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旅居台湾56年,从没停止过对家乡的思念;在成千上万的修水台胞中,是他第一个冒着“危险”回到了家乡;他参与发起成立了修水旅台同乡会,帮助近千人联系到了亲人,并42次踏上了回家的路。笔者虽早耳闻黄普生的传奇感人事迹,但当近日真真切切坐在他的对面,听他仔细讲着这一切时,不禁强烈感受到了他的这种强烈爱国爱乡之情。 黄普生1929年出生在漫江乡宁红村一户贫困人家,从小练就了一身能吃苦的劲。18岁时,被国民党抓去当兵,二年后跟随部队退到了台湾,上了两年军事政治学校后,安排在台北陆军军官学校任助教。1956年他因不想当兵提前退伍做小生意,卖面卖菜开餐馆,并于1962年结婚成家,共生育8个子女。1970年,他承包了台湾师范大学和交通大学的食堂,请了30多名员工,家里条件才逐渐好转,并在台北买了房子和店铺。他认为自己能在台湾发展顺利,主要是缘于他为人正直、善良、热情。 在艰辛的奋斗岁月,黄普生从没停止过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无论在台湾做得多好,他都觉得自己是个没娘的孩子,但这种思念又从不敢对别人说。为此,他经常教小孩说家乡话,小儿子喜吃甜食不吃辣椒,他便逼着小儿子吃,并说:“不吃辣椒,你就不是我的儿子,就不是江西修水人。”小儿子被辣得多次流泪,最终只好含着泪水说:“我吃,我是修水人。” xiushui.Net 就是因为这种情感,他一直在暗找机会和家乡联系。他有一位朋友黄中正经常回香港,由于当时台湾当局禁止和大陆通信,他向黄中正提出了把信从香港转寄回家的请求,黄一口应承。1976年,对黄普生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他写了一封简短的信,内夹一张全家照,托黄中正从香港转寄,当时过境查询很严,黄中正把信藏在内裤里才带出去。一个多月后,黄中正终于把家乡的回信交到了黄普生的手中。接到信后,黄普生的手直发抖,眼泪止不住流,他把信读了一遍又一遍,把家乡亲人的合影看了一次又一次,直到现在,他依然珍藏着那张家中第一次寄去的照片。此后,他利用这种方式,正常情况下3个月左右和家人互通一次家书。他和家人通信的消息在同乡间悄悄传开了,同乡都找到他,请他帮忙。他利用黄中正这个关系,帮助许许多多的人联系上了家乡亲人,同乡们都高兴地称他为“海峡邮差”。 1968年,为了联络修水同乡感情,黄普生和其他旅台乡亲发起成立了以“团结、照顾、帮助”为宗旨的“修水同乡会”。刚成立时只有20多人,到1975年发展为2000多人,同乡们每逢过节办喜丧事时都会在一起庆贺、帮忙,还在一起过年包 子吃,后来这个同乡会渐渐扩大到“江西同乡会”。 本文来自修水网 1983年12月16日,他开始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旅行。他从台湾起程到日本,由日本返台再到香港,经澳门到广州直奔南昌,途中经历了一个星期。当南昌的江西会馆得知他从台湾回来时,特意帮忙找了一辆小面包车送他回家。12月23日他回到家乡,当见到70多岁的父母都健在时,他跪在父母面前放声大哭。回台后,他做好坐牢的心理准备,但保卫科只作了“未经请假,记小过两次”的处理。此后,他差不多每年都偷偷回家一次,直到1989年政策有所放松,他回家的次数就愈频繁,并把自己的7个儿女和9个孙辈带回了家乡认祖归宗。 浓浓的乡情,一直索绕在黄普生的心中,他不仅对亲人关爱,还时时关注着家乡的发展。修水一中60周年校庆时,他捐资2000多元;云岩寺修缮时,他牵头在旅台同乡中募捐60多万元;山口观音庙修建时捐了10多万元。这些年来,黄普生共为家乡建设捐资100多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