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化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刘经富专栏

旗下栏目: 冷建三专栏 周湖岭专栏 周斌专栏 刘经富专栏 东方啸专栏 卢曙光专栏 谢小明专栏 石平专栏 查迎春专栏

草根语言与沙龙语言的对话

来源:修水网 作者:刘经富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0-09
草根语言与沙龙语言的对话——关于陈寅恪先生名讳读音问题的若干论证与思考
(原载2025年第十期中华书局《文史知识》)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学科有一个“社会习惯语”的概念术语,分为“阶级习惯语”“行话”“隐语”。在“阶级习惯语”中,又分出“沙龙语言”(又称“客厅语言”),即上层社会为自命高雅而制造使用的特殊词语。“行话”即各行各业为适应自己需要而创造的词语。“隐语”即有的社会集团为防范局外人而创造使用的特殊词语。
  语言哲学界亦有研究者认为有一种可以谓之为“私密语言”的语言,这种语言能够使有限数目的人以不被圈子外人理解的方式交流。譬如盗贼的黑话和家庭的隐语。
  陈寅恪(名寅恪,字彦恭)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其名讳最后一个字“恪”的读音,按照我国民间宗族为子弟命名取字安号的传统应念“kè克”(详下文),按照现代汉语规范(我国现代汉语读音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普通话异音词审读表》为准,简称“两典一表”),也应念“kè克”,因为文字的读音,字典工具书是权威。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陈寅恪热”中,文化学术界广泛流传关于他的系列掌故逸闻,其中名字要念“què却”不能念“kè克”影响力最大,生命力最强, 周湖岭
  按民国时期以北平方言为基础的官话“恪”字文读(读书音)“kè克”白读“què却”。北京知识文化人对“què却”这个旧读音有一股怀旧情结,有一种老北京人高高在上的气势和文化遗民的心态。进而在“陈寅恪热”中,与陈寅恪有直接、间接关系(家人、弟子、陈寅恪任教过的高校)的人群、单位,坚持念“què却”,抵制念“kè克”。由于他们具有社会高层的身份,无形中助长了文化人、政府官员炒作、炫耀这个民国学界掌故以靠拢贴近陈寅恪话题的心理积淀。形成了念“kè克”没文化,既土气又圈外。念“què却”有学问,既古典又入行,是学界圈子中人的意识,一个简单的人名读音问题被人为地复杂化、符号化了。“què却”音已然成为社会上层的“沙龙语言”,成为一个专属陈寅恪的读音。以念“què却”为风雅时髦的风气愈演愈烈,从学术殿堂走向十字街头。这样,就出现了本为白读的北平草根语言“què却”赶走文读“kè克”跻身“沙龙语言”,而本为沙龙语言的雅言正音“kè克”却降为草根语言的反向现象。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更始料不及的是从“沙龙语言”又衍伸出“行话”意识。在这股念“què却”为荣的习气中,部分陈门弟子把念“què却”作为师门认同的标志,类似于自己人的接头暗号。再扩展到有清华、北大、中大背景的人群,以念“què却”为清华人、北大人、中大人的标志,俨如过去行会的切口,进入学术圈子的入场券。凡是不按照他们习惯念,就是外行。这种心态行为、已经超出了恪字究竟怎么读的范畴,羼入了过多的感情因素。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界开始争论陈寅恪的名讳怎么读,至今仍没有定案。一个字的读音争论了四十多年都不能“息讼”,成为学界一桩“公案”,一定是逸出了文化学术的范畴。执学术之牛耳的陈门弟子和著名高校,应该科学、理性地对待这个问题。在研究、弘扬陈寅恪学术、人格、思想的大任务面前,这个民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学界掌故逸闻似可不必过于执着留恋。
(视频:陈寅恪故里的恪字辈如何念自己的名字)
  
  二、为什么陈寅恪的名讳读音以草根语言的“kè克”为宜
湖岭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溯河至源、剥蕉至心,从陈寅恪得名的由来和其名与字的经义出处入手,找到事物的最本质之处,
  1、陈寅恪得名的由来。清雍正末年,陈寅恪的六世祖陈鲲池在闽西、粤东、赣南三角地带的客家人向江西南昌府义宁州(今修水县)迁徙的大潮中,从福建上杭县迁义宁。一百多年后,咸丰元年(1851)恩科乡试,陈文凤和陈宝箴(陈寅恪祖父)中举。义宁州的客家陈姓欢欣鼓舞,借此喜庆,敦促二陈编纂“合修宗谱”(通谱)。至同治二年秋季将通谱修成。
  同治通谱在义宁州客家陈姓族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理清了过去一百多年来各支自定的混乱世次。在此基础上,陈文凤、陈宝箴制定了“三恪封虞后,良家重海邦。凤飞占远耀,振采复西江”的行辈用字(修水民间称“派号”)。规定今后全族一律按通谱派号取名。
  “三恪封虞后”典出我国古代的一项礼制。古代新王朝为巩固统治,对前朝贵胄后裔赐予封地,以示尊礼。周武王灭商得天下后,封夏﹑商之后于杞、宋,封虞舜之后媯满于陈丰氏部落的故地宛丘(今河南东部、安徽西部一带),建立陈国,并将长女太姬嫁给妫满,其子孙后代遂以国为姓。因此,陈文凤、陈宝箴制定的“三恪封虞后”派号概括了陈氏受姓的尊荣与史源,也昭示着“恪”字形音义与“客”字的同源相通关系。明焦竑《焦氏笔乘·古字有通用假借用》条:“‘三恪’,恪当读如客,恪、客古通用”。清吴大澂《古籀汇编》卷十据周朝的愙鼎考证,“愙(恪)”为“客”字的异体,三恪即三客,即以客礼相待虞舜、夏、商子孙后裔之意。

湖岭


  在修水县,客家陈姓自通谱派号颁行后,著录在宗谱上的恪字辈有九百六十余人,其中陈宝箴家族的恪字辈有六十余人。在这近千人的恪字辈中,曾有六个“陈寅恪”。今修水恪字辈用“恪”字取名的尚有近二百人。(如果加上邻县铜鼓县、奉新县,还不止此数)
  2、陈寅恪名、字的经义出处。清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五月十七日寅时,陈宝箴的六孙在长沙降生。因生在寅年寅时,故名寅恪。陈宝箴有八个孙子:老大衡恪,字师曾,老二、老三殇,老四覃恪,字陟夫,老五隆恪,字彦和,老六寅恪,字彦恭,老七方恪,字彦通,老八登恪,字彦上。
  陈寅恪兄弟的名、字以陈寅恪名寅恪字彦恭取得最好,因经义出处较多。《尚书·周书》:“恪慎克孝,恭肃神人。”《诗•商颂•那》:“温恭朝夕,执事有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敬恭朝夕,恪居官次。”《国语·周语·上》:“恪恭于农。”故古人取名字时常“恪恭”对文互义。东晋十六国的前燕名将慕容恪字玄恭,南宋藏书家何恪字茂恭,湖南近代书画家雷恪字恭甫。此即陈寅恪名寅恪、字彦恭的经义出处。
  古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关联紧密,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为此专门写过《名字解诂》一书,阐述名、字、号具有对文互义、同义阐发的功能。如三国时期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的名称;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对文互义,孔是大的意思,孔明就是超级亮。因此当历史人物的名或字为多音字或出现异读时,可以通过名、字的意义、读音来考证落实。如北宋五子之一张载,载有zǎi、zài两个读音。张载字子厚,取“厚德载物”之意,因此应念张载zài。与陈寅恪同辈的学者顾颉刚,颉有jié、xié两读。他字铭坚,号颉刚。刚、坚对文互义,铭与金石文字有关,中国古代传说仓颉jié造字。因此顾颉刚的“颉”字应读jié而不可读xié。同理,陈寅恪字彦恭,取“恪恭”这个词的意义。“恪恭”没有“què恭”的读法,“恪恭首牧”(清雍正帝对直隶总督唐执玉勤于政务的奖赏)不能念成“què恭首牧”。因此陈寅恪的名字也不应念成“陈寅恪què”。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明白了上述两点,就可知早在陈寅恪出生三十年前,“三恪封虞后”的谱派就规定了其名讳只能念“kè克”不能念“què却”。“què却”这个出自北平方言的俗读不能准确地承载传达以“客”礼尊奉虞舜、夏、商后裔的经典本义,与“恪恭”的经义关联亦不紧密。我们的前人在诵读、考试出自十三经中的“三恪”和“恪恭”词语时,能“三k蔓三què”和“kè恭”“què恭”两读并行吗?显然不能。
  当我们了解了陈寅恪名、字的来历之后,就会明白,“恪”既然是陈氏宗族的一个辈分,就不是他个人名字怎么念的问题,而是一辈人的名字怎么念的问题。辈分用字(派号)不能两读、异读,这是常识。如果沙龙语言圈子一定要坚持只能念“què”不能念“kè”,以他们的影响力,势必把恪字辈世代相传的读音分裂为两半。这既违背派号不能两读的基本常识,也违逆陈寅恪本人及其兄弟的意愿,更违逆谱派创制人陈宝箴的意愿。难道就因为沙龙语言圈偏爱一个民国时期北平的旧读音,就可以搅乱、分裂草根宗族一个辈份的读音吗?沙龙语言圈的文化话语权利是否有这么大,值得反思。
本文来自修水网


  三、陈寅恪本人“外不殊俗,内不失正”的态度
  陈寅恪生前究竟怎样使用自己名字的读音,只能根据考据学首重书证、次以口述资料补充的原理来认定。现已发现他本人从青年到老年,在各种表格证件、书信、论文上署名标音ke、ko、koh(请注意,kè是北平文读,ko、koh是修水老家的入声,可证他对老家读音的记忆之深)的文献资料已有五十余例,可谓证据确凿、铁证如磐(重要例证我已经罗列出来,见拙文《陈寅恪“恪”字读音考》,载《文史知识》2009年第6期),今后还会陆续涌现。如清华大学校史研究专家黄延复曾披露清华大学档案和校刊资料中,凡是陈先生外文签名,寅恪二字均为Yin ko或Y.K。可惜他在提供了一份例证给我之后就去世了。此外,陈寅恪是中研院史语所历史组主任兼研究员,现在台湾的史语所保存的档案也应该有陈寅恪填写表格时的署名标音材料。而陈寅恪自己署名标音“què”的书证迄今一例都未发现,这也可以作为陈寅恪不认同“què却”音的一个佐证。
  口述资料方面,陈寅恪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对图书馆管理员毕树棠说过“其实应念kè,但那么多人非念què,何必去纠正”。四十年代初在成都复校的燕京大学任教时曾对学生石泉说过应念“kè克”。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们渐渐知道了关于陈寅恪名讳两读的原因,之前文化学术界念“què却”一边倒的状况有所改变,但陈寅恪后裔近年又推出“陈寅恪外文签名用kè,说中文时用què”之说。
  对此,我认为陈寅恪当时在北平草根语言“què却”音上升为沙龙语言的大环境中和自己夫人坚持念“què却”的小环境中,不得不顺应形势在某些社交应酬场合为尊重别人和不引起家庭纠葛可能会随俗念“què却”。但我们不能以他的容忍作为念“què却”的依据,他只是容忍别人念què但并没有说过念què是对的。事实上陈寅恪在内心深处对家人和世人念“què却”成风从未认可,证据是1938年10月,中国中英文化协会主席杭立武在致英国“大学中国委员会”秘书的信中,针对之前的相关文件标音“Chen Yin  chieh”(罗马拼音“chieh”按照当时使用的威妥玛式拼音读qiè)指出“他自己喜欢用的罗马拼音是‘Tchen  Yin  koh’”;在稍后提供的陈寅恪个人材料中,杭立武再次强调“陈寅恪先生比较喜欢他名字的罗马拼音作‘Tchen Yin  Koh’”。这可能是陈寅恪本人向杭立武交待应纠正过来,也可能是杭立武根据陈寅恪的一贯态度而特别指出要改过来。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有说服力的例证,1945年秋,陈寅恪在赴英国治眼疾的护照签证上三处亲笔署名“ke  chen  Yin”“Yin  ke  chen”“Yin  ko  chen”.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陈寅恪也曾委婉地提醒过夫人不要老是去纠正别人应念“què却”。碍于人事关系,此则材料出处尚不便公开披露,不过另有书证可以旁证。1946年,陈夫人代笔写给傅斯年的信中告知陈寅恪在英国的通讯地址为chen  Yin  ke。1956年,由陈寅恪口授、夫人代笔的中山大学专家调查表上署名标音chen  Yin  kè和chen  Yin  ko。可见陈夫人虽然习惯坚持念“què却”,但在重要的书信、表格上,还是要遵从陈寅恪的意愿、以陈寅恪的态度为准的。
  凡此种种,均可说明陈寅恪在对待自己名字读音的问题上“外不殊俗,内不失正”的处理原则,为证明自己念“què却”没问题而寻找证据的人们应该明断。毕竟在具有法定文书性质的证件上署名标音更能说明陈寅恪的真正意愿。

  四、余论
  如上所述,二十世纪上半叶北平恪字有正读“kè克”又读“què却”两个音,陈寅恪夫人、女儿和部分友朋、学生受国语影响在二选一中选择了“què却”音。八九十年代“陈寅恪热”起来后,这个民国学术界的掌故再度被唤醒放大,念“què却”成风、居高不下,沙龙语言甚至“行话”已然形成。流风煽扬,已经倒逼出学风问题。为今之计,文化学术界在陈寅恪名讳两个读音“正确派”“恪守派”博弈不止的情形下,应该把这个问题上升到学风建设的层面予以重视。如果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八九十年代还只是一个文人读音习惯的话,那么现在已经与学风挂上钩了。其中以编造风传陈寅恪老家方言客家话念“què却”最不负责任。 湖岭
  由于陈寅恪老家方言念“què却”说的始作俑者是陈寅恪的学生,又由于陈寅恪的家人坚持念“què却”,也容易使人与老家方言联类引申起来。他们具有与陈寅恪关系最近的身份、名分,天然附着着话语解释权,使得陈寅恪老家方言客家话念“què却”说不胫而走,误导匪浅。这既不符合“凭材料说话”的现代学术规范,也违反乾嘉考据学“无征不信”“实事求是”的学理原则,而乾嘉考据学正是陈寅恪学术的一根支柱。习惯念“què却”的沙龙语言圈一方面打着敬仰陈寅恪的旗号,一方面又背离陈寅恪毕生坚守的学术精神,用自己的右手打自己的左手。其危害不仅严重背离陈寅恪故里修水方言事实真相,也助长了向壁虚造、吠形吠声的不正学风,纯粹学人当为之汗颜。
  另一个学风不正的现象是自“陈寅恪热”起来后,许多学人在著作和讲座中开篇都要拿陈寅恪名字读音说事,一些前辈师长经常自以为是指教开导年轻学生在陈先生的名字中这个字应念què却,以显示自己博学,了解陈寅恪的家世。学界这股像孔乙己“回字有四种写法”的“雅得这么俗”的风气,四十多年来始终没有消歇。甚至把是否念“què却”上升到“是否真正了解陈寅恪文化观”的高度。这种稀奇古怪的言说不仅无助于陈寅恪名讳两读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越来越混乱复杂,该刹车了。 本文来自修水网
  四十多年来,陈寅恪研究已成为“显学”,陈寅恪以其学问学术与道德人格,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获得巨大声名与地位。前人非常在意大贤大德的名讳,要求正解正读。若一名二读,则违于礼也。文化学术界应该冷静理智地面对,理顺草根语言和沙龙语言的本来面目和相互关系。在二选一时,明察是非,服从真相。套用禅宗那个形容悟道的妙喻来比况,依据《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念“kè克”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依据陈寅恪家人、部分弟子念“què却”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依据陈氏家族恪字辈得名的由来、陈寅恪本人的态度念“ke克”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复杂归于简单,绚烂归于平淡。人们理应在公众场合都统一使用“kè克”这个规范读音称呼陈寅恪及其昆仲的名讳。

  


责任编辑:刘经富

相关阅读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化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