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水如一条青碧的绸带,在修水县城良塘地界打了个旋儿,于是东岸便凝出一弯三角滩。这滩地不过三亩见方,像被岁月啃剩的残页,夹在信华城的楼宇、大洋洲公园大道和奔腾不息的武水之间。武水的洪峰每年都会来此巡礼,当浊浪退去,滩地上的灌木茅草便成了漂泊物的祭坛——五颜六色的塑料袋挂在枝桠间,被河风掀起时,竟似一面面褪色的万国旗,在泥腥气里招摇着荒诞的诗意。
![]() 站在公园大道的南端俯瞰,这方滩地的前世今生如电影般在眼前铺展。自《诗经》吟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年代起,土地便成了权力与生存的图腾。帝王们逐鹿中原,本质上是在争夺版图上的色块;战国的烽烟、秦汉的旌旗、隋唐的鼓角、明清的铁骑,都在重复同一场关于土地的博弈,对土地的占有和渴望,正如广告词说的“没有最多,只有更多”。近代以降,日本侵略者觊觎中华沃土,岛国的匮乏催生了其狼子野心;俄罗斯的扩张史、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土地争端,皆在印证人类对土地的执念,早已刻进民族的基因里。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然而最动人的,却是当代人对土地的另一种注解。当城市化的浪潮将农民卷进高楼森林,他们骨子里的农耕基因却从未休眠。看着超市里泛着蜡光的反季节蔬菜,他们的目光总会落向城市的缝隙,就像这三角滩,即便每年被洪水吞噬半载,却因潮泥淤积而地力丰饶,成了勤劳者的“香饽饽”。洪水一退,锄头与镰刀便在滩地上起落,泥土在阳光下坦露出赤诚的胸襟,混着汗味与草腥。有人种上茄子的紫袍,有人埋下豆角的青藤,浇水时水珠在叶面上滚成珍珠,而他们弯腰的弧度,恰如土地最虔诚的信徒。 第二年雨季,洪水会再次漫过菜畦,灌木与塑料袋会重新占领这片土地。但你瞧着吧,当水线退去,那些熟悉的身影又会扛着锄头出现,如同愚公移山般,将被自然收回的土地重新开垦。这不是简单的劳作,而是一种民族精神的隐喻——像精卫衔石填海,像西西弗斯永不停歇地推石上山,在与自然的拉锯中,刻下“生生不息”的注脚。 这片三角滩地虽然狭小,但却盛着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它被洪水冲刷过,被野心觊觎过,最终却在平凡人的手中,生长出中华民族最质朴的精神之两种,那就是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目标的坚守。当夕阳为菜畦镀上金边,那些在泥土里弯腰的身影,正是这种民族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标志。 湖岭 2025年6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