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民间故事 • 正文

江西修水黄庭坚:遗子万金不如教之敦睦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北宋著名书法家、诗人、文学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登进士第,历任汝州叶县县尉、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太和知县、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职。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书法精妙,独树一格。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开山鼻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苏门四学士”。著作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山谷词》等。

黄庭坚纪念馆

  黄庭坚纪念馆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县城南山崖上,紧临修河,危崖兀立河畔,山巅登高望远,平地视野开阔,古树参天,四季葱翠。馆内有门楼、溪山自在楼、山谷祠、九曲廻廊、澄秋阁、顺济亭、冠云亭、一翠亭等多处独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有石门、藏龙洞、荔枝崖、钓矶、摩崖题“佛”等名迹,陈列有《松风阁》、《经伏波神祠》、《赠邱十四》、《墨竹赋》、《茶宴赋》等书法碑刻100多篇,馆藏文物427件,标本1万多件,其中黄庭坚撰文并书写的《王纯中墓志铭》及《宋故徐纯中墓志铭》均为宋墓出土,所作行楷在传世黄庭坚书法作品中少见。

黄庭坚·双井黄氏家规

  黄庭坚的曾祖父黄中理曾主持制订《黄氏家规》,共二十条,对行孝、为友、从业、求学等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强调对待祖宗,犹如水木之源,不可忘也;对待父母,犹如天地之大,务宜孝也;对待兄弟,犹如连枝之人,须互助也;对待邻里,犹如唇齿之依,必相敬也。并强调读书乃诫身之本,显扬宗祖之要务,后生学子务必典籍精通、文章通晓等等,不仅本族奉为祖训,也被当地百姓奉为楷模,世称“黄金家规”。

  此外,黄庭坚在晚年也留下一篇《家戒》,总结一些家族兴衰的原因,告诫子孙“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仇”“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要互相谦让、互相照顾,和睦相处,齐心协力维护好家族的传承发展。

  ●视频脚本

孝廉楷模黄庭坚

黄金家规

  【童声(修水话)】“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父母罔极之恩,同于天地。凡我子姓亲存者,务宜随分敬养……”

  江西的西北面,有一条河蜿蜒流过,这条河就是修河。而有着“华夏进士第一村”美誉的双井村,便坐落在修河上游的修水县杭口镇。

  双井村自古民风淳朴,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据史料记载,仅宋代双井村黄氏家族就出了48位进士,其中4人官至尚书。可让人好奇的是,坐落在大山深处的双井村,如何能走出这么多进士,造就这么多人才呢?

  黄庭坚第三十世孙 黄国华:

  为什么会出这么多进士呢?从我们中理公(黄中理)开始,就订立了二十条严肃的家规,所以有一个良好的家风,一直延续至今。

  如此说来,双井黄氏家族之所以兴旺发达,人才辈出,一个重要原因是黄氏族人一贯奉行重孝行道、重文讲礼的祖训家规。

  《黄氏家规》由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祖父黄中理主持制订,这为双井黄氏的兴旺发达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黄氏家规》共二十条,对行孝、为友、从业、求学等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强调对待祖宗,犹如水木之源,不可忘也;对待父母,犹如天地之大,务宜孝也;对待兄弟,犹如连枝之人,须互助也;对待邻里,犹如唇齿之依,必相敬也。并强调读书乃诫身之本,显扬宗祖之要务,后生学子务必典籍精通、文章通晓等等,不仅本族奉为祖训,也被当地百姓奉为楷模,世称“黄金家规”。

  黄氏的家规家风不仅造就了双井黄氏的繁荣,而且由一村一乡辐射到一县一州,乃至更为广泛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仅宋代修水县就有进士160位,其中最著名、最具影响的当属宋代大书法家、著名诗人的黄庭坚。

涤亲溺器

  黄庭坚从小聪颖,好学上进。5岁时,即能背诵儒家“五经”;7岁时,便能写出“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的诗句;14岁时,黄庭坚跟随舅父李常到淮南一带游学。在外游学期间,黄庭坚日夜牵挂着远在家乡的母亲,他在诗词《初望淮山》中真切地写道:“三釜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展露出黄庭坚自小就拥有的仁爱与孝心。

  背井离乡四年后,黄庭坚终于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的身边。也就是从那时起,黄庭坚每天亲自倾倒并清洗母亲所使用的马桶。母亲看见黄庭坚每天这样为自己清洗马桶,难免有些心疼。

  【黄母】坚儿,这等事怎能让你一个堂堂男儿来做,还是为娘自己来吧。

  【黄庭坚】娘,堂堂男儿固然应该创大业、干大事,但如果都不能为自己的母亲分忧解难,又何以为国效力、为民分忧呢?

  黄庭坚“涤亲溺器”的孝行感人至深,被载入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成为中华儿女的典范而世代传颂,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画轴增添了温润莹彩的一卷。

大爱无疆

  如果说黄庭坚对母亲及家人的爱只是一种小爱,那么将父母之爱化为对广大百姓的深沉之爱则可以说是一种大爱。

  宋熙宁二年 (公元1069年),黄庭坚远赴汝州叶县(今河南省叶县)任县尉。当时,河北灾情严重,加之又发生强烈地震,因此,难民便纷纷涌入叶县。黄庭坚积极组织救援并亲自参与赈济和安置。目睹灾情,他感同身受,由此赋诗感叹。

  黄庭坚纪念馆馆长 朱一平:

  在这么一个背景下,黄庭坚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流民叹》。

  朔方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

  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

  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

  地文划劙水觱沸,十户八九生鱼头。

  ……

  从这首《流民叹》中,我们可以触摸到黄庭坚那亲民为民的仁爱之心,感受他那将普通灾民视作自己亲人的真情真意。

  元丰四年(公元l081年),朝廷推行食盐统一派销。当他得知差官里正倚仗权势,不仅强行派盐,而且敲诈勒索,欺压百姓时,他当即限令三天之内把勒索山民的钱粮和牛猪如数归还百姓。

  黄庭坚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始终保持了一个士大夫清正廉洁和“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的品行操守。他在太和县上任不久,就亲笔书写了孟昶《戒石铭》中的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十六字箴言,并刻成石碑,立在官署衙前,表达和传扬匡扶社稷、廉洁从政和敬民爱民的心志。宋绍兴二年六月,宋高宗曾颁旨将黄庭坚手书的《戒石铭》颁发到全国各州县,刻成石碑,警诫各官吏心怀百姓,为民分忧。

润泽后世

  百善孝为先,孝不仅是百行之首,也是百行之先、百行之本。在双井“黄金家规”熏陶影响下走出的黄氏家族48位进士和宋朝名臣余玠、徐禧、徐俯、章鉴、陈门五杰等,就在于他们小时候就懂得孝道,无怪乎古人云:“自古清官多孝子。”

  因此,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忠国孝亲的传统美德,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著名作家、北京人艺一级编剧 梁秉堃:

  提倡“孝”是多少年以后、什么时代都需要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原主编 艾克拜尔·米吉提:

  黄庭坚这种敬孝的责任感和博爱的情怀,我觉得值得当下人学习和借鉴。

  黄氏家族优良的家规家风,不仅培育出一位“诗书双绝”的文坛宗师,熏陶出一位世人景仰的大孝之子,也造就出一位廉洁公明的大清官。他所践行的中华传统美德—孝爱忠廉,犹如滋养万物生灵的滚滚修河,长流不止,奔腾不息。

  黄庭坚,文坛宗师,孝廉楷模!

  ●黄庭坚·双井黄氏家规摘编

重孝

  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父母罔极①之恩,同于天地。凡我子姓亲存者,务宜随分②敬养。

——摘自双井《黄氏家规》

  【注释】

  ①罔极:无穷尽。

  ②随分:依据本性;按照本分。

  【译文】

  人们都有祖宗,就像流水有源、树木有根一样,这不能忘了。

  父母的养育之恩,与天地一样没有边际。凡是我们宗族成员中父母健在的,一定要按照本分孝敬赡养。

和睦

    为人子者,告其母曰: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仇,使我兄叔之和也;为人夫者,告其妻曰: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使我弟侄之和也。

——摘自黄庭坚《家戒》

  【译文】

  做儿子的,告诉他们的母亲说:不要因小财争斗,不要因小事起仇怨,让我们兄弟叔侄保持和睦;为人夫的,告诫他的妻子说:不要心存猜忌,不要计较有无,让我们兄弟叔侄保持和睦。

  众母如一母,众儿如一儿,无尔我之辨,无多寡之嫌,无私贪之欲,无横费之财,仓箱共目而敛之,金帛共力而收之。

——摘自黄庭坚《家戒》

  【译文】

  家族里所有的母亲是大家的母亲,家族里所有的儿女是大家的儿女,没有你我之分,没有多了少了的嫌隙,没有贪多的私心,没有无端耗费的钱财支出,大家一齐盯着往粮仓钱柜里增加储蓄,齐心合力往家里赚取金帛财货。

礼让

  子弟凡行坐出入,必后长者;即在公祠,遇有应说公事,亦必须从容言之;其尊长亦不得以尊压卑、以长凌幼,法言巽语①,随机教诲。

    行者让路,耕者让畔②,文王之化行俗美也。近世有在同族之间,寸土不能相让者,已称鄙陋之夫。况倚富欺贫、恃强凌弱、巧设机关、侵占争夺,天理良心,果安在乎?吾族倘有此辈,讦告公庭,家长共证其罪,以遏浇风③。

——摘自双井《黄氏家规》

  【注释】

  ①法言巽(xùn)语:合乎礼法、恭顺的言语。

  ②行者让路,耕者让畔:种田的人把田界让给对方,走路的人让开路让别人先走。形容礼让成为社会风气。

  ③浇风:浮薄的社会风气。

  【译文】

  晚辈凡是行路闲坐出入,一定要在长者之后。即使在公共场所祠堂等地,遇到有应该说的公事,也必须态度从容地交谈。年长者也不得凭着自己的尊位压制地位卑微者或凭着年长的身份欺凌年幼者,要用好的言语与年轻人讲道理,利用合适的方式教诲年轻人。

  走路的时候让路给别人,耕田的时候把田界让给别人,这是周文王教化万民形成风俗的美德。近来有人即使在同族之间,寸土不能相让,已被人评价为鄙俗浅陋之人,何况是那些凭借富裕欺负贫穷、倚靠势强欺负势弱、巧设机关、侵占争夺他人东西的人,他们本应具备的天理良心,去哪里了呢?我们家族如果有这样的人,要揭发出来并让这种行为暴露在众人面前,大家共同来指证他们的罪错,以遏制这种浮薄的社会风气。

崇文

  读书乃诫身之本,而显扬宗祖之要务也。必岁延名宿,教育后生,务期典籍精通,文章晓畅;更且敦励行谊①,以成大器,斯真读书矣。其供应俸仪,俱不可苟。若以供俸菲轻为便,浪延村学,仅图识字,致滋鄙陋,反墮先声。为父兄者,尚其念之。

——摘自双井《黄氏家规》

  【注释】

  ①行谊:品行、道义

  【译文】

  读书是修养身心的根本,也是光宗耀祖最重要的途径。一定要延请有名望的老师,教育后生晚辈,务必使后生晚辈精通儒家典籍,所写文章明白晓畅;更应该陶冶情操,砥砺品行,以成为有用之才,这才是真正读书了。给教师的供应礼仪,都不可以随意。如果仅仅为了图方便,给教师的薪俸低廉,导致贻误村学,家长仅仅希望子女认识几个字罢了,导致子女滋生鄙俗浅陋的习气,反而败坏祖宗的声望。家族的长者,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吾子力道问学,执书册以见古人之遗训,观时利害,无待老夫之言矣。

——摘自黄庭坚《家戒》

  【译文】

  我的儿子们应该致力于研习学问,手捧书本可以读到古人留下的训诫,观察到时时的利害变化,不要等我说才知道该怎么做。

互助

  族众人繁,贫富不齐,势所难免。吾族倘有窘迫之家,生不能娶,死不能葬者,在家饶者,当仰体祖宗一脉之意,量力助之。此厚道也。家饶者毋得坐观失所,以玷先人。

  吾族附近桥梁道路,每岁秋末冬初,务宜修理。盖不特便于行人,抑且便于自己。又不特便人便己,盖桥梁整顿、道路宽平,往来行人增多少颂扬,地方气象增多少光昌。

——摘自双井《黄氏家规》

  【译文】

  家族人口众多,贫富不齐,这是难以避免的事情。我们家族中如果有经济贫困的家庭,对生不能娶妻,死了无钱安葬的人,家庭富裕的,应当体察顾念同宗一脉的关系,根据自家的能力给予帮助。这就是宽厚仁爱的品格。家境殷实之人不可坐观贫困之人流离失所,以致玷辱祖宗。

  我们家族附近的桥梁道路,每年的秋末冬初,都要按时修理。原因在于不仅仅是方便行人,还在于方便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不仅仅方便了自己和他人,如果桥梁稳实,道路宽阔平坦,能够赢得来来往往的行人的多少颂扬,给地方增添多少光彩和崭新的气象呢!

  ●专家观点

郭娅: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黄庭坚出生于书香世家,为人正派,才华横溢,苏轼曾称赞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玮之文,妙绝当世”。黄庭坚在教子上,一方面继承黄氏家族重诗书的家风,教育子弟继承读书的传统,正如在一首诗中他写到“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另一方面,他非常重视家族内部的和睦,认为家族成员如果能够敦睦相处,相互体谅,必定能子孙荣昌、世继无穷,流传下来的《家戒》一文,正是这方面的体现。

  在这篇写给儿子黄相的家训中,黄庭坚从自身的所见所闻讲起,娓娓道来,生动详实,并且从远近、古今引经据典,教导族人一定要和睦相处,以具体事例说明家族兴衰的根源在于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家戒》中,黄庭坚说,自己从小时候读书识字到现在已经40年了,这期间耳闻目睹了许多豪门大姓、高官厚禄之家开始往往金玉满堂、家业丰厚,可是不过数年就变成了“特见废田不耕,空囷不给;又数年,复见之有缧绁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究其由盛到衰的原因,皆是由成员之间的不和睦造成的,他还借落败之人道出各种缘由。这些破败的家族开始时也是勤勤恳恳、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夫妻无猜,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共同进退,但是到了后来,“子孙蕃息,妯娌众多”,猜忌之心渐起,斤斤计较之事不绝,遂使“人面狼心,星分瓜剖……至于危坐孤立,患害不相维持,此其所以速于苦也!”

  黄庭坚以他几十年的所见所闻,反复向儿孙们说明一个道理:家族之间不能齐心协力、和睦相处必然会导致衰败。家和则兴、不和则败,正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家和则“官私皆治,富贵两崇”,不会受外人欺负侮辱;而不和则子弟在内勾心斗角,在外患难不相维护,这样衰亡随之而至。

  对于如何使家庭和睦这个问题,黄庭坚给儿子们传授了自己的经验。他认为,家族成员相处首先就是要以诚相待、宽容大度,“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仇”、“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也就是说,不能斤斤计较个人私利,要以家庭的大局为重。黄庭坚告诫家人“人生饱暖之外,骨肉交欢而已”,子孙们都曾经是骨肉同胞,共同成长起来的少年玩伴,这份情谊是非常重要的,血缘关系是割不断的,子孙们应该以此为机,维护好家庭的团结和睦。

  黄庭坚在给子弟的书信中曾经指出:“吾侪所以衣冠而仕宦者,岂自今日哉。自高曾以来积累,偶然冲和之气。”这个“冲和之气”正是祖辈遗留下来的家风、家学。可以说其高祖、曾祖以来的家族和睦之风、重视诗书的文风,是黄氏世代人才辈出的重要因素。所以,黄庭坚希望后辈们继承祖辈的风范,使“子孙荣昌,世继无穷之美”。

  家庭和睦一直是古人非常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在聚族而居、数世同堂的情况下,成员众多,家庭纠纷就会不断。因此古人提倡和睦的事例很多,但像黄庭坚这样列举实例、详细剖析、耐心教导的殊属少见,其《家戒》一文堪称这类家教的典型,在古代影响很大。时至今日,仍然发人深省,启人心智。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郭娅)

王琦珍:双井村为何能成为“华夏进士第一村”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是一个家族中的管理制度,是整个家族所有成员都必须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家规的作用,往大处讲,是一个国家社会管理制度的重要辅助手段;从小处讲,是一个家族支脉繁盛、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规,他们依据家规,管理家族的日常事务,规范家族成员的行为,使他们遵纪守法,尊长爱幼,无论在本家族中还是社会上,都齐心协力,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家族关系和社会环境;同时,又致力于教育本家族的子弟,乃至本地区其他家族的子弟,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江西修水双井黄氏家规,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黄氏家规的内容非常丰富,它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也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能给我们以启发的,还是对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

  黄氏家规教育族人及其子弟的第一个方面,是要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感,要懂得必须遵守的社会秩序和应承担的社会义务。具体到一个家庭的人伦关系中,那就是遵守最基本的伦理准则:尊敬祖宗、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和睦邻里、兄弟友爱、夫妻和顺,这些方面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有序的家族关系。而传统儒家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家庭是这样,推而广之,一个社会也是这样。这是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繁荣最重要的基础。体现到家族及其成员和国家的关系中,那就是遵纪守法,忠于国家,履行义务。黄氏家规明确而具体地把这种担当落实到赋税的缴纳上。家规认为,按时交纳赋税,是每一个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并引韩愈的话指出,作为百姓,不交纳赋税,为国法所不容。因此明确规定:“族中富者,固不得恣意拖欠,即贫者,亦不得藉口艰难。”

  黄氏家规教育族人及子弟的第二个内容,是注重品德的培养。这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慎于交友。家规告诫族人及子弟辈,“朋友居五伦之一,人生所不能无”。但一定要交好友,远小人。如果放下道德之士不交,反而和那些阴险奸诈的坏人混在一起,那还不如不和外界来往;二是要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家规明文规定家族中的教育,决不能停留在只是让后辈能识字这样一个低层次上,一定要延请名师,教育子弟,使他们通晓经籍,能诗善文,同时还要增强品德修养,“以成大器”;三是关心公益事业,扶贫济困,修缮道路桥梁,更严厉禁止敲诈勒索、巧取豪夺;四是学会开源节流,注重农桑,保护山林。注重农桑,是为了保证家族最基本的生活所需;保护山林,是为了保证宫室器皿建造制作时之所需。

  此外,黄氏家规还对一些常见的社会不良品行和恶习,如酗酒、赌博、偷盗、挑动诉讼等,作出明确而具体的分析和告诫,这实际上是对族人日常行为的一种严格规范和约束。

  在家规严格、科学地教育和管理下,双井黄氏家族仅在有宋一代,就出现了48名进士,这是非常惊人的教育成就。他们大都能做到道德高尚,刚正不阿,廉洁奉公,黄庭坚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可以说双井黄氏家规中所蕴含的“规矩”意识和人才培养思想在今天依旧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琦珍)  

戴嵩青:百行孝为先,“黄氏家规”首推“孝”

  “天下无双双井黄”,在宋代,双井黄氏是一个庞大的家庭,人口众多,田舍连片。为了培养人才,黄庭坚的曾祖父黄中理创办了“樱桃书院”和“芝台书院”。书院推行“百行之首,以孝为先”的传统文化,把孝道奉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黄氏宗谱》族训中,专设“敦孝友”一节,篇幅高于其它各条数倍,对“孝”的内容和意义均作了深刻阐释。黄氏认为,“孝”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范畴,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其实际内容。从狭义上讲,就是尽最大能力奉养父母。而从广义上讲,“孝”为百行之首,以“孝”行事,推而广之就是要立身行道,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正因为有黄氏家规以孝为先,所以人丁兴旺、家庭和睦,见贤思齐、人才辈出,黄庭坚曾祖父黄中理及其兄弟的十三个儿子中,就有十人高中进士,时号“十龙”,声动朝野。而双井村黄姓一族在有宋一代,中进士者多达48名,可谓渊源有自。

  黄庭坚一生奉行“报国、重儒、至孝、清廉”的为人准则,无论是风华正茂时教授国子监,意气飞扬时苏门相唱咏,目光犀利时走笔编修院,还是新旧党之争后,到涪、到黔、到戎、到广西任职,他都以国家事业为重,以廉洁从政为本,不妄为、不贪欲、不自悲、不放弃,光明磊落,一身正气,表现了士大夫的松柏气节与淡泊情怀。黄庭坚死后谥为“文节”,“节”字之用,可见朝廷对黄庭坚气节的推崇。南宋时,黄庭坚的同乡、右丞相章鉴回乡时,深感愧对黄庭坚的大节,写下了“半夜过双井,不敢见先生”的诗句。嗟乎,斯人已逝,斯风长存。

(修水县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局长 戴嵩青)

朱一平:不以民为梯 俯仰无所怍

  黄庭坚一生从政,受家庭的熏陶和家学的影响,从走上仕途之初,就具有强烈的施仁政、抚黎民、建功业的思想,始终践行“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的从政主张。他在叶县、太和、德平等地方官任上,适逢北宋政府推行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和盐务专卖等改革,他深入穷乡僻壤体察民情,如实上报实施情况,减轻百姓负担,竭力为百姓呼吁。

  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有一幅画,画的是一棵枯黄的白菜,上面有黄庭坚的题字:“不可使士大夫不知此味,不可使天下之民有此色。”意思是,为官的人不能不知道这烂白菜的味道,更不能让老百姓面带这样的菜色。在实施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中,黄庭坚刚正不阿,宽严相济。《宋史》载:“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州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此外黄庭坚还曾亲书孟昶《戒石铭》中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箴言于县衙,用以自警。宋绍兴二年六月,宋高宗颁旨将黄庭坚手书的“戒石铭”颁发到各州县,成为“御制戒石铭”,影响巨大。黄庭坚虽仕途多舛,但他所倡导的“当官莫避事,为吏要清心”“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的从政主张,贯穿于他一生的仕途之中,深受后人景仰和爱戴。

(黄庭坚纪念馆馆长 朱一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民间故事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