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韩魏年
作为一个陈门故里的文学创作者,我略知陈氏公孙三代四人(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载入辞海,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凤毛麟角,这与陈氏家教、家训、家风密不可分。一个如此声名显赫的文化型大家族,吸引众多研究者,据了解有五十家之多,怎能不使我震憾而产生探秘心理。多年来,一种使命感在我心中萌动,但多年处于“高山仰止”的状态。
我之前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天平》与《后土》(四年之内三次重印)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后,得到《人民日报》《中国文艺报》等各报的评价,使我倍增信心,撰写陈氏家族的长篇历史小说的欲望更加炽热。一是陈氏风在海内外骤然升温;二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迎来了太平盛世。我在想,陈宝箴一生以强国富民为已任,呕心沥血励志改革,无奈空抱匡世之志,其曲折人生经历可歌可叹。综观历史,清朝在所谓的康乾盛世后,从道光开始内忧外患,割地赔款,兵燹连年,民不聊生。如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中华大地一片繁花似锦,真正进入了太平盛世!追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土风范的陈宝箴,不竟使人悲怜叹息。
自二00八年始,我自费四处奔走采访收集大量有关陈氏家族的资料。当我到陈宝箴在湖南凤凰县作辰源永靖道的实地采访时,考察了雷雨田先生投巨资修建的“陈宝箴纪念馆”,由此想到陈宝箴在凤凰厅仅历时一年半的为官政绩,足以使后人景仰。阅读完近两千万字的年价、奏折、公牍、书信等资料,我试图构划《国殇·陈宝箴》《诗魂·陈三立》《画坛巨擘·陈衡恪》《史学大师·陈寅恪》一、二、三、四卷约一百二十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看完枯燥无味、生硬晦涩的资料,我读懂了三代四人编入辞海的含义,深知仅陈宝箴一人已够一百二十万字的篇幅,遂拟写作大纲命名《陈宝箴》。
陈宝箴是陈氏家族贤杰满门的奠基人(晚清改革政治家),现代诗坛泰斗、同光体诗派领袖陈三立,现代画坛巨擘、中国漫画的鼻祖陈衡恪,文史大师、中国文化史上“前不见古人,后难得有来者”的旷世奇才陈寅恪的引导者。
陈宝箴勤奋好学,天资智睿,少有大志,是器伟雄才而又历经艰险的传奇式人物。
历史毕竟有它的局限性,陈宝箴中举对世代耕读的中医世家,存在光宗耀祖、皇恩浩荡的思想。他随父办团练,入幕曾国藩湘军,同席宝田俘太平天国幼天王,建功立业,然而他从凤凰厅主政到最后任湖南巡抚,抱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整饬吏治,严惩贪墨,开矿利民。尤其是在“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封建王朝,他能在湖南创办“前无古人”南学会开启民智,在近代史上意义深远而巨大。中国近代史至现代史,南学会是一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培育革命人才的大学堂,如:“公车上书”的梁启超,共和国总理熊希龄,甘洒热血唤醒国民的“六君子”之一潭嗣同,企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的唐才常,讨伐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蔡锷等革命志士,他们都是中国近代史上天之娇子的弄潮儿。南学会是洋务运动的基地,戊戌变法的大本营,维新改革的摇篮。
写陈宝箴回避不了洪秀全。洪秀全从思想上反对孔、孟,搬来一套从殖民主义者传来的欺已欺人基督教,反其而用之的荒谬邪说,他不能在理论上打倒孔孟儒学,行为儒家思想和伦理道德相悖。例如:太平军攻破义宁洲,开展惨无人道的屠城,这从各种史料和曾国藩参劾江西巡抚陈启迈不救援订宁州的奏折看得出,虽然没有具体死亡人数称之几万人,但“几”的数学概念,应该以三到五为“几”。在早已进入提倡以人为本,仁义道德的和谐社会,我不可能回到“十年动乱”的年代,以“造反有理”美化太平军丧心病狂杀戮无辜平民的骇人听闻的暴行,何况还有修水凤凰山的万人墓为佐证(解放后才平掉),我只能尊重历史,秉笔直书。太平军风起云涌,只不过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悲剧而已。
陈宝箴对于满清王朝的腐朽、封建统治虽深痛疾首,但仍抱有爱国思想,尽管罢官,到被太后赐死,深感悲痛而无法决裂。在创作手法上,有实有虚,主要人物实名人物居多,虚构人物只是想衬托主人翁与主题的贯穿,调节故事情节的流畅。例如:陈宝箴一生只一妻而终,封建社会的封疆大吏,三妻四妾,比比皆是,可见他的人品道德观念,异于常人。为了使主人翁富有情感,感情世界的儿女情长,以柏拉图式的爱恋得到精神升华。作为一个有抱负的人,有他的精神世界,精神支柱,精神寄托,在人生历练过程中,只有后天,没有先天。他的品格突出,从道台到最后任湖南巡抚(从二品大员),为政关心民瘼,如恫瘝在身。晚清的贪墨之风,“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他在巡抚任所罢官后,却无川资回乡,最后才由亲友资助成行。他一生对狼狈为奸沆瀣一气的龌龊之辈深恶痛切。其修养境界已达到了“慎独慎思”,把佛学的 “勇猛精进”作为人生事业的座标。对陈宝箴的死因清史稿没有详细记载,其子陈三立有文字记录:是年六月二十六日,忽以微疾卒,享年七十。陈宝箴在南昌西山去世,当地村民有的说陈宝箴是自缢而亡,但也有传言饮白鹤血封喉而死。我认为诸多传说不足为据,也无法定论。陈宝箴的亡故应该锁定太后密旨赐死。1987年名家宗九奇曾刊发一条鲜为人知的材料,即近人载明震先父远传翁(字普之)《文录》手稿记载,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六月二十六日先严千总公(名闳炯)率兵弁从巡抚松寿驰往西山靖庐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宝箴北面匍匐受诏,即自自缢。巡抚令取其喉骨,奏报太后。我在创作前,特意去了湖南浏阳,从谭嗣同纪念馆得到的资料了解到,太后在庚子之变西逃途中,想起了力主变法维新的陈宝箴和已经流放到新疆张荫恒,皆因时任户部侍郎张荫恒和康有余是同乡,他向光绪帝推荐称康有余为“冠世之才”。西逃太后同时下二道密旨处死陈宝箴和张荫桓。故陈三立对其父去世痛陈“断魂锉骨”“烦冤茹憾”“呼天泣血”的难言之隐情。清人有语云:宁死疆场,不死菜市。就是说宁可死在战场上,而不愿获罪斩首北京菜市口。封建王朝密旨赐死,算是一种体面的死法,其子陈三立以忽以微卒,对父亲以善终来保存陈家体面。试想:戊戌变法“六君子”热血洒菜市,后人敬仰。陈宝箴的死因应该定格“太后密旨赐死”。还尘封一个多世纪的真象时,不禁扼婉叹惜,未能尽意!
现在以《陈宝箴》开篇的作者题记作为此文的结束语:在国家被世界列强瓜分有着亡国亡种的时刻,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他是晚清洋务运动的积极推行者,他是戊戌变法的先驱,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派政治家——陈宝箴。
有些资料,得益于研究陈氏世家的史学者们,在此一并致谢!
未尽言意,只触冰山一角矣,难免挂一漏万。
二0二0年秋于四石簃
一曲晚清维新名臣陈宝箴的挽歌——长篇历史小说《陈宝箴》读后
罗贤华
罗贤华
韩魏年先生创作的150余万字长篇历史小说《陈宝箴》近期由现代出版社出版,以其规模宏大、结构精巧、情节生动、语言清盈,描绘的主人公是晚清封疆大吏、湖南巡抚、湖南新政倡导者陈宝箴而引起文艺界、政治界人士关注。
小说以太平军进攻义宁州城(今修水城北区)开篇,描写陈宝箴协助父亲陈伟琳创办团练,与州城官兵共同抵御太平军进攻。进攻与防守,军事层面的谋划与民生情绪的波动,写得风生水起、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作者凭借《义宁州志》及田野调查所掌握的史料(如太平军屠杀州城市民留下的万人坑),得出太平军兴起是对当时生产力破坏的结论,从而把陈宝箴以后投奔曾国藩、活捉幼天王、建功于席宝田帐下置于正面形象来描写。这部分内容占全书的二卷(全书三卷)。怎样评价这部分?仁者见仁,笔者不作点评。笔者尤其看重的是第三卷,它集中描写了陈宝箴任辰、沅、永、靖兵备道时,捐出自己俸银、家人的私房钱,发动百姓疏通沱江,构建湘西经济命脉。任河南河北道时,为治理黄河苦心孤诣,卓有成效。任湖北按察使时,协助张之洞襄理洋务。该书浓墨重彩描写了陈宝箴担任湖南巡抚,面对内忧外患、积弱积贫,整吏治、开矿业、建时务学堂、办《湘学报》等,直至变法失败,“革职,永不叙用”,每一件事都精彩绝伦,每一个故事都被描绘得摇曳多姿。
如果仅是陈宝箴故事的罗列,那就不是一部好的历史小说。韩魏年先生深谙写作之道,他把陈宝箴的行为,置于时代的、历史的大环境下来考察,从而给每个故事赋予了存在的必要性,并拓展了故事的内涵。
陈宝箴作为乡野学子,尊崇的是孔孟之道、内圣外王,以忠君爱民为人生目标。但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华大地风云激荡的时代,在北京应试,他亲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进入官场后,又经历甲午兵败、义和团运动等,他的人生命运与民族、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他是一个警醒之人,一个立志为国家、民族奉献的人。他与郭嵩焘是亦师亦友的关系,郭嵩焘曾寄信给陈宝箴,谈及自己参观英国一家电力厂,厂主盛情邀请郭尝试使用新发明的电话机。郭嵩焘让随从到数十丈外的房间接听。郭嵩焘问:“你能听到吗?”,对方答“听到”,“请数数字”“1234567”。接到郭嵩焘的信,陈宝箴深知,强国兴邦的出路,在于革除朝政弊端,改革维新,这就是他以后推行新政的基础。作者站在时代的前端,以世界的视野,观照陈宝箴的行为,赋予了这部长篇小说历史厚重感。
陈宝箴是义宁陈门五杰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是义宁陈氏由耕读之家向官宦之家、文化世家转变的核心。湖南《湘学报》点评,“陈右铭中丞,亟力图维,联属绅耆,籍匡不达。兴矿务,铸银圆、设机器、建学堂、竖电线、造电动、行轮船、开河道、制火柴凡此数端,以开利源,以塞漏厄,以益民生,以裨国势。善于立法,而不为所变”。全面客观概述了陈宝箴推行湖南新政的成就。因慈禧等封建势力的扼杀,湖南新政失败,但它产生的影响及积极的历史地位,将青史留芳。
这也是长篇历史小说《陈宝箴》出版的意义。
——原载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