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长江》要奔向大海了。在入海之前,她必须要历尽艰辛,以自己坚韧的决心,义无反顾地勇敢向前。长江从来都不会停滞,自然赋予她的使命也不会停滞。
写完《和平长江》不像以往,会有一阵子是快乐的,至少做完了一件事情,身体像是放空了一样,我可以埋头睡觉。可《和平长江》完全不同,像是被一个沉重的石头压在心头。我一直在问自己,《和平长江》到底写了什么?在反复询问的过程中,我的内心也在反复寻找。我要呈现的,是一个现代式与历史交融的长江,写一部别人没有写过的“新长江”。这是何等艰难的一件事情,半夜三更醒来,我发现自己就躺在长江水边,当然地点在变化,时间在变化,人也在变化。
《和平长江》是从故乡修河开始的,从太阳升镇杨梅渡古樟林开始的。有人问我,为什么不从修河的源头开始?我说,这段水域是中华秋沙鸭的栖息地,有南方嘉木上千年的古樟林,再加之北宋时期黄庭坚从此处沿水而下,来回途中会在亭中歇息,所以选择了从这里开始。这便是开篇的《上上修水》。我是从水中进入历史的,水映出了修水的历史人文,也讲述了现在的生活。当然,“韩汤”这个从新疆回来的女老师,是客串这个篇章的主要人物,选择一个从外地回来的女老师,作为观察的对象,一方面因为这是她的出生地,对故乡的认识来源于经验。另一方面她还是一位诗人,又会打破经验来理解生活。因此,她对故乡的感情让修河更具活力和诗意。
在长江上我寻觅源头时,也在寻觅古老的生灵,那是时间深处的另一个场地,特别的神奇和出彩,也是无比的辽阔,可那也是原汁原味的生活,似乎是原始的。但一旦有人类介入,源头就另外的样子。人类的各种捕杀,让我见着了一双双渴望的眼神,那是动物的眼神,其实也是长江的眼神。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可能需要深入探索,人的生存绝对不能以破坏自然作为代价。
显然长江源头是五彩斑斓的,无论在什么时候,她都会有一个特别的样貌,像是一幅特独特的图景,这是针对我们的视力而言。对于介入场地而言,可这里也是恶劣的,风雪交加、空气稀薄,那些生活在这里的动植物,它们似乎是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这里就是它们的家园,似乎那些恶劣的环境反而给予了它们宁静。我寻找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动植物来写,但我仍然觉得还丢下了更可贵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也是动植物,也可能是别的。有可能是我遗漏了,也可能连人类都没有发现。
站在故乡,我是以一种享受的眼神看长江的,我感觉我就生活在她的怀抱里,贪婪着阳光的享受和自由。
而在长江的源头,我对长江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敬仰,我感觉长江是中华大地之神。多么的神奇,多么的伟大,我眺望的时候,目光所到之处都是一部教科书。但我又能看到什么呢?对于长江而言我是多么的渺小,我只是一滴水,一滴露珠,但我愿意将自己融入长江。历史上多少具有才情和才华的大诗人,他们面对长江时所写下的千古名句,一直流传至今。所见,长江是包容的。
在写完长江源后,我很快就进入长江史,长江史是我们知道的长江存在的时间。这是一部辉煌的自然史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绽放光芒。长江文明便是中国文明,我在描写长江的山水时,一直在寻找历史中最为闪耀的文明事件,将这些事件融入到长江的性格中,从不同的文明视角来展示长江的野性与神圣。总体上是沿着时间走来的,过程中我将现实联系了起来,我想到的是任何历史都不可能脱离现在,有了这个想法,历史是促成现在发展的。由此,在写金沙江的时候,我重点写了红色历史,也写了普通人的生活习性。这些细小的事件,却反映出长江之“利”。
《和平长江》里没有走“历史”创作的老路,很多有关写长江的作品,通病是只写历史、不写现在,或者说没有将现在融入历史。在《和平长江》里历史是有选择性地书写,实际上只有第二章是单纯的写历史,但也并不是纯粹的,因为历史中还能找到现在的足迹。这章选择性的历史,所写的是长江文明的精华,这是任何一部长江之书都不能遗漏的。
《和平长江》顺流而下,在路途中所到之处,特别写了城市性格。尤其是写长江城市群时,选择了个性书写,或者说是围绕着大事件来写的。当中也会有小人物的身影,立体式地反映城市与长江的关系。城市之间没有重复内容,形成各自的特点。比如重庆重在口味上,吃可能是非常重要的,看似俗套,但却是长江养成的生活特色,或者说养成的口味。比如武汉,强调的是地理位置所带来的长江影响。也显示了长江流域对城市的大影响,同样彰显了城市文明。比如写到合肥时强调了一个人,即包龙图,包龙图的清廉美誉是世人皆知的,他与时代也是紧密相连的,具有时代效应。他是长江流域人物谱系的代表,不应该绕过。后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大禹,他的治水精神与时代是一脉相承的,治水精神对当下有很大的启示。
我所说的这些仅此是内容上的一个构成,为的是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脉络。
写到第五章《中国治水》的时候,显然这是一张反映长江重要的篇章,这章呈现了两个重要主题“建设三峡”和“南水北调”,这两件事,放在中国和世界都是令人瞩目的。在写这两个事件时,融入了大移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件。这都是中国式经验的有力例证。生态环境依然是重点,在任何一个章节里都写到了大保护,这种保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人们不可忽视的财富。
文章最后落笔在时代的美好画卷上。写出了共产党人奋斗的样子,更加注重长江精神的描写。在这里,普通人的形象有了更好的展现。长江大保护,凸显了一大批有担当的长江人。
我在写《和平长江》的时候挑着一些东西来写,自然会丢弃了一些东西,也丢弃了一些人。当我在长江上游荡的时候,看落日和灯火的时候,这时我就会想着人的重要性,人在长江里的表现,及生活的姿态。人在时间里走,对人世的理解因为生活的原因会各有不同,但人的情感和情绪是一样的,悲痛时哭,高兴时笑,我想长江既有与人一样的共性,也有人与人之间不同的认识,所以长江又是多样的,丰沛的。这是写作中考虑得更加细微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构成了大长江的品质。
当你无所事事地在长江上闲逛,当着路人或过客接近长江时,时间便是你熟悉长江的媒介,你意识到长江肩膀上的责任和使命,也会从中领会到责任和使命铸造的长江精神。
《和平长江》为什么取名“和平”长江?我在尾声和后记中写到了一些缘由,但想要写尽肯定是不可能的。这样的一本书,有千百种解读的方法。我想,读者以任何一种方式去理解都是对的。它在整本书里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虽然做了一些解读,也仅此是我个人的认识,肯定有还是会提出疑问,我想也是情理之中的。
《和平长江》目前已改完了三稿。特别要感谢中国水利作协秘书长易文利老师,给我的大力支持。宣传中心原副主任孙军胜老师,她仔细地看完了两稿,写了两次修改意见,纠正了大量的问题,还会看第三稿和终稿。可能修改到最后,至少会在十稿以上。里面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慢慢去化解。另一位是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老师,他对整个文本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就更好地写新长江,对薄弱和不足之处,提出解决办法。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原常务副会长李炳银老师具体做了指导,并就如何体现主题,紧贴“和平”进行了论证。在这过程有二十多位水利专家、文史专家、文学评论家和编辑家,作家对《和平长江》的创作和修改给予帮助。尤其是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水利作家协会、九江市委宣传部、九江市文联、长江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和修水县委宣传部对本书的高度重视,让她有了无限前行的力量。
——转自:文艺修水、水利作家(公众号)
修水文学
编辑团队 Editing team
顾问:樊健军 詹文格
编审:
《红尘炼·小说》 罗贤华 樊专砚 冷剑雄
《诗星空·新诗》 陈伟平 卢时雨 钱轩毅
《芳草甸·散文》 周惟
《品茗阁·评论》 戴逢红
《e在线·报道》 熊先牡 朱忠卫
《山谷风·诗词》 傅筱萍 胡区元
本期责编:罗贤华
《修水文学》稿约
本刊常设栏目有《红尘炼·小说》《诗星空·新诗》《芳草甸·散文》《品茗阁·评论》《e在线·报道》《山谷风·诗词》等,另设《星光修河·修水作家》《未来作家·星探榜》《他山之石·文坛拾珍》等专栏,不时推出。
投稿请附作者简介、照片及联系方式。本刊暂无稿酬。
严禁抄袭之作,在本刊发表的所有作品,作者文责自负,由此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作者本人承担。
一经投稿,表示认同本刊宗旨,本刊编辑有修改权利。
投稿邮箱:
1447337787@qq.com
《和平长江》创作笔记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徐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