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寒冷冬天来临,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单薄的棉被、简陋的宿舍,破旧的衣物挡不住酷寒,握着笔的小手皴裂红肿。他们大部分人没办法依偎在父母怀中取暖,因为他们是留守儿童,知识改变命运,不要让寒冷冰封他们的心。孩子们需要的,仅仅是这个冬天里一缕暖色的阳光,一件厚实的衣衫…… 内容来自xiushui.Net 本文来自修水网 12月8日,浔阳晚报“送他一件毛衣”温暖山区行正式启动,在网友和读者的提议下,温暖行动第一个点在修水溪口镇的榨下村小和围丘完小,12月5日记者先行出发前往实地考察。 HULING xiushui.Net 榨下村小——一个老师十二个娃 修水网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溪口镇地理环境特殊,镇里大部分自然村都深入山林和山谷之中,以贫困闻名。榨下村位于幕府山脉深处,只有一条狭窄的村公路修在山腰上,蜿蜒曲折,一边是耸立的山壁,一边是山谷,路边随处可见巨大的落石,山民就靠这条小路与山外联系。车行到半路,偶遇一辆拖柴的板车,就只能跟在板车后面慢慢溜,直到遇到一处岔路才脱离汽车变牛车的窘境。经过一个多小的山路,终于到了榨下村小,在一条宽不到30米的狭长山谷中。说是村小,其实只有一间教室,一个老师,12个学生娃,村书记夏国亮介绍,这已经是三年里的第三个老师了。为了留住“先生”,村里想了很多办法,接了宽带,买了城里人用的生活用品,但老师们还是来了就走,因为这里实在是太偏了。不过村里人还挺庆幸的,因为比他们更深入山林的村子里,老师宁愿不要工作,走到半路就哭着回去了。 HULING
修水网
充满危险的求知路 本文来自修水网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这里的村民大都住在山谷两边的山巅处,仰首可以看见云雾缭绕的地方有一些村屋。夏书记说,两个山头的人互相说话都能听的到,可要想串门没有四五个小时都到不了。村里上学的孩子每天要6点起床,走一个多小时山路才能赶到学校上课。夏季山洪多,沟沟坎坎全是山洪形成的湍急小溪,孩子们上下学全靠人背,因此村里有个不成文的特殊要求,有孩子的家庭必须留一个主劳力在家,以保证孩子的安全。 xiushui.Net 本文来自修水网 村小的教室在山下一栋上世纪90年代援建的楼里,这个楼破旧的只剩下这间教室了。孩子们伸手可以摸到山上的松树,一棵松树断了枝正倒在教室的窗口,夏书记说,担心夏天的山洪冲垮小楼,村里只能把后山的松树一棵棵用钢丝栓住、固定。即使这样,每到下雨的时候大家还是提心吊胆。 本文来自修水网 本文来自修水网 因为自然环境恶劣,略有些能力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外面读书,根据村里摸底统计,一到三年级的学龄儿童应该有48名,可学校里却只有12个孩子,“能挪的都出去了,留下的都是穷得挪不动窝的。”夏书记说。但学校又不能撤,这里离最近的完小有15公里山路。 HULING
本文来自修水网
两个红薯做午饭 本文来自修水网
xiushui.Net 因为特殊的环境限制,溪口镇大部分地区只产红薯不产米,村民一年的主粮有一半是红薯。过去修水人吓唬不听话的孩子有个说法,“不听话就送你去溪口源里吃薯丝饭,看你怕不怕。”榨下就是如此,村民把红薯刨成丝晒成干,掺在米里当饭吃。夏书记说有的孩子中午带的午饭就只有两个红薯,偶有家庭条件略好的会带来白米饭和一块肉。学校没有专门的厨房,村里只能请村民代为烧制,村民时常把孩子们带的食物混在一起做,也因此孩子们便常常为肉的大小和肉的归属吵闹起来。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内容来自xiushui.Net 由于山路崎岖物资贫乏,山里没有商店,山上的人全靠肩挑、马驼从山外把米油等生活必需品运回家。听说有城里人愿意捐赠物品,夏书记很高兴,说以前也有人给村里捐过衣服,那些在城里人看来连做抹布都懒得要的衣服,在这里却被村民抢分一空。 xiushui.Net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希望有半个篮球场 本文来自修水网
xiushui.Net
21岁的顾骁是十二个孩子的“头头”,毕业于井冈山大学数学系,到学校才半年,本来他也想走的,可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还是留下了,他说,他是修水人都想走,外地老师更难留,孩子们总要有人教的。他的十二个学生娃分别是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采用复式教学,一年级上课,二三年级做作业,以此类推。顾老师说,最难的是上体育课,连个宽一点的场地都没有,孩子们只能在楼下半个篮球场大的空场上跑一跑。那是山谷里最宽的地方,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孩子们也没有上厕所的地方,要上厕所只能到村民家里去。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修水网
顾老师的愿望是有好心人能帮孩子们修一个厕所,简易的也行,另外能把场子硬化一下,做成半个篮球场,这样孩子们至少能有个干干净净上体育课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