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又是一年开学时,可怜天下教师、父母心。当各式各样的“择校热”、“招生战”扬起的烟尘渐渐散去、学生们安静地坐在教室上课后,回过头来审视我们的公共教育,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专家撰文指出,虽然我国的教育规模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教育人文质量下降,教育价值失衡,教育行为失范,公共教育投入不足,国民占有教育资源严重不平等,教育的公平性问题成为普遍性问题。这不仅加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而且严重危及社会公平的底线。于是,他提出要“重建知识尊严”,让全社会对知识及其代表人物———知识分子充分尊重,把知识分子视为真正的代表社会先进文化和社会进步力量的化身,从而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知识尊严”并非新名词。早在上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就有一大批文化精英如鲁讯、胡适等,为捍卫知识尊严和独立人格付出毕生心血,并为世人树立了光辉典范。时光流逝近百年,猛然见到有人重提这个词,顿有当头捧喝之感。针对当前社会环境和教育现状,“重建知识尊严”无疑是一剂良药。 先看社会教育大环境。有人说,当今是一个被物质统领的年代。社会鼓吹新锐,奉行快餐;时尚杂志口沫横飞,一批又一批现代富豪成了人生成功的标杆。可用财富堆积起来的成功,高端而且虚妄,其演生的文化环境必然是媚俗文化的盛行,从而导致群体性的“精神萎靡,欲望臌胀”。 HULING 再看公共教育小环境。教育体制改革二十多年了,素质教育也提了好多年。但在各式各样国办、民办的大小学校里,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占据着主导地位。“精神思想皆不顾,成绩名次放第一。”分数线、升学率这把考评标尺决定了学校的生命线和价值取向,由此带来的教育价值失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也就在所难免。而广大学生也就不可避免地被安放到同一类型的“生产线”上,接受“冲压成型”、“组装祥接”,生产出大批量的“瓷器娃娃”———外表光鲜甄亮,但在走向激烈竞争的社会后极易一碰就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上述教育问题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可就。而当前最积极有效的办法是,在社会教育中建立“知识尊严”,在公共教育中提高人文教育的质量。“知识尊严”与“人文教育”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知识尊严”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即人文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其外在表现形式就是素质教育。胡锦涛总书记曾就教育工作问题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句话切中了教育肯絮。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教育质量,就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途径。 强化人文教育,就是要致力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公共精神。韩愈《师说》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被放在为师的首位。孔子弟子三千,显者七十二,是中国最有名的大教育家,后世评价“半部《伦语》治天下”。他的教育宗旨就是“传道”,曾愤慨地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里的“传道”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文教育,只是现代人文教育的内涵要广博得多。学知识易,学做人难。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充分开启学生智力、拓展学生思维,更要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他们独立自由的人格、知恩明耻的素养、公共服务的精神。这才是完整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才能在把学生培养成知识分子的同时,也让他们在走上社会后成为健全、果敢、无私、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社会中坚,真正代表先进文化和社会进步力量,引领社会健康前行。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充分尊重知识,充分尊重人才,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教育质量,是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需要,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目标、提供人才资源保障的重要途径。因此,重建知识尊严,强化人文教育就尤其显得迫切和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