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了三十多年的杨家坪和茅竹山林场,不知咋样了?总想抽个时间去走走,体验一下当年的热闹非凡。
杨家坪林场,始建于1957年,是九江第一大林场;茅竹山林场始建于1964年,初名毛竹山林场,两场同属县直国营林场,均为江西省八大国营林场之一。两场分分合合,1970年杨家坪林场、毛竹山林场和黄沙港森林经营所合并成立修水县国营黄沙港林场,为其下属分场。1973年黄沙港林场总场撤销,杨家坪林场和茅竹山林场分立,为乡级建制的县直单位,1999年取消乡级建制,划归县林业集团公司管理。两场总人口分别有1430人和938人,林业职工分别有281人和170人。几代林业工人带着光荣梦想与崇高使命,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天当被地当床,先生产、后生活,边生产、边建设;他们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繁荣。 本文来自修水网 “披星戴月、涉水爬山”, “斧锯一响、黄金万两”,“木材出山、职工心安。”就是上世纪七至九十年代林场的真实写照。 林场职工每天天不亮就出勤,披星戴月,趴冰卧雪,爬山涉水,又脏又累,又艰又险,主要是“秋砍冬运,春夏流放”,因为秋天树木上水,砍伐易剥皮,是砍伐的最佳季节。冬季来了,砍在山上的树木已干燥了,这时就得上山打丫下山陆运集材。春夏之季,雨水多,河里常涨水,是水运放排的好时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得紧紧地遵循这条规律,不错过任何时节。林业工人们主人翁意识极强,林场上下干部参与其中,雷厉风行,闻风而动,他们带着中午饭,没有礼拜天和节假日,只有春节休息六天。这就是林场工人赖以的生存生活和工作,没有选择,任劳任怨,一天一天重复着,一年一年重复着,一代人又一代人重复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何市中学教书,当时我们与杨家坪、茅竹山林场子弟学校(学校学生二至五百不等)同属黄港区教育组管辖,全区每年的期末统考改卷阅卷工作均安排在这两所子弟学校进行,我几乎每年都在两场住上个两三天,目睹林场的繁华。 那时,林场总部通常叫场部工区,是国有林场最为活跃热闹丰富的地方,俨然就是一个繁华集镇,有银行、邮政、客车站、粮站、商场、食品站、旅社、医院、学校、托幼所、敬老院,各部门一应俱全。辉煌的时候,来自全县召集而来的伐木工,运输木材的车队司机,扎排排工,还有九江、南昌、湖北、江苏,这些省内外的木材商人汇集一处,常年都如小集市一般热火朝天、热闹非凡。 内容来自xiushui.Net 林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本世纪初曾为国家提供大量的栋梁之材,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据《修水县志》记载,仅1991-2004年的十五年间,两场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材6.5+2.7万立方米,毛竹6.6+3.6万根,仅1986至2007年的二十年间,两场累计销售收入达4.3亿元,上缴利、税、费1.36亿元,成为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 从过度砍伐到休养生息,林区必然走过因林而立、因林而兴、因林而衰、因林而转的道路。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让林区木材产量逐年递减,使森林得以休养生息。2003年后,两场实行全面封山禁伐,林场停止木材生产经营,喧嚣的森林恢复了宁静,全面转入林业生态建设,所有林地列入国家和省级公益林,工作重心转向营林育林和森林保护。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纪元。 2010年修河源五梅山自然保护区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6年由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的江西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2023年,杨家坪、茅竹山林场等全县9个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 全面停伐以来,沧桑岁月,星移斗转,当年的伐木工人及后代、新时代的林场工人,从“一木独大”的木材生产之路开始了艰辛的绿色转型发展探索,从“砍树人”变为“种树人”和“护树人”,积极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造管并重,科学经营,持续发展”原则,他们工作在密林深处,迎风雨、战严寒,用辛勤的汗水换得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实现了森林资源“长”大于“消”的历史性跨越,生态价值远远超过森林资源自身。 如今,广大林业工人放下斧锯,爱林、护林、忠于林,成为绿水青山最坚定的“守护者”,林场走上了以生态资源管护与培育、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为主要经营方向的生态建设新征程。他们明白,有了绿水青山,不愁金山银山;有了厚实的生态底子,生态优势才能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停伐以来,修水林业集团持续在增绿上下功夫,在护林上做文章,有林地面积、森林覆被率、总蓄积、公顷蓄积实现“四增长”,森林水库、氧库、钱库、碳库“四库”功能进一步增强。林场被评为“森林康养林场”、“中国天然氧吧”、“全国十佳林场”。 xiushui.Net 据目九江市修水生态环境局杨永连的《杨家坪林场调研记》记载,目前杨家坪的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高达2000多个/立方厘米,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氧吧。同时,林场还保存着大量的珍稀濒危植物,区内木本植物700余种、草本800余种,蕨类植物60余种,其他类40余种,合计1600余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50种以上,国家一级和省一级保护的3种,国家二级和省二、三级保护植物有40余种。 现在,杨家坪和毛竹山的生态公益林有11052公顷,依据中国林业科学院有关数据估算,两场每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650万吨,可以释放氧气290万吨,最少能多蓄水12亿立方米(相当于100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1200个),从地下吸出约3.5亿吨水,可以滞尘约35万吨,空气负氧离子是城市的8至10倍,相当于每年提供超过64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林业工人用实际行动讲好了由“人林对立”走向“人林和谐”的故事,奋力书写并交上了习近平总书记“林区三问”的修水答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60多年来,林场工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背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但不变的是听党话、跟党走,不变的是对祖国和人民的热忱奉献,不变的是一代接着一代干的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的林场工人,他们艰苦创业,治危兴林,担当创新,初心如磐,是绿水青山的忠诚守护者,是林业精神的薪火传承者。 内容来自xiushui.Net 60多年来,林场工人在这片绿色大地奉献了几代人的青春和汗水,坚定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祖国的需要就是命令,人民的需要就是号召,要木材,积极生产,争当伐木能手,为国家贡献了大量的木材;保生态,倾心呵护,争当植树英雄,护林模范。经历六十多载的锤炼,国有林场为我国的木材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林业精神从曾经的赤子丹心开拓荒原蜕变成如今的植绿护林卫士,不负青山,红绿相映,生生不息,它仍在激励着新时代的林草工作者砥砺前行。 60多年来,林场工人爬冰卧雪、开拓荒凉,扎根林海、守护绿水青山的奋斗历程,体现了林业工人筚路蓝缕、坚韧不拔、饮风餐雪的创业精神,百折不挠、前仆后继、斧锯不辍的拼搏精神,见贤思齐、追求进步、争做模范的争先精神,无私无畏、沥血融霜、爱国怀民的奉献精神,紧随时代、探索创新、赋能时代的改革精神。 60多年来,林场转型之路展现出林场人民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奋发的精神风貌,锤炼出了“顾全大局、服从需要,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自力更生、负重前行”的林业人的特殊品质。在新的发展阶段更应铭记和弘扬。有诗曰;
七律.杨家坪林场吟
修水网 曦光五月景怡人,我羡林场面貌新。 翠鸟林间穿日影,润风树上化清尘。 葱葱韵质无穷望,郁郁青山四季巡。 林业精神传几代,自然和协是初心。 七律.寒婆坟感怀 竹山势压岳群巅,车步兼程谒善贤。 破庙悲凉传说美,荒坟石乱路人安。 连绵细雨峰青润,尽日高风树绿繁。 犹望钞关茶道远,马铃摇醒众山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