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之不盈 汲之不竭 博施有常 比公奇节
宁州古城有“九井十八巷”之说,周家井仍九井之一;古武昌府治有“三台八井九湖十三山”之说,汲福井仍八井之一。 武昌府位于今湖北省,府治江夏县(今武汉市武昌区)。原为武昌路,元至正二十四年二月乙卯(1364.3.24)朱元璋改武昌路为武昌府。 《方舆汇编.职方典》①中记载武昌府有汲福井: “汲福井在府治布政司,正德间,左布政周季凤浚,刘绩有记。” 《黄鹤楼志》②古迹遗名中也记载了汲福井: “汲福井在湖广布政司左侧。明正德十二年(1517),左布政使周季凤修浚,刘绩有记。” 这些文献记载的是古宁州(今江西修水)人周季凤,于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任湖广左布政使时,修浚了汲福井。 湖广布政使司即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是明朝在江汉平原和洞庭湖流域等地设置的省级行政单位,为明朝十五个布政使司(即当时的二京十三省)之一,辖地为今湖北省、湖南省全境,下辖15府2直隶州14散州108县。治所武昌(今武汉武昌)。 据史书记载,汲福井位于湖广布政司左侧,在布政司署西。湖广布政司署,与今司门口紧邻。司门口是武昌解放路与民主路交叉地带的泛称。坐落于这个交叉点西北侧的武昌区人民政府,在明、清两代是湖北布政使司衙门,即藩司衙门,又称藩台衙门,俗称藩署,离黄鹤楼不远。 ![]() ![]() 汲福井为何记载在多处史书上?找到刘绩铭文《汲福井记》,我们就能得知汲福井的来龙去脉。 刘绩,字用熙,号芦泉,湖广武昌府江夏县本地人。弘治三年(1490),登庚戌科钱福榜进士,历吏部员外郎,十八年(1505),出知南直隶镇江知府。寻弃官归,逆流而上,避居岳州十年,作《白茅书屋记》,内阁首辅李东阳为其作《芦泉铭》:“芦泉者,武昌刘用熙所居。武昌地濒大江,江岸多芦,有泉出其旁,浸灌滋长,丛生而条达,其为物可爱,其德可取而比也。用熙葺屋而居之,且因以自名。” 刘绩博学能文,贯穿群籍,凡所撰述,根极理要。著述很多,颇有建树,在当时学界应很有地位,有《经传注释》、《礼记正训》、《芦泉诗文集》、《三礼图》、《六乐说》、《管子补注》,还编注了《春秋左传类解》二十卷、《汉文选》等,尤其贡献大的是《管子补注》24卷。大学士席书、尚书顾璘皆梓行之。 ![]()
(湖广通志)
刘绩的《汲福井记》在哪里呢?经湖岭不懈寻找,发现在日本藏嘉靖《湖广图经志书》里有两篇《汲福井记》,分别为刘绩和王济所撰,虽然其书质量较差,字迹难以辩认,仍尽力识别,加以校点,以知其大意。
![]() 【正德戊辰(1508),楚省外左敕政坊灾,又十年,丁丑(1517),省内吏舍灾,适方伯周公公仪,自右历左之踰年,时水灾相仍,师旅连兴,又加中使骚扰,财匮民逃,公极力补救,更新治体,遂次第营成,易数政为裕国,以配右安民,撤门外行马,因得翳井,浚而深之三丈有六尺,瓦合为瓮,瓮者六泉,突然喷出,夫地在天中,乘气而濕,載水而浮,气凝而为水,水散而为气,窍小者通气,大者通水,故泉出地之正脉,不可改,犹人经络之井,荥俞经合也。瓦里壁立,内致洁外,去污疾,风无浊浪,骤雨无潢潦,鱼虾鼋鳖凫鸥不能遗溺浴浮于其中,非若江湖之纳秽,颓沙失水真性也,且不在委巷而当通衢,往来有公事者,邂逅洗耳目之尘涤,口吻之垢,沃心胃之烦,若醍醐金茎,然其施广矣大矣,豈但,闾阎日汲,烹饮溉濯有禽而已哉,遂加石槛,构亭于上,问名于予,予曰:在《易井》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是井不知湮没几百年,非明公则终,为行道人伤恻而巳,无由上出济世,宜名曰汲福,惟汲则福,不汲安能福哉?孰公喻之,非逢时得位,又安能疏荒政,军饷根刷侵贷之弊,榜抑取佛之横哉?因为之颂曰:惟泉觱沸,亦既渫兮,隆冬独温,气蒸结兮,三伏独寒,解喝焚兮,存之不盈,汲之不竭兮,博施有常,比公奇节兮!】 ![]()
(刘绩《汲福井记》)
从刘绩《汲福井记》中可知,正德戊辰(1508)年,湖广左敕政坊火灾,十年后,丁丑(1517)年,也就是周期雍去漳南道的这一年,官舍又火灾,恰逢周公仪(季凤)由湖广右布政使升左布政使踰年,当时状况是水灾不断,战事连连,又加上朝中宦官不断骚扰,财政十分匮乏,百姓纷纷处逃,左布政使周季凤极力补救,更新治理体制,遂逐步有了成效,实行多项富民措施,以庇佑安抚百姓。在拆除官府门前行马(阻拦人马通行的木架)时,发现被掩没的废井,遂深挖至三丈六尺,发现有用瓦合成的瓮状六泉,井水突然喷出,“夫地在天中,乘气而濕,載水而浮,气凝而为水,水散而为气”,小孔通气,大孔通水,确认泉水出于正脉。大风无浊浪,骤雨无潢潦,遂为井加上石槛,并建亭子于井上。 xiushui.Net 周季凤请刘绩为井取个名字,刘绩引用《周易·井》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意即井水干净可汲饮了,君王贤明,人们可以共享其福。并说:“是井不知湮没几百年,非明公则终,为行道人伤恻而巳,无由上出济世,宜名曰汲福。” 这就是汲福井的由来。 王济也撰过一篇《汲福井记》。⑤ 王济,湖广黄冈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王成科进士,第二甲46名,官至河南、四川参政。其子,王廷瞻,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户部尚书,南京刑部尚书,赠封为太子少保。 ![]()
(王济《汲福井记》)
【济尝观物在天地间湮没隐晦,必待其人而后显,是故有数焉,不可得而逃也。况兹井者,当通衢口口口口而假手者非一人,XX有於泥而没之也,方伯戾止。自初迄今,亦既夕矣,敦不井口口口得公而显也,顧乃泥之待公而显之,是岂无故然哉?方公仪宏才重望,簡升楚之左方伯,属全楚水荒民饥,不能存活,公仪疏其情以闻,其词切中闾阎疾苦,读者皆含酸下泣,非心于爱民而行形诸言者,能若此乎?开例纳貲,禁革吏胥,辇不敢锱铢轻重,而积弊涤洗殆尽,非自治严而能使群小心服无异议若此乎?迎佛中使气熖消息甚烈,近河居民徙而之他,公迺榜其文以示,钤制暴横,而罚止移徙。入其境,一一皆如约束。楚人得保无恙者皆其力也,非气足以配道义,而当大利害能不耀若此乎?夫良法美意传诵人口,而光曜简册者岂止是耶!小者济或昧焉而不敢妄书,大者或相与背焉而不当书,在他省口任有重于此者虽知之而不及书,特录其著闻有闻于井焉者耳矣。何以见其然也,考诸《易·井之九三》:“井渫不食,王明,并受其福”,而公之刚徳足以当之;九五:“井冽寒泉食”,而公之清德足也当之;九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而公之愽而有常之德足以当之。夫井卦六爻,吉凶分焉,而德固契其三吉。然则井之遇公也,亦奇矣,虽欲秘诸恶得而秘诸迹,其所行岂逆料,其必然而有心以迎合之哉,積之深、养之正、发之事,业自源委山川气运感应,理有固然,譬之公德在人之深,必有知已者,出重其任而柄旧之,霖雨天下而德施普也,楚其基乎。公讳季凤字公仪,号来轩,江西宁州人,伯仲皆以科第显且负时重名云。】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刘绩还撰了一篇《汲福井诗序》。⑥ 【《汲福井诗序》刘绩 江夏人 知府】 【方伯周公公仪浚古井曰汲福,余即记其得之之由,又及其名之义,忽集诗歌铭赋若干,求余序。夫至难得者人心,不踰月而颂美如是多,何居?盖公以儒术饬政事。楚之士夫,欲亲炙无由,一旦获是井焉,源出无穷可比其学也;清而不杂可比其守也;冲而不盈可比其谦也;出而养人可比其政也;饮之灑灑寒徹骨,可比沦肌浹髓也;贮盤盂不待澄即鑑须眉,可比事至察秋毫也;练丝帛宿七夜遂没顽黄,可比渐渍化强梗也。故或于言中,或譬喻于言外,皆跻堂而献,同官题而和之,自有不容已者。然则是井非公不汲于时,公非是井不传于后,盖凡昔不可托,木有时而朽,石有时而泐,金有时而销,惟井则大地而不损,劫火炎空而不焚,城邑变迁而不改。孰能翳之浚而复深?孰能浊之渫而复清?呜乎,汉宋去今远矣,不有卓刀泉,孰知云长之驻鄂;不有洗墨池,孰知东坡之寓黄;然则是井存,则是集亦存,是集存,则公之名亦昭晰矣,但原始不知凿于何时,上古井瓦裹故甃宇从瓦,既易所谓“瓮义如瓮随之瓮”,非具有底者,程朱据时所见遂误注。是井独构甕甃者六,岂在程朱之前欤?抑后人觉其非而复古制欤?皆不可考矣。余已忘言而又出广长古,作序者亦伯牙为子期再鼓琴云。】 修水网 周公仪(季凤)疏浚古井,刘绩取名汲福井,记文记述了汲福井的来由,以及名字的函义,人们都登堂献诗,官员们又随之唱和,不到一个月,收集到很多歌颂赞美的诗词铭赋,又请刘绩撰《汲福井诗序》。 此处选辑汲福井诗十首。⑦
寄题湖南汲福井(一)
邵宝 礼部尚书 (方伯周公仪视我井记有作)
昔之日,此井竭。
今之日,此井渫。 水由地中,功上出叶。 往来汲汲寒泉洌,六月焚如道无渴。 君不见朝宗江汉在此州,水哉能止还能流,召棠蔽芾今歌周。 ![]()
《汲福井》(二)
HULING 秦金 兵部尚书 一脨香泉清且奇,恍疑仙向洞庭移, 贪夫点检寒心处,贤牧经营济物时, 亭豁八窗规甚伟,泉分六眼味何差, 明莹澄澈清如许,汲处源源福自随。 ![]()
《汲福井成》(三)
乔宇 太原人 兵部尚书 翳井新升映列星,真从阆阗汲清泠。 源通七泽来何远,派出三湘味自馨。 炎暑顿忘苏道喝,岁时不竭仗坤灵。 湖南亭泽施将遍,愿采嘉名载水经。 ![]()
《汲福井》(四) 本文来自修水网
叶相 刑部右侍郎 何年古翳井,今喜更生澜。 翼翼亭临道,纷纷人汲幹。 晦湮蒙啓鉴,蕴喝濯清寒。 楚国千年泽,井棠此並看。 叶相:明扬州府江都人,字良臣,号迂湖。弘治十五年进士。授金华推官,平役均赋,民德之。正德间选刑科给事中,以言建储事招忌,出为湖广布政司参政。官至刑部右侍郎。
《汲福井》(五)
沈暕 武昌知府 一窦寒泉洌更清,直通地脉与天灵。 千年异端因时出,万古神功不日成。 岂谓深能滋庶品,更知明可鉴群情。 福真可汲凭人汲,天地悠悠仰令名。 又 拨开淤土得深清,自是精神贯地灵。 福本无门凭我汲,事如有兆赖天成。 读残文字知真味,饮到炎凉见至情。 为语轆轳絣梗者,莫将容易看斯名。 ![]()
《汲福井》(六) xiushui.Net
唐翔 武昌同知 一脉重疏九仞堙,溅溅大濡我公仁。 秘灵岁久非潜迹,泽物功多似待人。 三楚正悬焦釡望,万家已涤渴心尘。 辘轳不绝桐阴布,民比甘棠颂德频。 又 地底潜疑江汉通,浚来为试养人功。 泉井绝胜茂城日,髦古依稀贾宅中。 翼翼亭栏新结构,纷纷䬿绠恣追从。 秖今行路无心恻,汲引难忘自我公。
《汲福井》(七)
汲福井为何史上留名为众多史籍所记载?为何刘绩、王济、邵宝等名家为其撰记?为何兵部尚书秦金、礼部尚书邵宝、兵部尚书乔宇、刑部右侍郎叶相、武昌知府沈暕等又为其赋诗成集?其原委不在于井,而实在于人,是方伯周公仪在湖广的德政使然。 李邦 教谕 井塞中衢久不通,那知浚后自明公。 昭悬扁额应无愧,利济生灵岂有穷。 一脉萦纡来大海,四时澄澈起清风。 佇看他日方典志,载此当为第一功。 ![]() 《汲福井》(八) 刘绶 江夏人 举人 井中射鲋已多年,凿破今朝始见天。 惯捷儿童挎手巧,传闻父老是甘泉。 千金试使夷齐饮,一勺方知疾病痊。 井饮斋民勿如捽,乡邦好事与诗传。 修水网 正如刘绩在《汲福井记》中所说,“方伯周公公仪,自右历左之踰年,时水災相仍,师旅连典,又加中使骚扰,财匮民逃,公极力补救,更新治体,遂次第营成,易数政为裕国”。“非逢时得位,又安能疏荒政,军饷根刷侵贷之弊,榜抑取佛之横哉?” 正如王济在《汲福井记》所说,“公仪宏才重望,簡升楚之左方伯,属全楚水荒民饥,不能存活,公仪疏其情以闻,其词切中闾阎疾苦,读者皆含酸下泣,非心于爱民而行形诸言者,能若此乎?开例纳貲,禁革吏胥,辇不敢锱铢轻重,而积弊涤洗殆尽,非自治严而能使群小心服,无异议若此乎?迎佛中使,气熖消息甚烈,近河居民徙而之他,公迺榜其文以示,钤制暴横,而罚止移徙。入其境,一一皆如约束。楚人得保无恙者皆其力也,非气足以配道义,而当大利害能不耀若此乎?”“古井待公而显,岂无故然哉?” 正如刘绩在《汲福井诗集序》中所说,“不踰月而颂美如是多,何居?盖公以儒术饬政事。” 正如明代凌迪知撰《万姓统谱》卷六十一所说,周季凤“在湖广最久,德泽最深。” 周公仪生成化甲申(1464)正月初一日,至今诞辰560年。五百年前,刘绩在诗序中说“是井存,则是集亦存,是集存,则公之名亦昭晰矣”,刘绩没想到的是,时到今日,汲福井已不存,但《汲福井诗集》仍存,诗集存,湖岭才可能将这段历史重新深浚出来,周公仪之美名就不会象汲福井一样被翳没。 本文来自修水网 《易井》曰:“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济《汲福井记》曰:“公之刚徳足以当之”,周公仪,仍湖广之汲福井。
【原创文章 版权所有】
**************************************注: ①《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一千一百十六卷有武昌府部汇考二,武昌府山川考一 ②《黄鹤楼志》冯天瑜,第三节古迹遗名 ③明代凌迪知撰钦定四库全书万姓统谱卷六十一 ④《湖广图经志书》卷一 ⑤王济《汲福井记》《湖广图经志书》卷一 校点:济尝观物在天地间湮没隐晦,必待其人而后显,是故有数焉,不可得而逃也。况兹井者,当通衢xxxx而假手者非一人,XX有於泥而没之也,方伯戾止。自初迄今,亦既夕矣,敦不井xXX得公而显也,顧乃泥之待公而显之,是岂无故然哉?方公仪宏才重望,簡升楚之左方伯,属全楚水荒民饥,不能存活,公仪疏其情以闻,其词切中闾阎疾苦,读者皆含酸下泣,非心于爱民而行形诸言者,能若此乎?开例纳貲,禁革吏胥,辇不敢锱铢轻重,而积弊涤洗殆尽,非自治严而能使群小心服无异议若此乎?迎佛中使气熖消息甚烈,近河居民徙而之他,公迺榜其文以示,钤制暴横,而罚止移徙。入其境,一一皆如约束。楚人得保无恙者皆其力也,非气足以配道义,而当大利害能不耀若此乎?夫良法美意传诵人口,而光曜简册者岂止是耶!小者济或昧焉而不敢妄书,大者或相与背焉而不当书,在他省x任有重于此者虽知之而不及书,特录其著闻有闻于井焉者耳矣。何以见其然也,考诸《易·井之九三》:“井渫不食,王明,并受其福”,而公之刚徳足以当之;九五:“井冽寒泉食”,而公之清德足也当之;九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而公之愽而有常之德足以当之。夫井卦六爻,吉凶分焉,而德固契其三吉。然则井之遇公也,亦奇矣,虽欲秘诸恶得而秘诸迹,其所行岂逆料,其必然而有心以迎合之哉,積之深、养之正、发之事,业自源委山川气运感应,理有固然,譬之公德在人之深,必有知已者,出重其任而柄旧之,霖雨天下而德施普也,楚其基乎。公讳季凤字公仪,号来轩,江西宁州人,伯仲皆以科第显且负时重名云。 修水网 注: 1、井渫不食:是比喻洁身自持,而不为人所知。 2、井冽寒泉食:冽:清澈;寒:清冷。只有在井很洁净、泉水清冷明澈的情况下才喝水。即只喝干净凉爽的水。比喻刚正的君主任用德才兼备的人。 3、井收:井已挖成。 4、井收勿幕,有孚元吉:陷阱下宽上窄,十分隐蔽,甚至可以不加伪装。果然捕获了野兽,大吉大利。 ⑥《湖广图经志书》卷一《汲福井诗序》 【注 1、方伯: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汉以来之刺史﹐唐之采访使﹑观察使﹐明清之布政使均称'方伯'。此处指湖广左布政使周季凤。 2、甕:盛东西的陶器,腹部较大。甃:以砖瓦砌的井壁。 3、卓刀泉:武昌伏虎山西南麓,有一座千年古刹御泉寺,寺中的古井卓刀泉。东汉末年公元208年(建安13年),蜀将关羽驻兵于武昌伏虎山,因缺水,羽以刀卓地,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 4、公元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此居住4年之久。 5、瓮牖:以破瓮为窗。 6、程朱: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的合称。因他们三人提倡性理之学,成一学派,故后人以“程朱”代指这一学派。 7、长古:篇幅较长的古体诗。 内容来自xiushui.Net 8、伯牙: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抚琴的民间故事。经考证,伯牙本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明代,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 ⑦《湖广图经志书》卷一《诗集》 【注:方伯: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汉以来之刺史﹐唐之采访使﹑观察使﹐明清之布政使均称'方伯'。此处指湖广左布政使周季凤。 召棠:颂扬官吏政绩的典实。 蔽芾:茂盛貌;引申为荫庇;颂扬有政绩的官吏或其政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