现了大椿人与茶、与自然既依存又敬畏的关系。茶寮建在茶园边缘,一面青山,一面溪流。坐在茶寮里,闻着茶香,看云雾缭绕的山峰,听山风与溪流合奏,惬意悠然。雨后清晨,薄雾中的茶寮若隐若现,神秘宁静,令人流连忘返。
  在制茶坊里,浓郁茶香飘散。炒茶师傅手法娴熟,铁锅在柴火炙烤下泛着暗红,鲜叶倒入锅中腾起热气。双手在滚烫茶叶间翻飞,揉捻、翻炒一气呵成。茶叶逐渐成型,茶香愈发醇厚。这看似简单的工序,蕴含着大椿人世代相传的智慧与匠心。

  我沿着溪流漫步,茶园阡陌勾勒出大椿轮廓,而老屋里的故事才是最动人的细节。陈旧的茶灶、几代人使用的制茶工具,还有茶农脸上布满岁月痕迹的笑容,无不触动心弦。
本文来自修水网

走到茶园尽头,是“大椿茶文化博物馆”。在这里,仿佛能听到大椿古老的心跳。

  大椿最早的茶叶交易场所是宋朝晚期的“椿山茶庄”,茶农们通过这里将茶叶换成现钞或生活用品。元末的 “云腾书院”,或许是中国最早的勤工俭学书院,师生们以种茶、制茶、卖茶为经费来源。但最负盛名的,当属清朝顺治年间的 “公和厚”。当时正值 “价甲天下” 的宁红茶称雄茶行,“公和厚” 因经营宁红茶成为业界翘楚,其发行的 “茶叶通商票” 可随时兑付现款,如同银票般硬挺。
  许多人怀着对茶文化的向往来到大椿,品味茶香是了解这里的方式。这片偏远土地,孕育出无数与茶相关的传奇故事和精湛技艺。从种茶、采茶、制茶到营销,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大椿人的智慧心血,这就是人们不远千里而来的理由。
  站在大椿老茶人的故居,看着古朴的制茶工具和墙上老照片,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些老茶人,用一生守护大椿茶文化,他们的故事是最宝贵的财富。墙上一张老茶人一家的合影,老茶人相貌和蔼,布满老茧的双手是岁月和制茶劳作的印记。他们性情如大椿的茶般醇厚,故事也像茶一样越品越有味道。
  那时,传统制茶工艺在大椿代代相传,每一片茶叶都凝聚着茶人心血。老茶人凭借精湛技艺和对茶的执着,让大椿茶香飘向远方。他们制作的茶,曾被山谷道人带到京都,激发了欧阳修、苏东坡的诗词灵感;曾被运往上海,成为十里洋场的珍品;也曾漂洋过海,出现在英国贵族的下午茶的餐台上。大椿茶散发着独特香气,传递着大椿韵味和茶人情怀。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墙上还有一张老茶人与年轻茶人交流的照片,前些年拍摄。头发花白的老茶人耐心传授制茶技艺,年轻人专注聆听,眼神中满是对传统技艺的敬仰与传承决心。老茶人或许已意识到,传承大椿茶文化,是他们这代人的责任,也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而大椿茶乡的记忆,都将因这些老茶人的坚守化作永恒。
  到大椿,品茶自然是重头戏。此时正值谷雨,是喝新茶的最佳时节。一杯上好的绿茶,能将漫山遍野的清香送到唇齿之间。茶叶在开水中挺拔舒展,浮沉悠游,看着就令人舒心。喝上一口,有草本微涩,更多的是专属于今年春天的芬芳,新鲜得仿佛能听到山岙白云间燕雀的鸣叫。虽常喝家乡的“双井绿”,深知绿茶魔力,但相比红茶,却过于轻盈,刚咂出味便淡然远去。
  于是,迫不及待品味红茶。玻璃杯中放入一撮“宁红金毫”,冲入滚烫山泉水,叶芽苏醒、打开、站立,水色慢慢变红,汤色清澈,红浓艳丽。茶汤带有甜润香气,含蓄的水质中,蕴含着在口腔扩展的生命力,带来轻快、爽口、开朗的品茗体验。茶质厚重、醇润、绵甜、生津,红茶气韵无可抗拒,口感在柔爽中尽显饱满。
  茶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份珍贵馈赠,茶中所包含的茶氨酸、茶多酚、茶多糖、儿茶素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都是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至于红茶的防癌功效,茶红素被视为关键,可它何时现身、藏着怎样奥秘,仍是茶世界留给我们的迷人谜题。 湖岭
  车子返程,又见茶园中不少采茶女,双手在茶树尖灵动起舞,无意识地美丽着,像绽放在山间的野茶花儿,在喧嚣世界外静静吐着芬芳。是大椿的茶文化将她们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和历代茶人一样,她们怀揣着对大椿茶文化的热爱。这份热爱,如茶叶清香沁人心脾,似茶园绿意生机勃勃。采茶女们就这样面对着茶园、传统和未来,她们不仅在采摘茶叶,更是在守护大椿千年的茶文化根脉。
  在快节奏时代,无数人在喧嚣中迷失,却也有更多人追寻大椿这样的传统茶乡,渴望重拾中华茶香中那份厚重的文化记忆。“宁红茶” 这张闪耀寰宇的修水名片,承载着大椿人的智慧与汗水,也将继续在岁月长河中散发独特光芒,向世界诉说中国茶乡的故事。而大椿,这座被茶香浸润的古老村落,必将在传承与创新中,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续写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古城旧梦】出品
微信号:gcjm888888                    
 周光明:男,修水县人。早年在修水从事教学工作,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客居东莞,以文字谋生。
责任编辑:周光明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化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