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水这片沃土上,凤巘书院是一座巍然矗立的文化教育高峰,是一张引人注目的红色名片,更是一条奔流不息的生命河流! 历史长河 觅 芳 踪 据县志记载,凤巘书院位于修水县城北面的凤凰山下,古城秀水门内。明代时候,这里曾有凤山书院,日久废弃无存。清同治三年(1864年),其时国运凋敝,内外交困。为振兴庠序,化育万民,提振国运,时任义宁州知州邓国恩(号芝轩)“倡集八乡本籍绅董数百人,按粮捐费一万数千有奇,得买奉新商户吴姓园业,在州治北秀水门内城下,广二十丈五尺,顺三十七丈五尺,历时二载,建成书院”。 因其位于修水古城凤巘门西南,坐落在古宁州八景之一的“凤巘朝阳”景点处,故取名“凤巘书院”。其命名还有希冀书院学子 “将由此而振翼霄汉、扬光紫微,如凤之绝云霓、负苍天,上击九千仞乎!”及“其必翱翔艺圃,栖息文园” 之深远寓意。事实上,凤巘书院创办以来,为国家培养了许多富有成就的人才。 关于书院原貌及规模,据平江进士李汉章《凤巘书院记》记述:“ 为屋三重,前重为讲堂,中重为文昌宫,后重为魁星阁,兼祀捐资乡善”。又据 《溪山文稿》记载:“前列书舍六十间,以‘智、仁、圣、义、中、和’六字编号,为士子肄业之处。” 可见,凤巘书院规模之大。无论从占地面积之广(约合10000平方米),还是从容纳学生数量之多(推算约1200余人)来看,凤巘书院当时在修水名属第一。据史志记载;当时全县八乡七十三都均有学生就读于此,甚至毗邻修水的武宁、铜鼓、奉新等地的学生也慕名而来。因此,称其为修水当时众多书院之“总汇”,也是很有道理的。 湖岭 据《凤巘书院志》记载:”每岁十一月初四,八乡绅董会集一次,预聘名师,二月开课,仲冬停课。岁收粮息若干,捐资若干,以赡束脩薪水及生童奖。” 可见当时书院设有专门管理机构,订有一套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学校董事会每年都要召开管理会议,商议聘请名师、账目开支、伙费补助与奖学助学等事宜。因此,当时书院管理井然有序,办学红红火火,其于数十年间不愧为本邑众多书院之翘楚。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朝政府实行书院改制,凤巘书院被改为义宁州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学堂废弃,遗址由修水县中学管理使用。今中幢保留完整,面阔15.3米,进深21米,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 。梁柱上绘制有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等图案,整体格局及周边环境基本保留原历史特征。 烽火岁月 佳 话 传 凤巘书院在修水人民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不仅因为它曾是修水书院之“总汇”,是至今保存较好的少数书院之一,更是因为它曾作为秋收起义之主力部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的驻地,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一段红色传奇。 1927年8月12日至9月9日,秋收起义部队进驻修水县城,山口建军编师后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驻扎在凤巘书院。 湖岭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1927年6月组建,为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由卢德铭任团长,辛焕文为团政治指导员。组建之初,人数即高达2000人。“四一二”和“马日事变”以及武汉反革命政变后。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并决定将共产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秋收起义之后,这支部队又跟随毛泽东进军井冈山,成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中坚力量。 凤巘书院又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武装的第一面军旗诞生的地方!随着蒋介石、汪精卫的相继背叛革命,国民党的旗帜已成军阀的旗帜。为此,党内强烈要求,“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该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山口会议”后,师委会命令师参谋处长陈树华、参谋何长工、副官杨立三抓紧时间设计工农革命军军旗的样式。经过反复的讨论修改,最终设计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的样式:旗幅为红色,象征革命;中央为白色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五角星内嵌交叉的镰刀斧头,表示工农大众紧密团结,旗的白布涵管条竖写“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表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军队。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1927年9月9日晨,师部和第一团在凤巘书院举行授旗仪式,余洒度将工农革命军军旗庄重地授予第一团团长钟文璋。这样,就打出了工农革命军自己的旗帜。正如何长工所说:“在中国、在东方,第一面革命的红旗打起来了。” 凤巘书院前面有个大操场,这一期间,部队每天坚持在这里开展“三操两讲”。“三操”,是指早上、上午、下午部队要出操。“两讲”,是指上下午各一堂军事或政治课。驻扎凤巘书院期间,全团官兵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重视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探索与群众斗争相结合的道路,逐渐向真正的人民军队转变。 凤巘书院因为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承载了红色基因传承的崇高使命,是一部无比真实生动的红色教材。为了更好地保护革命旧址,县政府在建设秋收起义纪念馆的同时,对凤巘书院仍保存的旧址进行了重新修整,恢复了团部原貌。与街对面的纪念馆和商会旧址连成了一片,成为修水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2019年10月7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教育古树展 新 颜 本文来自修水网 修水——古号“分宁”、史称“上望”。自古文风鼎盛、书院林立,仅清一代,即有东谷书院、成孝书院、印山书院、西平书院、仁义书院、聚奎书院、高峰书院、培元书院、鳌峰书院、陶英书院、濂溪书院、梯云书院、崇德书院、凤巘书院等。与其他书院一道,凤巘书院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培育时代英才的光荣使命。 1902年凤巘书院更名为义宁州治高等小学堂;1913年改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1926年,成为中共修水干事会主要活动据点,校长甘特吾、教师王希圣、樊庆隆是修水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其时仅有党员6人)。 1930年改为修水模范小学,后又改称示范小学、1932年恢复改名凤巘小学。 兹后神州经历了战火纷飞的苦难岁月,终于浴火重生;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期间,校名几易,校址几迁。至2006年复名为义宁镇第一小学,2013年因城市扩张,义宁镇第一小学分为南、北两个校区。2017年南校区更名为修水县第一小学,北校区更名为修水县义宁小学,她们并肩前进,共同书写修水基础教育的崭新篇章。 如果把凤巘书院比作挺立在修江畔的参天古木,修水县第一小学便无疑是她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时代里展现的崭新容颜。百年的栉风沐雨,见证了历代一小人的奋进拼搏;百年的辛勤耕耘,谱写了一小厚实的教育底蕴与成就。学校屡次荣获江西省先进集体、省优秀少先队集体、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称号;2014年获省平安校园示范学校;2017年获第一届“江西省文明校园”; 2020年提名为“全国文明校园。”百舸争流,千帆激进。承继千载艾邑醇厚的文化沃土,浸润百年老校厚重的历史积淀,修水县第一小学正扬帆破浪,奋勇争先!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一百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凤巘书院历经坎坷、穿过迷雾、洒下激情、创造辉煌;她传承着优秀的中华文化,流淌着红色基因,培育了无数修江学子——他们闪耀在历史的天空里,散发着光和热,尽最大力量回馈着养育他们的热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