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周 斌
有宋一代,是修水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空前绝后无与伦比的高光时期。
现在的修水,除了是江西省版图面积最大九江市人口最多的县外,其他的实在是乏善可陈,更没有什么能让人津津乐道引以自豪的了!
唐代及唐代以前,中国的文明及文化中心还在黄河流域,尤其是关中及洛阳一带。那时的江南还是蛮荒地带,人口稀少,大量的土地还未开垦,人民的生活极其困苦艰难,民众受教育程度非常低,江南成了朝廷贬谪官吏发配罪犯的首选之地。
刘禹锡贬苏州,颜真卿贬湖州,宋之问、元稹贬越州,骆宾王、沈铨期贬台州,柳宗元贬永州。白居易贬江州,他在《琵琶行》写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将大江边的江州都看作是远离京城长安的天涯。
而韩愈竟被贬到离长安七、八千里的潮州,他郁愤地写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到了宋代的苏轼,一生被贬三次,黄州惠州儋州。他是个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人,在惠州大吃荔枝大饱口福的同时心满意足地赋诗一首:“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分宁,宋代初期也同样是一个人口极少经济极不发达的地方。分宁各个姓氏大都是唐代末年、五代十国及宋代迁入的。
最先迁入分宁的为莫姓,首迁祖莫戬于唐天宝元年(742年)由浙江婺州(金华市)迁入洞下(漫江乡)。
陈姓首迁祖陈锽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由江西高安迁入龙峰(庙岭和黄坳交界处之龙峰山)。
王姓首迁祖王琮于唐宪宗年间(806—820年)由江西建昌(永修县)迁入分宁县常洲亥市东岸(现在旌阳山麓一带)。
余姓首迁祖余良于唐僖宗乾符四年(887年)由安徽休宁迁入汤桥长茅(黄沙镇瑶村)。
周姓首迁祖周如川携肇、启、綮三子于五代时期由浙江婺州(金华市)迁入泰乡、武乡。
黄姓首迁祖黄玘、黄赡父子于南唐升元三年(937年)由浙江婺州(金华市)迁入布甲乡黄塅。
卢姓首迁祖卢鉴于宋真宗年间(998-1022年)由江苏金陵(南京市)迁入卢源横溪(水源乡)。
冷姓首迁祖冷徹于后周显德年间(954—961年)由武宁株林迁入县治义井巷(今铁炉巷)。
修水90个主要姓氏都是从唐天宝元年(742年)至元末(1368年)这626年之间迁入的。
在这90个姓氏迁入之前,分宁的人口是什么时候从哪里迁来已无资料无从考证了。但整个县域全境分布了很多的古文化遗址,足以证明在上古时期,修河流域有人类活动,但这些人类后来去了哪里或者是怎么消失了呢?
修河流域的古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县域的南部和西部,如上奉镇山背村的跑马岭,全丰镇塘城村的寅卯埂。这些遗存和湖南湖北的古文化遗存有共同之处,上奉与铜鼓与湖南浏阳相距很近,全丰与湖北仅一山之隔,可以推测这些地方的文化遗存是由湖南湖北迁移而来。
图片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朝,生活在修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属于三苗族,也是这一时期修水的土著人,后来被中原民族打败,有的向西迁移,成为了湘西、贵州苗族的先祖;有的分化瓦解,与南下汉族融合相处,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越族,这是商周时期修水的土著人。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纷起,相互征伐,中原华夏先民为避战乱纷纷走向南方进入江西,与土著越族杂居通婚,土著人慢慢融合到了华夏民族里,修河流域的土著人就消失了。
图片
整个江南在唐代以前还是处于经济缓慢发展阶段,人口的数量也非常之少。分宁县在宋朝时期仅有土户5145户,人口5798人;客户9669户,人口14929人。总共宋朝319年,整个分宁仅有14814户,20727人,每户不足1.4人(据《宁州志》《义宁州志》)。
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江西省有166万户,查不到人口数据,按每户1.4人计算,有人口232.4万。分宁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0.892%,不足1%。
就是这些占全省人口不足1%的宋代分宁人,却创造了江西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赢得了“分宁雄宋代”的赞誉。
周斌,江西修水人,《古城旧梦》特约作者。对家乡厚重的文化历史和蓬勃发展的当代具有浓厚的兴趣,试图用笔挖掘丰厚的积淀,描绘多彩的今天,作品散见有关平台及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