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有属于她最留恋的色彩;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最难忘的记忆。我对修水城北老城的情怀,是质朴纯真的,她留给我的记忆,总是那么的清新淡雅,常读常新。 自从身边的亲朋好友一个个陆续搬离城北,搬到城南、搬到良塘后,住在城北老城的人越来越少了。而我,却始终不愿离开这里。因为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心底对她的这份依恋从未走远。 老城全貌。 在老城土生土长的我,对她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份。 多年不变的旧马路,七弯八拐的小井巷,斑驳陈旧的老平房,青苔墨绿的厚石墙,倚城耸立的凤凰山,朴实谦和的原居民…… 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一切都是那么亲切。每回漫步在老城,总能让身心得到放松与平静。 回想起童年,在老城里度过的那些时光,总是那么地快乐和美好。
内容来自xiushui.Net
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卫前街房屋。 小时候的家,那时还住在城北卫前街的一栋二层高的青砖瓦楼里。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修水县城,一切都还落后,我家住的楼后面,还是大片大片的菜园。 在那纵横交错的田埂上,我与儿时的伙伴们尽情地奔跑、追逐,这儿成了我最大的乐园。 菜园的尽头,就是修城人民熟悉的母亲河了。那时的县城,还没有“自来水”一说,各家各户都是挑着水桶来河里担水回家的。 每每清晨或傍晚,女人们总会来河边洗衣服,她们谈天说笑,她们用棒槌敲打衣服时发出的“怦怦”声音,是那时宽阔的修河里最悦耳、最动听的声音。 我们姊妹仨总爱跟着妈妈一道去河边“帮忙”。说是帮忙,其实是在河边尽情地玩耍,在那布满鹅卵石的河滩上,双脚踩进清澈沁凉的河水里,不知留下我们多少的嬉闹与欢笑。
作者(前排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与家人摄于老城烈士纪念馆前。
HULING 作者二小毕业照。 有时换换口味,也会站在卖蒸仔膏的摊边,来上两个喷香的冒着热气的蒸仔膏。碰上“富足点”的日子,还会在街边挑担的清汤摊上大模大样地坐下,美美地吃上一碗回味无穷的清汤。 而记忆中最糗的一幕莫过于,总嫌自家楼下的公用厕所太脏、太臭,便要捂着肚子跑大街跑,只为找寻一个稍微干净点的公用厕所。 内容来自xiushui.Net 老城黄土岭街道。 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街上的商业气息慢慢浓前来了。每年最喜庆的日子,就属十一国庆期间持续好几天的“物质交流”。 那几天,每条街道的两边,早早就打好大大小小的铺棚,等十月一号那天开始,国营的、私营的店铺就纷纷在各自的棚摊上摆出各色商品百货,琳琅满目的各色商品,为那些前来“交流”的人们提供了最接地气的舞台。 那几天全城人潮涌动,大街小巷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一浪高过一浪。那喧嚣、热闹的场面,那欢乐、祥和的气氛,是如今的老城,再也回不去的“盛市”。 老城广场。 地处城北中心的老广场,是留给我们最多记忆的地方,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渐渐地增添了许多时尚的元素。 还记得三五好友坐在广场茶摊塑料椅上的阔谈畅饮吗?那一元一首的露天卡拉OK厅,你是否也引吭高歌过?广场周边那烧得乌黑又飘着诱人香味的烤肉串是否总令你留连驻足?曾经辉煌一时的“不夜城”和“金佰利”里,你又有过怎样的邂逅?……
HULING
老城西摆街。 曾经熟悉的这一幕幕,盛满了我与大多数老城人太多的回忆。如今的这一切都已过去,已步入中年的我只能感叹,青春还没怎么过,青春就过去了! 我熟悉的老城,曾承载着修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记录着先人们奋斗的足迹和生活的艰辛,也留给了许许多多在这里生活成长人们难忘的回忆。 如今的老城,在不断地改造中。工会大楼早已拆除,老广场变成了停车场,那些整天吵吵闹闹的茶摊、书摊、小吃摊……早已湮灭在历史的红尘中。 只是作为像我这样的老城人,衷心希望规划者们和建设者们尽可能地保留老城的特色,最大限度地保留老城的“根”和“脉”。 因为,老城里有我太多的生活轨迹和美好的记忆,对她的情怀,对她的依恋,是我挥之不去的“乡愁”。 我愿永远带着一种平和的心境,一份质朴的情感,在老城里执着地信守,诗意地栖居。 本文来自修水网 【古城旧梦】出品 微信号:gcjm888888 左春晓:女,七零后,修水县义宁镇人,中共党员,修水县汇源爱心学校教师。从教26年,喜欢文学、阅读,闲时爱写散文、随笔类文章。专业著作散发表于《江西教育》、《九江教育》、《修水教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