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凡学过禅宗史的人,一般都比较清楚,北宋年间,临济宗传至石霜楚圆时,别开二系:杨岐方会立杨岐派,黄龙慧南立黄龙派。据《续传灯录》载,黄龙派传承有弟子83人,46人见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黄龙祖心、真净克文、东林常总、大沩怀秀、云居元祐、真觉惟胜等禅师。 黄龙祖心的弟子中著名的有继任黄龙山的灵源惟清、死心悟新,在洪州靖安县泐潭寺的草堂善清,此外有吉州青原山的惟信、潭州夹山的晓纯等人,多在南方。 惟清(?—1117),俗姓陈,南州武宁(今江西九江)人。字觉天,自号“灵源叟”,赐号“佛寿”,是北宋临济宗黄龙派的著名禅师。他少年出家,在黄龙祖心禅师门下得法,为其侍者十年之久。后应淮南转运使朱京礼请,任舒州(治今安徽潜山县)太平寺住持。惟清晚年回到黄龙山继任住持,退居后,住昭默堂,故又称“昭默禅师”。关于惟清的相关史料不多,主要的有北宋沙门惠洪的《石门文字禅》《禅林僧宝传》《林间录》,南宋雷庵正受的《嘉泰普灯录》,以及黄庭坚的诗文书信。我们将依此从六个方面对其行迹略作梳理。 一、少年出家 沙门惠洪与惟清为法门兄弟,共同受学于黄龙祖心禅师。在他的著作中,对惟清有较为详细的叙述。据《禅林僧宝传》记载:“禅师名惟清,生南州武宁陈氏。方垂髫上学,日诵数千言,吾伊上口。有异比丘过书肆。见之。引手熟视之。大惊曰:‘菰蒲中有此儿耶’。告其父母,听出家。从之。” 湖岭 由此可知,惟清少年聪慧,记忆超群。据说有一天他在书店学习,他书声琅琅的样子,被一位出家师父看到了,大为惊叹。于是被劝诫学佛。惟清从此跟随戒律师出家,他在17岁的时候通过试经考试,获得度牒,从而成为官方认可的出家比丘。“师事戒律师,年十七为大僧。” 二、开悟因缘 惟清资质和禀赋都好。他开始四方求学,听说延恩院有位名叫法安的老和尚,能勘破世相,见本色人。于是前往拜谒,愿从弟子之礼。法安老和尚一见惟清,便给予很高评价:“汝苦海法船也,我寻常沟壑耳!岂能藏哉?黄龙宝觉心禅师是汝之师,亟行毋后”。 在法安的介绍下,惟清来到黄龙祖心门下。整天劳作,与大众在一起。对于黄龙的开示,他感到茫然疑惑,不知端倪。于是在一天夜里,独自来到佛前发誓:“倘有省发,愿尽形寿,以法为檀,世世力弘大法”。意思是说,假如能够开悟,便世世代代为佛子,弘法利生。 有一次,惟清参悟玄沙师备的语录,看累了便起身经行。由于走得较快,不小心把鞋子弄掉了,就在俯身取鞋的时候,惟清一下子豁然大悟了。他将参悟的境界告诉黄龙祖心禅师。禅师说:“从缘入者,永无退失。然新得法空者,多喜悦致散乱。”意即从“低头取鞋”“因缘”参悟获得的经验将不再退失。同时告诫他虽然悟到了“法空”的境界,但是切忌因过度“法喜”而招致“散乱”。 本文来自修水网 祖心禅师很爱护年少的惟清,便安排他在身边做侍者。他们相互讨论佛法,就像朋友一样,“至忘其为师,议论商略,如交友”。得法后的惟清,风神超逸,冰雪聪明。他在禅学上的见识卓绝,超越时流。诸方尊为“清侍者”。 三、太平开法 惟清在黄龙祖心身边做了十年侍者。时称“沙门宰相”的张商英在江西为官的时候特别推崇惟清,推荐其住持洪州(今南昌)观音寺,但被惟清婉言谢绝了。“灵源初不愿出世,堤岸甚牢。张无尽奉使江西,屡致之,不可。” 后来,惟清目睹禅门人才稀缺,感叹“禅林下衰,弘法者多,假我偷安,不急撑拄之,其崩颓跬可须也。”刚好淮南使者朱京前来礼请他住舒州太平寺,于是便一口答应,开堂弘法。 太平寺是惟清正式开堂弘法的首个道场,位于今天的安庆市潜山县,是历史上重要的禅宗发源地。二祖慧可、三祖僧璨都曾来此弘法。到了北宋时期,更是禅宗“江湖时代”辐射传播的重要区域。惟清能到此地担任住持,本身就表明了他的杰出才学。他到了太平寺后,很快便形成“衲子争趋之,其盛不减圆通在法云长芦时”的场面。据惠洪回忆,“予时东游,登其门,丛林之整齐,宗风之大振,疑百丈无恙时不减也。”在惟清的住持下,太平寺当时被尊为“江淮丛林,号称第一”。 湖岭 四、禅学思想 现存《嘉泰普灯录》卷六《隆兴府黄龙佛寿灵源惟清禅师》条中,保留了四则惟清禅师语录。以下我们逐条尝试略作分析。 1.上堂曰: 以拂子击禅床一下,下座。“无限天机,一时泄露”指出一刹那见一切法之理。学人如不辜负本身自具之正法眼藏,便无须说法,可以直接各自归堂(回寮),何须用繁缛文辞来分别,如此只能掩盖和埋没禅的宗旨。如果这样,就算是释迦牟尼佛、达摩祖师再来,修山人(学人)也只能万里望故乡,不能亲临胜境。透过这则语录,我们体会了临济宗作为顿门,其机锋迅捷的特征。 2.上堂曰: 江月、松风、云霞、荷叶,惟清通过这些自然物相的描写,点出正当永夜清宵之际,有谁在欣赏?这几乎与西哲所言“不知有谁在仰望星空”如出一辙,体现出禅者在寂寥中无限的禅思和禅趣。 3.上堂曰: 大机大用是临济宗的特点。顿悟之道本来是离绝踪迹、不可思议的,因为禅宗重在见性。惟清告诫学人要以一种冲决罗网、截断众流的精神,达到见性即佛的目标。 4.上堂曰: 开篇引用《信心铭》,强调“拣择”“憎爱”的分别对禅法任运自然所产生的障碍。惟清设难,指出通常习惯“识是非”“别缁素”的学人,到底怎么来甄别呢?然后自答道:只有功夫用到了(行到水穷处),才能有“坐看云起”的风采。 周湖岭 第1、3两则指出禅宗的机锋与精神,第4则强调修禅的功夫,第2则描述了理想的禅者形象。以上语录让我们了解到,惟清禅师不仅精通南宗禅法,而且能够善巧地引用祖师言句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文,以及通过身边事物来现身说法。这体现了,他充分掌握了其师黄龙祖心“摭教门祖宗言句,及儒道经书作征问辨通”的特征。 五、日常交游 (一)与五祖法演及其弟子的交游 惟清住持太平寺期间,与临济宗杨岐派五祖法演(曾住持太平寺)交情极深,惟清多次来到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与法演交流佛法。法演到黄梅五祖寺住持后,他们便以书信往来。惟清对法演推崇备至:“东山师兄(法演)天资特异,语默中度。寻常出示语句,其理自胜。诸方欲效之,不诡俗则淫陋,终莫能及。求于古人中,亦不可得。然犹谦光导物,不啻饥渴,(法演)尝曰:我无法,宁克勤诸子,真法门中罪人矣。”由此可见,虽然黄龙派与杨岐派门风有别,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彼此的交情和道谊。 法演的弟子慧勤到太平寺参学时,被惟清“命为第一座”。他勉励慧勤要恪守家风:“近得(法演)书云:‘诸庄(寺属田地)旱损,我总不忧,只忧禅家无眼。今夏百余人,室中举个狗子无佛性话,无一人会得,此可为忧。’至哉斯言,与忧院门不办,怕官人嫌责,虑声位不扬,恐徒属不盛者,实霄壤矣。每念此称实之言,岂复得闻?吾侄(慧勤)为嫡嗣,能力振家风,当慰宗属之望,是所切祷。”从这封信里,我们看到了惟清对慧勤的殷切期望。 本文来自修水网 法演另一位弟子克勤也曾得到惟清的教化。一天,克勤从太湖白云山海会寺来到太平寺。惟清对他说:“衲子虽有见道之资,若不深蓄厚养,发用必峻暴,非特无补教门,将恐有招祸辱。” 清远,四川邛崃人。《罗湖野录》记载,清远在21岁的时候在太湖海会寺法演门下参学,曾自以为与法演因缘不太契合,于中途离开,到蒋山结夏安居。碰巧,在蒋山遇见了惟清,他们交谈非常融洽。清远说到:“比见都下一尊宿,语句似有缘。灵源曰:‘演公(法演)天下第一等宗师。何故舍而事远游?所谓有缘者,盖知解之师,与公初心相应耳’。佛眼得所勉,径趋海会。后七年,方领旨。噫!佛眼微灵源。堕死水也必矣。其能复透龙门乎。先德曰:‘成我者朋友’。岂欺人哉!”通过这则记载,可以看出,清远之所以重新回到法演门下参学七年,最终开悟。这中间,惟清起到了重要的推荐作用。 开悟后的清远,在太湖龙门寺任住持。在弘法工作中,他劝诫清远:“直可以行道,殆不可为。枉可以住持,诚非我志。不如放意于千岩万壑之间,日饱刍粟,以遂余生,复可倦倦乎?”后来,他在寺院看到清远周详细密,凡事都能恰到好处,甚为欣慰,还善意咨询他办事的诀窍。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二)与沙门惠洪的交游 惠洪与惟清同为黄龙慧南法孙,对这位法兄,惠洪十分敬重,引以为挚友,“我初见公,骏气腾骧,溟涬弟之,但加敬庄”;早年参学时,他曾专程前往舒州太平寺拜访,对惟清修学赞叹不已,“予时东游,登其门,丛林之整齐,宗风之大振,疑百丈无恙,时不减也。”;后来惠洪流放海南,曾对无证道人说:“有亚圣大人出世南州,临济十世之孙,号灵源大士者,今为法檀度,譬清凉月下瞩热恼,天下名缁奇衲,龙蟠凤逸而趋之。子可跨海北去,无后时矣。”;北归后,又说:“传曰:‘虽无老成,尚有典刑。’然则老成,典刑所不逮也。予还自海外,丛林顿衰,心不为之动者,恃昭默在耳。” 惟清对惠洪也很欣赏,“(灵源)气宇英特,慎许可,独首肯余可以荷担大法”(《昭默禅师序》)。由于惠洪与张商英、郭天信交情深厚,而被诬陷流放海南时,惟清感叹道:“兰植中涂,必无经时之翠;桂生幽壑,终抱弥年之丹。古今才智丧身,谗谤罹祸者多。求其与世浮沈,能保其身者少。故圣人言,当世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宏大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也。在觉范有之矣!”他甚至还为惠洪感到不甘而辩护:“坐交时埋,瓮于南荒,零落苦李,人弃路傍。公犯世忌,愈益称赏,万人浮议,冰消其汤。” 本文来自修水网 惟清“以谦自牧”。他曾写信给惠洪,建议他少写作品:“闻在南中时,究《楞严》,特加笺释,非不肖所望。盖文字之学,不能洞当人之性源,徒与后学障先佛之智眼。病在依他作解,塞自悟门。资口舌则可胜浅闻,廓神机终难极妙证。” 以上惠洪的叙述真诚而开阔,让我们看到的惟清是一个富有性情,恪守志愿的禅者形象。他们之间或许有过争论或分歧,但并不妨碍彼此的友情。 (三)与黄庭坚的交游 宋代是文人士大夫崇佛较为普遍的时代。惟清与文人士大夫多有交游,比如龙图学士徐禧 、太史黄庭坚 ,都以与其交往为荣。他们经常往来山中,“与公(惟清)语,未尝不屈折咨嗟,以为不及。以故天下士大夫悦慕愿见,想望风采”。 黄庭坚在安徽的宣州、宁国、太平等地都任过地方官,但是盘桓时间最多的地方要数舒州。他由于喜爱山谷寺(三祖寺)、石牛洞“林泉之胜”,因此自号“山谷”或“山谷道人”。 据文献所载,黄庭坚写给惟清的诗歌、书信有17件,在文章中或给别人的诗信中间接提到惟清有20次。认为惟清“具正法眼,儒术兼茂”,给予很高评价。他在《题录清和尚书后与王周彦》中说自己“年将五十乃得友,与之居二年,浑金璞玉人也。久之,待以师友之礼”。同时,他写信给外甥徐俯,劝其参谒惟清,请教禅法。他说:“太平清老,老夫之师友也,平生所见士大夫,人品未有出此公之右者。方吾甥宴居,不婴于王事,可数至太平研极此事,精于一而万事毕矣。”所谓“精于一”是指参扣“心地”之法,参悟自性。故宫博物院现存的《黄庭坚行书惟清道人帖页》中,他这样评价惟清: 本文来自修水网 “惟清道人本贵部人,其操行智识,今江西丛林中未见其匹亚。昨以天觉坚欲以观音召之,难为不知者道,因劝渠自往见天觉,果已得免,天觉留渠府中过夏。想秋初即归过邑,可邀与款曲,其人甚可爱敬也。或问清欲于旧山高居筑庵独住,不知果然否?得渠书颇说后来草堂少淹留也。庭坚叩头。” 从以上三封信中,我们可以想见他对惟清的敬仰之情。当然,惟清对黄庭坚也很关心,在黄庭坚遭贬谪时,曾托人送去禅偈:“昔日对面隔千里,如今万里弥相亲。寂寥滋味同斋粥,快活谈谐契主宾。室内许谁参化女,眼中休自觅瞳人。东西南北难藏处,金色头陀笑转新。”全偈以轻松的笔调对山谷道人的参禅境界表示赞许。 黄庭坚也以诗偈回赠:“石工来斫鼻端尘,无手人来斧始新。白牯狸奴心即佛,龙睛虎眼主中宾。自携缶去酤村酒,却着衫来作主人。万里相看常对面,死心寮里有清新。”大概意为禅师引导人们自我直探心源,祛迷悟性,虽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众生都是有佛性的。 六、复归黄龙 黄龙祖心晚年示疾,惟清接到消息,准备回黄龙山。在他回江西之前,应舒州知州张叔夜请求,惟清推荐了法演的弟子慧勤来住持。祖心禅师去世后,惟清选择在慧南祖师塔的东面为其立塔,并亲自撰写《行状》。后又请黄庭坚撰写了《黄龙心禅师塔铭》。 本文来自修水网 《嘉泰普灯录》卷十记载,惟清的弟子有9位:舒州真乘灵峰慧古、潭州上封佛心才、隆兴府黄龙通照德逢、潭州法轮应端、东京天宁长灵守卓、信州博山无隐子经、隆兴府百丈以栖、邵州光孝昙清、温州光孝德周。分别分布在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浙江等地区。 惟清回黄龙山后,晚年退居昭默堂,时称“昭默老人”,怡情养性,翰墨自娱。因自所叙。为了避免后人虚文矫饰。他曾自撰无生塔铭。铭曰:政和七年(1117年),惟清禅师往生。他生前遗言,要藏骨石于海会,以表示生死不与众隔。他的弟子确诚认真照办,不敢违诫。惠洪评价其“但余荷负大法心。乞与丛林照古今。”枢密院邓公洵武向朝廷申请,得到赐号“佛寿”禅师。 结语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对惟清禅师一生行迹作一简要概括: 1.惟清少年出家,熟读儒书,聪慧异常; 2.开悟历程。由黄龙祖心禅师点化得法,其时,虽云门宗、曹洞宗皆较为兴盛。但他最终于晦堂处开悟,承临济黄龙之道; 3.太平开法。舒州地区作为江西、湖南的禅宗辐射区,禅法兴盛,太平寺作为潜山地区重要的禅宗道场,惟清在此,弘扬临济之学,盛况空前,自此大闻于丛林; 周湖岭 4.禅学思想。善于将佛学思想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此发扬临济的黄龙家风; 5.日常交游。惟清师出名门,与文人士大夫只交游,充分体现了其综合多元的人文素养,而与佛门弟子间的交往,则透出肝胆相照、提携后进的真挚情感和绵绵道谊; 6.复归黄龙。惟清事师极孝,在祖心禅师示疾之际,临危受命,主持黄龙后事。其弟子遍布江湖,大振宗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