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武当山,陡峻的大巴山,奔流不息的汉江水,有一条巨龙穿山越岭静静地躺在这崇山峻岭之间,这就是从中原地区连接西南地区的襄渝铁路。 自古来,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由此可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步行尚是如此,何况要修筑一条穿山越岭的铁路是何等艰难呢? 襄渝铁路横贯鄂、陕、川三省,西段为四川盆地丘陵区,中段是秦巴山区,东段属鄂西北丘陵低山区。沿线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悬崖峭壁、地势险恶、地质复杂,断层、溶洞、崩坍、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多。全线桥隧占比高,有400多座隧道、700多座桥梁,近半线路由桥隧连接,36座车站建在桥上或隧道里。全长896公里。当时是一条在普通地图上不设任何标记的国防秘密运输线。 担任修建这条铁路是由铁道兵的第1、2,6、7、8,10、11、13等八个师二个直属团,动用了兵力共25万,以及抽调湖北、陕西、四川,重庆等地的民兵,学兵60余万名。从1970年3月开始施工,1973年10月正式通车运营。据说襄渝线每推一公里就有一名铁道兵战士在施工牺性。 我是1972年底参军入伍到铁道兵89201部队(第一师)的,这年从修水入伍的战友有956名,也是修水县征兵史上是多的一年。 本文来自修水网 我们到部队时,已接近扫尾工作,整修隧道的裂痕和漏水,以及桥梁的附属工程,加固和砌筑沿线的护坡。同时调整和拨正轨道的高低不平和间距。记得有一名(每个施工连都有)抗美援朝战场下来的老铁道兵志愿兵,带着我们这些新兵,指导我们如何识别铁轨高低和弯曲,那处需要填石渣(扎道),那处需要扳轨。他技术精湛,铁道知识丰富,只要爬在铁轨上一听,就知道前方远在二十多公里有火车或轨道车驶来。火车和轨道车通过后,听声音就知道那处需要扎石渣,那处需扳轨道。他告诉我们,铁轨的坡度只能控制在千分之零点5米以下,双轨之间距是1.435米,他曾经说过,铁道兵应该简称1435部队。 说起1435这个番号,记得我还写过一篇小报道, 在一个火车站上,一位小战士扶搀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上火车。上车后老大爷仔细打量着小战士。只见小战士鲜红的帽徽领章,衬托着釉黑的园脸,草绿色的军装上溅满着油渍和泥渍,就问,小同志你是那个部队的?小战士见大爷打量看自己就怯生生回答,1435部队的。老大爷上车后左思右想,只知道铁道兵在这里修铁路,也想不出有这么支部队驻在自已的家乡。原来老大爷是位在北京工作,回家探亲的老将军。回京后,他四处打听这支部队是那个兵种的。铁道兵总部得知后告诉老将军,可能是我们铁道兵的!因为铁道的双轨之间的距离是1.435米,小战士怕人们瞧不起修铁路的部队,就戏称自已是1435部队。 湖岭 1985年铁道兵撤消建制,并入铁道部至今已经四十年了。2028年我和部分战友们相聚在湖北武当山市。看看我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那里山山水水依然是那么熟悉,而那里的人们却感到陌生。至今留下的只有美好而难忘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