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丁洪阶
上周冷得荣同学在微信中给我发来了一张原修水师范正门照片,只见大门横梁下面赫然写着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8个字依稀可见。只是正门和侧门均已用砖和水泥封住。并附言嘱我适当时候写点纪念我们三年师范同窗生活的文章,我欣然应承。这几天静下心来,细细回想,思绪便寻着师范的味道飘回到校园。
初进师范校门,眼前的一切让我陶醉,让我这个农村小子长了见识。当时,校园里挤满了前来报到的新生及送行的家长们。我怀着好奇的目光四处打量,漂亮气派的四层教学大楼,教室窗明几净,楼前的花坛里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十分好看,映衬着来来往往年轻而充满活力的身影显得愈加娇艳。整个校园干净整洁、绿树成荫,一阵微风送来一缕清香,顿时让人神清气爽。尤其是每间教室都摆放着一架脚踏风琴,我报到时见到一位81级的大哥哥正在熟练地弹奏《北国之春》,听着这美妙的声音,我的眼里满是羡慕的神情。“新同学你好,欢迎你!”一句亲切的问候将我拉回现实,在学长的帮助下,我顺利地完成了报名,并跟随着他绕过教学大楼来到了位于学校东侧的学生宿舍,住进了 103寝室,从此便正式成为了一名师范学生。
第一次离开家乡到县城读书,刚满16岁的我,没有一点独立生活的能力,连洗衣、钉纽扣都不会。记得第一次给自己洗衬衫,不知从哪里开始下手洗,站在洗衣台前偷看旁边的同学怎么洗,然后跟着学。其实,那时,贫困山区来读书的男孩都跟我差不多,平时在家大人是不教洗衣做饭之类的,他们认为那是女孩子才该学的事。
那时候,文选与写作、数学、音乐是我最喜欢上的课。 闲暇之余,我们会从学校的图书室借书来读。读《红楼梦》,我将小说中的诗词全部摘抄书写在一个粉红色的塑料皮日记本上。周末时间,我还到县城新华书店买来三毛的作品来读,《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来》不知被我翻了多少遍。席慕容、汪国真的诗集也是我的钟爱……在师范,我曾有过要当作家的梦想,我真正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文学事业。为了实现自已的理想,我开始拚命的背古典诗词,坚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现在想来,虽然觉得很天真,但那种青春年少的激情,仍然是可贵的。如今回首往事,觉得师范的三年,虽然生活得非常艰难,但自己有梦想,有追求,在拚搏,在奋斗,人生没有虚度。
师范三年,短暂而久远、充实而忙碌、严肃而活泼。修水师范八二级(2)班52位同学,来自修水武宁两个县几十个乡镇。还记得,曹鱼同学是班上的小画家,空闲时间就带上几个爱画画的男女同学去野外写生;还有怀揣文学梦想的邹祖忠同学,当时我们 连中国四大名著尚未读完,他已是《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简爱》、《红与黑》等世界名著读了个遍,他的笛子、小提琴也是得心应手。毕业后,邹祖忠和刘伦萍二位同学因各科成绩优秀,被保送到九江师专深造(当时全年级仅2个名额),很是让人羡慕不已;更有颇有文学天赋的戴逢红同学,师范期间已开始创作小说;还记得,柯干景和温世水同学为参加晚会彩排二人相声 ,从排练到正式演出,使整个寝室连续一周充满了笑声 ;还有武宁籍负责广播室的程钰同学,每天准点播放《爱的奉献》、喜欢讲笑话的温世水同学;还记得同几个同学用节余菜票晚自习溜出去到小卖部买包饼干美滋滋地吃的情景……还记得我们103寝室一共住了8个人,分别是本人、戴逢红、樊志明、周仁宝及来自武宁县的阮晓军、孔令武、柯干景、夏敬文。还记得,每天晚上11点的唏嘘声,总是抱怨值日老师熄灯太早,话还没说完;记得学校每个月发给学生33斤饭票、18元菜票,绿色、黄色、褐色各有不同的面值,至今我还保存有那时剩下的饭菜票。大食堂里有十来个窗口一字排开,开饭时,同学们窗口排队,窗口里工友为我们逐个打菜盛饭。早晨的稀饭一两饭票,包子一两饭票外加五分钱菜票,馒头二两饭票外加两分钱菜票,还有花卷和油条,也都很便宜。午餐与晚餐菜品较多,窗口上小黑板上挂着今日菜品,甘蓝花是一角钱一份,油豆腐通常是两角钱,茶干炒肉、白菜炒肉是三角钱。如果出到伍角,就可以吃到一份红烧肉了。师范学校对卫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每周一下午大扫除后,学生会都会进行认真检查打分,并进行评比。甚至连厕所地面都要求像打过腊一样光洁,而且不能有异味,如果说厕所代表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那么师范学校可以说代表了一个较高水平。节假日,因为坐车不方便,我们大多数同学不回家。有时去城北逛逛,有时待在寝室睡觉,天气好时我们也结伴到校外活动。记得那时,我们用青春演绎明天:有过书声琅琅的教室,也有过毫不在意的嘻哈嬉笑;有过考场上的东瞅西瞄,也有过一蹴而就的辉煌;我们在晚自习课上悠然自得的交流,我们在人头攒动的运动场上的顽强拼搏,图书馆里的潜心求知,联欢晚会上的激情歌唱!我们有欢乐,我们有泪水,我们有太多的东西被这个校园记忆……那些搞笑的、荒唐的、忧郁的、飞扬的、愤怒的、喜悦的,无比欢乐的时光一去不复返,而那种放肆的幸福,也不会再有了。我会用心记住每个人的样子,记得那青春的容颜,因为那里有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和永恒的怀念。
师范人都有一种师范情结。1999年秋季停止招生,成立了高级中学。2005年高级中学和县一中合并,成立了新一中,修水师范便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毕业之后,我们这一届同学几乎每五年搞一次聚会,大家欢聚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师范的美好时光,最要感谢的就是师范的给予。青涩懵懂的年纪,误打误撞选定了一生的职业。修水师范,以前是修水县最高学府,这里走出许多优秀人才,以前妇孺皆知,如今渐次远去的修水师范,是多少人的母校!
匆忙的总是时光,温暖的记忆总是在岁月中浮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操守始终教育激励着一届又一届的师范生。“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修水师范学校虽己远去,但师范精神、师范力量却日久弥坚,更加深远……
回望母校,修水师范在将近40年办校历史中,为修水、为武宁及周边县市培养了一大批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家乡的教育队伍和干部队伍中,修水师范学生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了青春和汗水。作为一名修水师范学生,我一直为母校感到骄傲,一直为自己能投身修水的改革开放建设而倍感欣慰。
别了,修水师范!别了,我的母校!别了,所有师范时光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