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周湖岭专栏 • 正文

周家巷里状元缘之十一:颜真卿碑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周湖岭

  据《大明孝宗皇帝实录》记载:弘治十三年(1500)五月,改巡抚甘肃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季麟巡抚陕西①。弘治十七年(1504)五月,改命巡抚陕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季麟巡抚顺天等府②。自1500年5月巡抚陕西至1504年5月巡抚顺天,周季麟巡抚陕西五年之久,巡抚衙门在西安市南院门。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一首熟知的唐代诗人西安颜真卿的《劝学诗》。
  颜真卿(709年-784年),字清臣,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
  颜真卿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河北义军对抗叛军,被推为盟主,一度光复河北。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早年书法受外祖家殷氏、张旭影响,广汲蔡邕、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人之营养,融会贯通,形成其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在中国书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极大,为百世之宗。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合称为“颜筋柳骨”。其书迹除《祭侄季明文稿》被公认为真迹外,其余作品真伪尚有不同意见。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颜真卿《祭侄文稿》纵28.2厘米,横72.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颜真卿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故而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苏轼: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论书》)
  米芾:颜真卿(书)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特立,卬然有不可犯之色。
  黄庭坚:余观颜尚书死李希烈时壁间所题字,泫然流涕。鲁公文昭武烈,与日月争光可也。
  徐俯:公生开元间,壮及天宝乱。捐躯范阳胡,竟死蔡州叛。其贤似魏征,天下非贞观。四帝数十年,一身逢百难。(《容斋三笔》引)。

  周季麟1500年5月到1504年5月奉旨巡抚陕西,驻地就是颜真卿的家乡陕西西安。
  明朝成化八年,周季麟登进士,这一榜的状元是吴宽。

  吴宽(1435年-1504年),字原博,号匏庵,世称匏庵先生或匏翁,江苏苏州人,明朝中期官员、文学家、书法家。
  吴宽为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状元,授翰林修撰,曾侍奉太子朱祐樘(明孝宗)读书九年,升为右春坊右谕德。孝宗即位,调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侍读,参与编修《宪宗实录》。弘治四年(1491年),进官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读学士。弘治八年(1495年),晋吏部右侍郎。一度丁继母忧而回乡,回朝后以原职进入内阁,专典诰敕,侍奉太子朱厚照读书。又充任《大明会典》《历代通鉴纂要》副总裁。弘治十六年(1503年),升任礼部尚书,仍兼学士。弘治十七年(1504年),吴宽去世,享年七十岁。吴宽有诗文集《匏翁家藏集》传世。

  吴宽不仅是成化、弘治时期诗坛中领军人物之一,还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在风格、笔法、结构等方面独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吴宽在书法上深受颜真卿的影响。颜真卿的书法风格雄浑刚健,其楷书如《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等,笔画厚重,给人以磅礴大气之感。吴宽在自己的书法创作中也吸收了这种雄浑的特点。他的作品展现出凝重厚实的风格,避免了当时流行的纤巧妍美。颜真卿书法在结构上有宽博的特点,他的字往往外拓,结体开张,空间分布疏朗合理。吴宽也继承了这种宽博开阔的风格。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都能看到字体结构的舒展与开阔。他的行书作品不像一些书法家那样追求紧凑的结构,而是在笔画的连贯中依然保持着宽博的体势,让字与字之间的呼应更加自然,这与颜真卿书法的宽博风格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在吴宽的《匏翁家藏集》和颜真卿的《颜鲁公文集》中同有一篇《䟦颜氏家庙碑》。
  《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是颜真卿晚年的得意作品,与其早年时期的作品相比更加浑厚大气。
  《颜氏家庙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碑铭》 ,是唐建中元年(780年)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刻立,碑文记述了颜氏家族及其仕宦经历、后裔仕途、治学经世的情况。
此碑石螭首龟座,高330 厘米、宽130厘米,四面环刻。碑阳、碑阴文字各24 行,满行47字。碑两侧文字各6行,满行52字。四面碑文皆为楷书,由颜真卿撰文并书,碑额为李阳冰篆书“颜氏家庙之碑”六字,可谓书额并称、楷篆双绝,又谓“好古之士,重如珠璧”。唐代末年此碑被弃于郊野,宋代时随《开成石经》一同被收入西安碑林。
  颜氏家庙碑现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为镇馆之宝,是颜真卿现存最晚作品,字笔力浑厚强劲,结构方正沉着,是颜体楷书的经典之作。
  状元吴宽的《匏翁家藏集》中的《䟦颜氏家庙碑》原文:
  此唐颜氏家庙碑,为鲁公真卿撰并书。按跋尾,此碑遭兵乱,仆于野。宋太平兴国七年,都院孔目孔延袭始移置府城孔庙中,而碑幸完。予知碑名久矣,恨不可得。同年周公瑞都宪巡抚陕西,始寄至,犹恨缺其额耳。盖以碑额为无用,多不搨,或碑穹工人艰于搨而置之,不知碑无额,如物无首,为完物乎?况此额为李阳冰篆书,可谓二绝,何可缺耶?

  吴宽在跋文中说,这块是唐颜氏家庙碑,由颜真卿撰文并亲笔书写。据碑后的跋文记载,这块碑遭遇兵荒马乱,被遗弃倒伏在野外。宋朝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都院孔目孔延袭才开始将它移置到府城的孔庙之中,好在这块碑完好无损。我知晓这块碑的名声已经很久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得到它的拓片。我的同年进士,都御史周公瑞(即周季麟)巡抚陕西,这才把碑的拓片寄给我,可仍然遗憾的是缺少了碑额那部分。大概是因为人们觉得碑额没什么用处,大多都不进行拓印,又或许是碑身太高,工匠们拓印起来难度大就把碑额搁置不管了,却不知道石碑要是没了碑额,就如同物件没了脑袋一样,那还能算是完整的物件吗?更何况这块碑的碑额是李阳冰用篆书所书写的,颜真卿的字和李阳冰的篆书可谓二绝,怎么能缺少呢?
  吴宽,1435年-1504年,䟦文是其晚年所作。1504年,周季麟巡抚陕西离任这一年的8月19日,吴宽去世。
  从吴宽这篇䟦文中可知,吴宽对颜真卿的书法作品《颜氏家庙碑》倾慕已久。吴宽与周季麟是同年进士,周季麟知道吴宽极其喜欢颜真卿的书法。1500年5月到1504年5月期间,周季麟巡抚陕西时,特意请人将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拓印后从西安寄给状元吴宽。

  周季麟(1444—1518),字公瑞,别号南山,是修水宁州古城巷人。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周季麟与杨一清同中吴宽榜进士,为二甲五十名,授予兵部武库主事一职,后升武库员外郎、进车驾郎中、浙江布政司左参政、河南右布政使、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先后巡抚甘肃、陕西、顺天。弘治十八年,1505 年,周季麟因病请求辞官回乡。正德十三年,1518 年12月,周季麟七十四岁,去世,被追赠都察院左都御史,谥号僖敏。

  此可谓周家巷里状元缘。
(䟦文:此唐颜氏家庙碑,..何可缺邪?匏翁家藏集。《颜鲁公文集》④)

 (吴宽书法)

2025年2月7日
【原创文章 版权所有】

参考文献:
①《明孝宗敬皇帝实录》、作者:[明]张懋纂修、版本:钞本、卷一百六十二、第1809页、222卷。
②《明孝宗敬皇帝实录》、作者:[明]张懋纂修、版本:钞本、第2435页、222卷。
③《匏翁家藏集》、作者:[明]吴宽撰、版本:上海涵芬楼藏明正德刊本、卷第五十五、第679页、81卷。
④《颜鲁公文集》、作者:[唐]颜真卿撰、版本:清道光二十五年湘阴蒋瑰重刊三长物斋丛书本、卷二十九、第664页、36卷。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周湖岭专栏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