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全县脱贫攻坚吹响‘秋冬会战’冲锋号的时期,我们要下基层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良好氛围。”10月29日中午,记者见到朱修林时,他背着相机刚从乡下采访风尘仆仆赶回单位。
新闻路上,他热情奔跑 每年发稿量近1000多条,50余篇新闻稿件在中央、国家、省、市级媒体发表;先后有60多件作品获得“宣传修水好作品奖”、“宣传九江好作品奖”、“江西报刊新闻奖”、“中国县市报新闻奖”等奖项…… 1968年出生的朱修林,原县土产公司下岗工人,2001年通过公开考试应聘到修水报社成为一名记者。“写新闻,当时的我是一名实打实的门外汉,就算是一篇简单的消息都要写上很长时间。”谈起那段经历,朱修林至今记忆犹新。为尽快成长进步,朱修林一面坚持学习,虚心听取前辈们的指导,一面坚持深入基层一线,采访鲜活的新闻素材。 HULING 2005年4月24日,朱修林到南城区采访,结束后乘坐公交车回报社,在向阳骨科医院站上来一位中年男子。朱修林注意到,他双手拄着拐杖,走路一瘸一拐,神情显得有些无助。朱修林敏锐察觉到这位中年男子可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于是继续留意观察……“唉,别提了……”几分钟后,中年男子和另一名乘客的对话让朱修林更加确定他捕捉到一条好新闻。原来这位中年男子因为救人摔断了脚,被救的是一位五保老人。中年男子名叫陈占荣,义宁镇桐源村五组村民。3月3日,在湘竹电站大坝附近沙场做事的他发现老人落水,就从3米高的岸上跳下营救,导致右脚裸骨摔碎,治疗一个多月花费一万多元后,因无钱治疗导致发炎。朱修林回家当晚就写下题为《义宁镇桐源村农民陈占荣见义勇为壮举感人至深,勇救落水老人负伤负债不言悔》的新闻,第二天刊发在修水报一版头条位置,不仅配发陈占荣和被救老人合影、还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报道出来后,社会反响强烈,团县委、总工会、妇联等联合发文,号召向陈占荣学习、捐款,他被市县评为见义勇为者,省市县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2014年7月4日,西港、溪口等地山洪爆发,街道被淹,公路桥梁冲毁,民房倒塌,朱修林带领记者部同事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采访。为采访到第一手资料,朱修林拿着相机,挽起裤脚趟浑水,抢拍一个个镜头,全然顾不得脚下洪水滚滚而过。在接下来的几天,他又马不停蹄地跑灾区访灾情,及时报道灾后重建工作,忙碌的身影穿梭在乡村田野、大街小巷……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在18年的记者生涯中,朱修林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好鼓与呼、为市民遇到出租车不打表鸣不平、为贫困群众低价滞销的瓜果吆喝……如他所言,选择了新闻事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奔跑。 职业生涯 他锤炼“最美职工” 优秀共产党员、九江市劳动模范、全省优秀通讯员……朱修林多次获得殊荣,而这个最美职工是怎么炼成的呢? 朱修林深爱着自己的职业,这种热爱可以战胜任何困难。2004年8月的一天,朱修林像往常一样拿着手写的稿件交给总编室主任,却被告知今后的稿件都要在电脑上写好再发到指定邮箱。“极少接触电脑,更不用说用电脑写稿发邮件了。”朱修林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心想着刚在报社干出点成绩,不能因为不会电脑就放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电脑玩出个名堂来。“一篇600余字的稿件手写不过20来分钟,我从晚上8点多开始,在电脑上敲打至次日凌晨。”说起第一篇在电脑上完成的稿件,朱修林仍觉得有些苦楚,却非常感恩当初那个努力的自己。往后的日子,只要有空他就在电脑前敲个不停。10多年过去,家中电脑键盘上的字母早已模糊不清,即便是数千字的文章,如今的他几乎不用看键盘,也能很快成稿。 内容来自xiushui.Net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朱修林面临的挑战更大了。“不懂新媒体,就不是一名合格的记者,也必将被时代所抛弃。”近年,修水报社顺应时代,重新定位,开办新闻网,创办《修水报》、《掌上修水》两个微信公众号。虽然不懂业务,不懂经营,更不知道如何去做大做强,朱修林却自告奋勇接管了当时关注量只有1700多人的《修水报》微信公众号。为学习编辑文稿和图片,ctrl+a全选、 ctrl+c复制、ctrl+v粘贴……48岁的朱修林躬下身向年轻人学,像个小学生一样把学习到的新知识记到本子上、印进脑海里。最终《修水报》微信公众号办得风生水起,开设“印象修水”“夜读修水”“新闻调查”“创业路上”等多个读者喜闻乐见的栏目,粉丝量成倍增长。 “能吃苦、肯钻研、充满着学习的热情……”这是修水报社副总编韩元方眼中的朱修林,他说这大概就是最美职工的炼成秘籍。 关于最美职工炼成秘籍 “1号二版头条、4号二版头条、三版头条……月末任务有人选吗?”每个月底,朱修林都会组织召开记者例会,安排下个月各版头条任务,记者们按照日期顺序依次认领。每次任务认领表上,出现最多的名字总是朱修林。每每遇到急难险特的采访任务,朱修林总是主动担当。 xiushui.Net “‘主任,您方便吗?’‘稿子打开了吗?我们一行一行往下看。’”记者部同事樊亚琴说,去年下半年,几乎每天晚上都会与朱修林拨打视频通话,往往一打就到凌晨,从新闻的结构框架、一句话是否通顺,到一个词语是否准确,有时甚至花上两、三个小时,朱主任总是不厌其烦、细致入微地教导着。 “‘在哪里?’‘吃饭了吗?’‘到家了发信息告知。’”说起每次到偏远乡镇采访时,记者夏丽萍内心充盈着温暖。她说,朱主任的关爱就像强心针,让我们每天都充满能量。 “有担当、重责任、充满爱心……”在记者部同事眼中,朱修林是台柱子、恩师、大家长,他们说这大概就是最美职工的炼成秘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