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来犯,徽钦二帝被执,赵宋江山土崩瓦解。朝野上下,望风南逃。礼部侍郎查德澄的孙子查实浣携带着妻子苏氏亦在南逃队伍之列。风餐露宿,千里奔波,来到宁州崇乡担粮坑。一介书生查实浣从此毕路蓝缕,艰苦奋斗,在宁州这片广褒的土地上繁衍出查氏一脉,成为宁州百姓中独具人文的一支,名重宁州。 三百年后,在明朝嘉靖年间,查实浣的后裔查应元、查懋元本着聚合人心之意,报本返始之义,尊祖敬宗之道,率家族众筹,在宁州州城三王巷建立“查氏宗祠”。但在清顺治二年(1642)五月,李自成州部入寇宁州,所到之处,玉石俱焚,“查氏宗祠”毁于一旦。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族中查彦满、查彦江、查彦潮三兄弟率众出价纹银220两买得幸国选、幸意山在孝友巷的两栋房屋,重建“查氏宗祠”。据道光三年(1823)癸未六修《义宁查氏宗谱》载:“祠立壬山丙兼子午为辅,前至秀水屏墙后,左至邹祠菜园后,右至廖祠地场,墙外均留水沟。东至邹祠出路,西至公敏巷官道。正屋三进,中重天井,架以高亭。上下为川堂,历阶而升,为‘查又新祠’。其后为寝堂,由寝堂以达官街,计十一丈三尺,横过拾四丈八尺。东边横屋直进十,厢房四间,共计十四间。西边横屋正向三进,计十三间。其后均修从屋,为就居者之庖湢处也。寝堂西北隅为祭祀烹饪之区……”,足见其规模宏大。缘于隶属改址新建,所以世称“查又新祠”。乾隆四十七年(1782)查承瑛以便弘扬前人之功名伟业,慷慨解囊,个人出资雕刻先祖五十座祖牌并名以官爵封赠,同时率众完善本族子弟助学、奖学章程。激励后辈,奋发图强。嘉庆十四年(1809)又在查承璋、查亮图、查赞南、查又期、查星河、查绍唐等人的赞助下,“查又新祠”再次做了一次全面修缮,使之更加美奂美轮。 本文来自修水网 咸丰五年(1809),太平天国军队犯境,攻陷义宁州,生灵涂炭,“查又新祠”又成了废墟。同治四年(1865),在查仙洲、查羲南的倡议下作了修葺。随着时局的稳定,在光绪六年(1880),查星河、查个臣、查芸九、查仁甫、查秋汉重举家族之力,耗时两年进行更大的修缮,“查又新祠”又重回昔日辉煌。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二月初十日,光绪帝钦点翰林、著名书法家查秉钧先生造访义宁查氏,在“查又新祠”与我太叔祖查秋汉相遇,该日正逢太叔祖62岁生日,查秉钧当时年仅26岁,风华正茂。太叔祖本以行书见长,查秉钧素以草书取胜,这两位艺术家的碰面,必然会迸发出灼热的火花。于是,查秉钧矫若游龙地写下了【查秋汉先生寿言】,文中“然吾尝见世之富贵利达者之流,意气洋洋,甚自得也。骄奢淫逸之态,其始渐染于一家,其久遂成风俗。以视先生,本身作则,家人化之,邻里钦之,此中固大有径庭耳。”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当时修水查氏家族氛围和太叔祖行为艺术的无比的倾慕。太叔祖学富五车,颇负盛名,是当时的族中长者,常以祖宗遗训告诫后辈,律己修身。再之查姓族人向来就以生性耿直闻名,所以上至达官显贵,下到走卒贩夫很少有作奸犯科之人。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处世之道。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解放后,“查又新祠”一度征用为政府某个部门的办工场所,甚至用于关押犯人。到如今,只剩下断垣残壁,秋草夕阳下,我仰望着那残剩的一面围墙,犹如先祖的脊梁直撑蓝天,禁不住潸然泪下。 中国有句古话:“宁州的祠堂抚州的塔,苏州的扇子浏阳的伞”。说明自古宁州的祠堂众多。宁州的人民早就把自己家祠堂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地,是家族命运的根本。正因为这样,历史上的宁州的名宦巨贾、豪门望族都热衷在宁州这方热土上筑建本家祠堂,以显其本,以祭其祖,修水查氏自然也不类外。所以在过去的宁州州城内,除去“查氏宗祠”、“查又新祠”,还分别建有“查勖公祠”、“查淡轩公祠”、“查鹤峰公祠”三座祠堂。 “查勖公祠”坐落于州城的东岳巷内。由查髻峰、查鹤湖、查镜珊等倡议,购得同宗查经三老宅两栋,为纪念先贤查勖己而建。建于清道光廿八年(1848),据民国廿五年丙子(1936)九修《修水查氏族谱》载:“祠坐北朝南,气宇雄壮。祠内自祖壁至大门计九丈五尺,自中重东头舍屋至西头本祠围墙计九丈,门首横屋自厅壁至大门计三丈五尺……”又据《宁州志》卷十七载有查勖己简介:“查勖己,名勖,字思迪,号孝友。隽仲子也,幼颖异,父授以诗书二经,悉通大义。既长,受业于国子祭酒颐庵胡公(胡俨)之门,公大奇之。久于灯窗,所志不乐举子业,遂商隐放情江湖,乐与缙绅诸公游。好吟咏,尝于维阳(今周口)登骑鹤摘星楼,有‘登楼长啸空弹铗,骑鹤凭虚可摘星’之句。善谈时务,因作盐估,时语数千言,达之台宪,皆切时弊,竟沮弗行……至于轻财乐施,亲贤友善,乡评重之,世称孝友先生。”宣德乙卯年(1435),宁州饥荒,查勖己捐粮一千二百担赈灾,被朝廷旌表为“义民”。正德十二(1517)年闰十二月以孙查仲道而显贵,朝廷赐进士出身,赠兵部武库司郎中。查勖己后辈有查仲儒、查仲道、查应元、查兆允、查望洋、查淡轩、查阜西等知名人物。 湖岭 再者就是建于清道光廿九(1849)年的“查淡轩祠”和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的“查鹤峰祠”。据民国廿五年丙子(1936)九修《修水查氏宗谱》卷七载有韩继黎撰写的《查淡轩公祠堂记》、查开第撰写的《鹤峰公祠堂记》两篇文章,文中详细阐述两座祠堂的建造规模及祠主的丰功伟绩,具体位置分别在州城铁炉巷(今凤凰山路)与公敏巷。清王维新版《义宁州志》是这样介绍查淡轩的:“查承瑛字亮图,别字淡轩,武乡人。少有学行,丰仅峻整。弱冠补弟子员,食饩,三荐额遗,遂循例入成均。读书养母,颜其堂曰学荆、轩曰独善以自况。嘉庆四年,援例就训导,署安义学。有卫籍贡生万某,因匿丁被讦,计杀子灭迹,承瑛急召之劝,某自首,仍力解于当事以免。署信州教授,捐金修明伦堂、尊经阁及宫墙、义路。署泸溪学,诸生有拘讼者,谕以大义,皆悦服去。甲戌,委署上高,以年老辞。性好施与,尝于省垣东湖畔买试馆一区,以寓族中应试生童。又建堂屋于州治北,捐资一百二十余石,以给瞽者之孤贫。刺史贺维锦撰记,题曰“惠疾”。念诸生月课无资,复捐租二十四石于学宫,兼修忠义祠。刺史周澍劝修城垣,承瑛首捐银五百两,命子职员光怀督理工役。戊午,教匪之变,居民夜逃。署知州刘光,延诸绅人署议策。承瑛议,首宜安民,次宜坚守,三宜劝富户捐金募勇。随出千金倡之。二十年,州绅耆录承瑛义行,请有司旌表。中丞毓会同制府孙,合词题奏,请给建坊银三十两,并给予乐善好施字样,奉旨依议。承瑛著有《淡轩诗文稿》四卷,卒年八十四。”可以说,查淡轩不仅是个优秀的知识份子,更像是个仗义疏财的豪士。至于世居山口拓蓬望峰岭的查鹤峰,据清同治四年(1865)《义宁查氏族谱》卷一葛方抡撰写的《鹤峰公夫妇合传》叙述:“……先生讳义,字世衡,贤绍公之仲子也,生而朴遫,长更敦庞。作事要于竟成,曾不倚门而傍壁;律身衷诸有道,初无戾世而陵人。俭约为自奉之良规,浮奢必谨;精勤乃谋生之至策,游惰常惩。用是室余资,家无废业。……然而仓箱厚积,义行无闻者,财虏也;封殖自专,分润不事者,鄙夫也!先生仁风载扇,善果宏修。范文正之乐施,置义田则千余亩;晏平仲之赈乏,待举火者三百人。所以云量弥高,风声及远………”说明查鹤峰有范仲淹、晏平仲的遗风,是乐善好施之人,他的四个儿子查凤轩、查华圃、查朗斋、查霁轩都非常有名,尤其是老四查霁轩,时人称时为“山中宰相、陆地神仙”。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修水解放初期,“查淡轩祠”缘于构建雄伟,且保存完整,当时政府便生征用之意,查淡轩裔孙查轩云便以500元的价格将“查淡轩祠”卖与政府,祠堂便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办公场所,直到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才至.退出历史舞台。而“查鹤峰祠”则在1940年9月间为日寇飞机投弹炸去附房数间,一个大坑成了侵略者铁的罪证。现在风光不再,时光悠悠,到现在沦为民房。所幸的是,房屋产权在他的后裔查文豹等兄弟手中,虽然现在仅存的面积不及原来的五分之一,也算是祖业未丢吧。 总而言之,悠悠宁州,文风涤荡,众多的祠堂成了各姓家族文化的重要支点,是当今修水的特色名片,人们在这里明彝伦、序昭穆、正名份、辩尊卑,以孝悌忠信为核心文化,用先辈的优秀品德去激励后人团结进取,耀祖光宗,让寻常的百姓从小建立了家国天下的概言,这与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一脉相承,不谋而合,是具有永恒的价值的。如今,这心里的五座查氏祠堂,依然是我心中的圣殿,其相应的文化,是值得去传承去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可以说,宁州祠堂的背后,凝聚着修水人世世代代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天长日久,才延伸成为这种博大精深的家族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