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化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周斌专栏

旗下栏目: 冷建三专栏 周湖岭专栏 周斌专栏 东方啸专栏 卢曙光专栏 刘经富专栏 谢小明专栏 石平专栏 查迎春专栏

羊楼洞,世界砖茶第一镇——探寻中国宁红茶源流之八

来源:修水网 作者:周斌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9-02
  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讲过湖北的羊楼洞、赵李桥。
  晋商(山西商人)到福建贩茶,一般走鄱阳湖、长江水路到汉口。有时,因为战乱,水路断绝,只好从陆路通过江西的义宁州,到湖北的通城、崇阳,再到蒲圻(今赤壁市)的羊楼洞,然后装船到汉口。晋商看到羊楼洞及其周边产茶,义宁州、通城、崇阳均出产茶叶,就萌生了在湘鄂赣三省交界之地的周边,扩大茶园面积、生产制作茶叶、建立新的茶叶采购地的想法。
  晋商这一新奇的舍远求近的商战妙策,催生了湘鄂赣茶区的产生和羊楼洞茶市的繁荣。由于茶市的兴旺,制茶作坊逐步扩大,狭窄之地的羊楼洞无法容下众多的制茶企业,很多制茶作坊遂迁往不远的面积很大、交通便利的赵李桥镇,赵李桥也成了因茶而名的古镇。
  羊楼洞、赵李桥茶业的兴起,吸引了周边地区众多人们来讨生活。我的家乡白岭镇桃树村,因和通城一山之隔,到羊楼洞仅有百多里路程,又处在闽茶北运的茶道之上,很多乡民背井离乡来到了羊楼洞、赵李桥,干起了种茶制茶的营生。我大姑妈的两个女儿,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随“去蒲圻”的人们来到了赵李桥,后来就嫁到了当地,成为了地地道道的赵李桥人。
  最近,因为参与修水县政协《中国宁红茶史》的编纂工作,才知道羊楼洞在中国茶叶发展史、贸易史和万里茶道上的重要地位,才知道中国砖茶就起源于这里,并且是中国和世界最大的砖茶生产和贸易之地,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砖茶第一镇。 本文来自修水网
  为了进一步了解羊楼洞茶业发展历程,实地感受一百多年前的辉煌历史,我们编纂小组一行,怀着极其虔诚的心情,来到了羊楼洞。
  在车上谈到羊楼洞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就联想到了曾经开办过樱桃书院的修水布甲乡的樱桃洞,庐山白鹿洞书院的白鹿洞。这些名“洞”的地方,都是四周山岭环抱的山间盆地,如果从上帝的视觉来看,就是大地上一个洞口朝天的山洞。
  车抵羊楼洞,下车四看,只见松峰山、马鞍山、北山将羊楼洞环抱在胸,真是“环洞皆山也!”几乎和樱桃洞、白鹿洞一样,无非是羊楼这个洞地势更为平坦,面积更为宽广。据赤壁市茶文化研究学者冯老师和游老师介绍,羊楼洞的得名确实和所处地形密切相关。据传,这个地方在远古时期,曾经是苗族居住的地方,他们以放羊为生,在这个山间盆地里用木头搭建了一座可以瞭望羊群的高脚吊楼,因而,人们将此地称为“羊楼峒”。峒的意思是山间盆地,贵州、云南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很多地方至今都称作“峒”。后来,“峒”演化为更为简单直接的“洞”字。
  徜徉在古镇的街头,看穿镇而过亘古不变的清澈溪流,仔细端详几百年前的古街老铺,摩挲着满街光滑的灰白石头,定睛细看独轮鸡公车碾出的深深车辙,一百多年前茶市的盛景似乎来到了我的眼前。
本文来自修水网

  羊楼洞古镇现在是赤壁市赵李桥镇下属的一个村,地处湘鄂两省交界之地,离江西修水不远,是万里茶道的重要源头之一,被誉为“中国砖茶之乡” 和“世界砖茶第一镇”。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唐太和年间(827-835 ),皇帝下诏要求此地普遍种植茶叶,因而茶业逐渐兴起,宋代已成为茶马交易枢纽,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全盛时期的羊楼洞是湘赣鄂三省茶叶产销中心。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内,茶庄、茶厂、商铺密集分布,共有200 余家,其中,江西茶商开设的茶庄就有多家,这些客商还建立了商会性质的江西会馆。全镇人口近 4 万,流动人口则超过5万,其茶叶年出口量达 30 万担(约 1500 万公斤),茶叶贸易总量跃居全国第一。除茶庄之外,还有无数的茶馆、客栈、票号、青楼比肩而立,甚至还出现了电报局、发电厂,电灯首次照亮了千年古镇的夜晚。“无数茶坊列市开,早晨开门夜深关”,茶叶生意昼夜不停交易不息,俄商、晋商、粤商和各处茶商操着不同口音讨价还价,繁华程度远超蒲圻县城,因而被称为“小汉口”,《湖北通志》赞誉:“茶市嚣喧如鼎沸,茶商云集似星罗。”
  羊楼洞不仅是湘鄂赣三省九县幕阜山区茶叶集散之地,还是砖茶起源之地,这里所产的青砖茶和米砖茶数量占到全球的66.7 %,砖茶贸易量占到全球的 70%以上。 湖岭
羊楼洞的砖茶,可以追溯到宋代的饼茶。
  我们现在饮用的茶叶都是一梢一梢的,宋代叫散茶或草茶。当时散茶的数量非常少,大量的都是饼茶。饼茶冲泡之前,要把它磨细,故黄庭坚有诗云:“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宋代实行茶马互市,羊楼洞的饼茶(将茶叶蒸压成饼状)通过张家口等榷场与蒙古交换马匹,形成“以茶制边”的国家战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羊楼洞茶商为解决长途运输损耗问题,将饼茶改良为圆柱状的“帽盒茶”。帽盒茶经蒸青、渥堆发酵后,用米浆粘合压制成型,每盒重约2 公斤,形似毡帽。这种形制既便于骡马驮运,又能通过发酵提升耐储性,成为青砖茶的直接前身。至清乾隆年间,羊楼洞年产帽盒茶达十万盒(约 80 万斤),奠定了边销茶的市场基础。
  清雍正六年(1728),晋商入驻羊楼洞,将帽盒茶进一步改制为长方体砖茶,压制时印刻 “川” 字标记,寓意茶生意“川流不息”,形成 “川”字牌青砖茶。此时砖茶规格逐渐标准化,如“二七砖” 每箱 27 块、“三九砖” 每箱 39 块,分别销往西北和蒙古地区,成为边疆牧民的 “生命之茶”。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全盛时期,俄国茶商巴诺夫兄弟开办的顺丰砖茶厂、晋商“聚兴顺” 等知名商号和本土茶商雷中万等占据了羊楼洞砖茶加工和贸易的主导。1861 年,羊楼洞诞生中国第一块机制砖茶,率先以蒸汽机取代手工压制,高峰期工人数量突破万人,形成从采茶、制茶到包装的完整产业。俄商甚至将旧火车头运来作为茶厂的动力源,轰鸣的机器声与茶香交织,成为近代工业文明的先声。
  清代周顺倜的《莼川竹枝词》一诗,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砖茶制作的盛况:
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
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
  羊楼洞的砖茶,分为青砖茶和米砖茶两类。
  青砖茶原料采用鄂南、湘东北、赣西北山区的老青茶(学名“槠叶种”),分为“洒面”“二面”“里茶”三个等级。洒面茶,鲜嫩芽叶,用于砖茶表面,提升美观度;二面茶,一芽二三叶的成熟叶片,作为中层支撑;里茶,粗老叶片与茶梗(占比可达 30%),赋予砖茶耐储性与独特陈香。原料经过自然晾晒、杀青、揉捻后,通过“渥堆发酵”转化苦涩物质,形成青砖茶的基础风味。青砖茶主要销往草原、藏区和俄罗斯高寒地带,是制作奶茶和酥油茶的主要原料,解决游牧民族的饮食刚性需要。

周湖岭


  米砖茶原料为红茶精制后的碎茶、片茶、末茶和茶梗,这些统称“红碎茶”,多来自鄂南、赣西北宁红工夫红茶加工副产品。这些茶末虽外观细碎,但因红茶全发酵特性,保留了甜醇口感。米砖茶的诞生源于对红茶废料的高效利用,堪称“变废为宝”的茶类创新。米砖茶是为俄罗斯中上阶层品饮升级而进行的“精致定制”。
  从制作原料和目的可知,青砖茶属于黑茶这个大类,而米砖茶则属于红茶系列。
  羊楼洞茶业及茶市和修水宁红茶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虽然没有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交融,但却互为茶区。因为宁红茶区不仅是江西的修水、铜鼓、武宁等地,还包含湖南的平江、浏阳及湖北的通城、崇阳、通山和蒲圻。这些地方都采摘春天茶树的嫩梢,按宁红茶制作技艺制作宁红茶。同时,这些地区也是羊楼洞砖茶的茶区。因为这些地方采摘的较老的绿茶和红碎茶都通过各种途径,流入羊楼洞,成为了制作茶砖的原料。据有关资料,1892年至1894年是义宁州宁红茶销售的鼎盛时期,每年产生的20万包红碎茶全部销往羊楼洞,成为羊楼洞米砖茶的重要原料来源。
  羊楼洞本土茶商最著名的当数雷中万,他于清乾隆元年(1736)开办“羊楼洞茶庄”,后更名为“洞庄茶号”,以羊楼洞茶为原料,引观音泉水制作,所产茶砖“以莲花为图案,以‘洞庄’二字为标识”是羊楼洞最早的砖茶加工厂,有“砖茶之源,百年洞庄”的赞誉,有首佚名古诗描写了观音泉和洞庄砖茶相融相合的历史:
羊楼古巷青石幽,洞庄百年木楼秋。 本文来自修水网
千载修得茶香绕,观音泉韵洗风流。
  由于多方面原因,至1949 年7 月,羊楼洞仅剩下五家私营茶厂,国家通过公私合营成立中国茶业公司羊楼洞砖茶厂,启用“川”字商标,成为新中国首批国有茶企。1953 年迁址赵李桥镇后,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赵李桥茶厂,逐步发展为全国最大的砖茶生产基地,至上世纪70 年代,茶厂年生产能力近万吨,占全国边销茶供应量的 40% 以上。1949 年教员访苏时,羊楼洞青砖茶作为国礼赠予斯大林。
  改革开放后,赵李桥茶厂通过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大力进行市场拓展和技术创新及产品迭代,引进数字化生产和管理,重新焕发了生机,2023年综合产值达 8 亿元,年产青砖茶、米砖茶等各类产品近 7000 吨,其中边销与内销各占 50%,出口量占总产量的 15%。
曾经的世界砖茶第一镇——羊楼洞,从过去的喧嚣繁华,归于如今的沉寂宁静。青山虽然不语,但溪水还在汩汩不息地流淌;盛况虽然不再,但千百年沉淀下来的茶文化依然像醇厚香甜的茶香一样,弥漫在古镇的每一个角落;古镇的每一截断石残砖,每一道深深的车辙,都在诉说着落寞的痛苦和新生的渴望。如今,羊楼洞人凭借古镇厚重的茶文化,走出了一条茶旅融合的新路,羊楼洞又成了湘鄂赣三省万众瞩目趋之若鹜的旅游目的地。
湖岭

  2025年8月18日
责任编辑:周斌

相关阅读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化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