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宁陈氏文化世家纪念馆是我县拟于明年开工的重点城建项目。项目领导小组10月底邀请数位全国知名研陈专家、学者来修水考察调研,笔者有幸与广东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张求会教授相识。近日,张教授通过电子邮件回答了笔者求教的几个问题。
问:张教授,享有“当代华人世界著名历史学者”之誉的余英时先生曾称您是“一位深研陈先生家世与传记的学人”。您能简要介绍一下您的研陈经历与成果吗?
张求会:我从1994年开始,在导师管林先生的引领之下,从编撰陈三立年谱入手,逐步拓展,做了一点工作:2000年出版《陈寅恪的家族史》;与汪叔子先生合作,编辑整理《陈宝箴集》;接受陈小从女士的邀请,整理出版陈隆恪的《同照阁诗集》;十多年来,发表义宁陈氏研究的文章四五十篇。我的义宁陈氏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料的搜集、史实的考证,仍然处于打基础的阶段。余先生的评价,是对我的激励和鞭策,也是对我的研究成果的准确定位。
问:听说您在读研时就曾来修水拜谒陈氏故居,并就收集到的相关史料发表了论文。时隔多年重访修水,请问您有何不同感受?
张求会:1997年第一次到修水,当时的交通和其他条件确实比较差。第二次来,各方面的条件已经大为改观。这次是第三次来,变化特别大,印象非常好。和我一起来的南京、杭州、济南的朋友都说,从市容市貌来看,甚至比一些地级市都强。前后的十多年间,我接触过的修水各界人士,都会骄傲地说“现在大不一样了”。我觉得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心态——既不盲目地为过去护短,又为今天的进步而自豪。
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您认为修水筹建义宁陈氏文化世家纪念馆有何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张求会:我很赞赏贵县政协黄梅主席的观点:能够让修水立起来的文化名人,一是以黄庭坚为代表的黄氏家族,一是以陈寅恪为代表的陈氏家族。黄庭坚纪念馆扩建后的规模更加宏大了,进一步充实布展、丰富陈列、深化开发,应该说相对容易。相比之下,陈氏家族作为难得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开发的空间仍然很大。作为传承载体和传播平台,竹土段的陈家大屋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县城新区修建义宁陈氏文化世家纪念馆的确很有必要。文化繁荣既是政治任务,也是民生工程,不能停留在汇报材料上,也不能永远躺在蓝图上做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好黄氏、陈氏历史文化资源,对于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对于促进修水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提升修水乃至九江甚至整个江西的文化品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简单地说,这是一项传承历史、造福当代、开启未来的伟大工程。
问:在来修考察调研的交流座谈会上,您将众位专家、学者的建议总结归纳为“八既要八又要”,能将这一观点说得再明确一些吗?
张求会:“既要走进修水,又要走出修水”,是说纪念馆既要体现出修水的地方特色,与修水的地理、人文相融合,又要体现出陈氏家族超越时空的精神、气质。
“既要凸显共性,又要突出个性”,是说义宁陈氏五杰既有共性,比如顺应潮流、大节不亏、和而不同等,另一方面,每个个体术业各有专长、为人各有特色。这就要求设计者对于每个成员都必须有透彻、深入的了解,因此难度比较大。
“既要努力打好文化牌,又不要触犯政治红线”,是说修建纪念馆和接下来的合理开发既要凸显文化特色,在布展、宣介、弘扬的过程中又要与时俱进,与时代的主旋律保持一致,没有必要将历史人物的局限与遗憾变成现实的负担和困局。
“既要设计好主体工程,又要设计好配套工程”,是说规划区面积很大,作为主体工程的纪念馆如果设计不当,有可能淹没在广大的背景之中;反之,周边的山林如果能进行配套设计,比如将四觉草堂、西山崝庐、散原精舍、松门别墅分别制作成缩微景观,分布在纪念馆周边,这样一来,相得益彰,肯定更加精彩。
“既要紧紧盯着陈家,又不能只盯着陈家”,是说在研究陈氏事功、展示陈氏形象的过程中,由陈家各代英杰的生平延伸、拓展开去,凸显他们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展现这一“文化贵族”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以借助于这项工程,将修水近现代的历史文化资源再进行一次梳理和展现。
“既要保持学术性,又要适度大众化”,是说要处理好专业化与大众化的关系,或者说尽量把纪念馆打造成“小众”(研究者)和“大众”(一般游客)都认可、都有所收获的文化精品。
“既要有热情动力,又要有专业素养”,这是对具体负责此项工程的领导、工作人员提出的一点建议。最理想的状态是每个工作人员都可以和专家进行15分钟的专业对话,所以,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
“既要苦干,又要巧干”,主要是说必须利用官方网站、微博等现代传播平台,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此外,不妨到湘西凤凰古城、成都大邑建川博物馆等地考察、观摩,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问:您对修水今后收集相关史料有何建议?
张求会:一方面,做好宣传介绍工作,争取陈氏后裔、相关人员的支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积极募捐文物、史料;另一方面,与相关博物馆、图书馆和收藏家建立联系,复制藏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