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是道教的称呼,佛教称盂兰盆节,民间称鬼节。它们的共同之处,有祭祀祖先及其提倡孝道等传统文化内涵,是对亲人情感的一种还念!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从梁代就开始,到了这一天就以各种方式祭祀祖先,一般习俗是:到了晚上,各家各户在自家门口焚香,烧纸钱,以纪念先人。 有些地方有放河灯(又名荷花灯)活动,把河灯做成荷花瓣的形状,灯笼内点上蜡烛,放河灯的目的是为了普度水中的落水鬼与孤魂。无数盏河灯在河水中缓缓流动,星星点点,闪闪烁烁,生动有趣,给盂兰盆会留下不尽之思。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 记得我小时候,每快到七月十五日之时,父亲便提前几天就要做好袱包,这叫财袱。那个时候财袱的包皮不是像如今这样用印板印好了的,而是要一个一个地用米糊来粘,财袱包皮做好以后,要一个一个地写好字。 父亲是一位教书先生,他的毛笔字写得特好,像印板印的一样。父亲教我写袱包,他说:“写袱包要有一种虔诚之心,一定要认真,不能写错字,也不能潦草,格式不能错,否则,那边的人会收不到的。” 本文来自修水网 把财袱包做好后,就要放到神台上供两天。母亲告诉我:“到十四日晩上子时过后,那个世界里的亲人会回家的,要是看到没有自己的财袱,就会伤心地哭着走了。要是不信,可在神台上铺一层白粉,还能看到这些财袱包被翻动的痕迹呢,不过不能那么做,是有罪过的。”我听了不由得有点揪心,忽然明白了父亲为什么写袱包时那么认真。 到了七月十五这天, 母亲备好酒菜和茶水,在吃午饭之前,把这些东西端到大门口先敬供天地,然后再到神台前敬供祖先。供完祖先后,就要烧袱包了。 那个时候,我们三都塔下村傅氏是一个大家族,共有近两十户人家,大家都把袱包拿到大门口的地场里去,按房头堆成几大堆,统一点火放鞭炮,由年尊派长的族人说话,口里唸唸有词,启动各位祖先和逝去的所有亲人前来认领受用。在噼呖啪啦的爆竹声里,财袱便一个个的在燃烧。 这时父母亲和其他大人都要在旁边烧一些零散的纸钱,说是给那些孤魂野鬼的,以免他们来抢财袱。当把袱包燃烧着,爆竹声声,青烟袅袅,纸灰随风飘散,那些逝去的亲人好像回到了我们身边。这时,“鬼节”不但没有𢇁亳的恐怖和诡异,反而充满了脉脉温情。 xiushui.Net 1952年3月父亲去世,随后不久我也参加了工作到外地去了,每年烧袱包之事都是由母亲或后来同我妻子一起来办成的。尽管在“文革”破“四旧”中,我母亲也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房前屋后烧一些纸钱给那些死去的亲人。当我想起父亲写袱包那么认真和母亲夜深人静偷偷摸摸地烧纸钱的情景,感到老一辈人对亲人的思念是多么的虔诚。 后来,我到了县城工作,吃住都在家里,这时候的写袱包之事当然由我来负责。每到七月半的前几天,母亲就要提醒和督促我把袱包写好,这时候写袱包省事多了,袱包皮都是按一定格式印好了的,只要在上面填字就行了。 1989年11月母亲去世后,每年的袱包都是我和妻子来搞定。我负责写字,妻子负责装包。袱包做好后,由儿女们到傍晚时分去找个适当的地方烧了。我家每年七月半烧袱包之事,一直延续到现在,可数量一年一年的减少。明明知道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行为,但是出于一种情感又不得不这样做,否则,心里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 “七月半”烧袱包,几千年来的孝道文化永远都不会消失,中元节同清明节一样,怀念亲人的感情将永远扎根在人们的脑海之中! HULING 【古城旧梦】出品 微信号:gcjm888888 傅朝玄:男,笔名:傅鹰、桑叶,江西修水人,《古城旧梦》特约作者,先后在党政和财贸金融部门任职。业余爱好:读书、写作、摄影。一生勤奋好学,乐于思考,喜爱文学,坚持写作。参加市、省和全国经济金融思政等方面的理论研讨会和文学创作座谈会21次。在全国各级20余家报刊(电台)发表各类文稿1000多篇,摄影图片160余幅。其中:小说、散文、诗歌、随笔等320篇(首),论文81篇。有29篇(首、幅)作品获奖。有11篇文章被编入国家正式出版的《中国经济文库》、《中国金融文库》、《中国社会科学文库》、《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获奖成果精选》等10多部大型图书。著有《岁月沧桑》二册(文学作品集与人生纪事集)、《养生文化》(随笔)一册。为单位和朋友编辑人物传记、长篇小说、革命回忆录等图书11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