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扶贫记(一)
来源:修水网 作者:游美军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6-07
乙未年岁末,时任全丰镇党政主要领导大推生态旅游,风景优美的大湖山一夜之间名声大噪,修城内外人尽皆知。可鲜有人知,在美丽的大湖山中,还有座村庄。田园半芜半耕,蜿蜒的山路被野草掩盖得面目全非,有些年代的土木屋舍零星分布,偶露于林,不是仔细察看,还真难发现这是户人家,这座村庄就是苦藤村,也是我的故乡。
苦藤其实原名叫古藤。听老人说,在大湖山老湖塘处原有一藤,壮如升筒(民间量米的器具),藤的一枝向东生长,另一枝往西生长,向东生长的地方叫古源(现为大椿乡乌源自然村),往西生长的地方叫古藤。因为这里自然条件恶劣,百姓终日劳碌却始终生活困苦,后来慢慢地,老百姓就把古藤叫成了苦藤。
村如其名,苦藤人的确很苦,这种苦并非我三言两语能道得明白,在这我也就不过多展述了。不过我尤为记得小的时候,段下人编了这样的段子调侃苦藤岭上人,“山古佬下段来,一头布袋一头柴;山古佬下段中,一头布袋一头棕”,仅此,苦藤人当时的生活面貌便可见一斑了。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追随时代潮流,这里的部分青壮年也纷纷南下广州深圳、东到温州上海等地打工,后来一部分人干脆搬了出来住,慢慢的越多,但还有一部分人,或是习惯山里的生活,或是外出找不到生存门道,或是因父母年事已高不便外出而荒废本可外出的年纪等等,至今还留在这里。
2015年10月,通过省考,我回到已经离开快二十年故土全丰工作。2016年换届后,镇党委对工作进行了重新分工,特意安排我驻苦藤村,并担任第一书记,恰碰赶上精准扶贫大时代;从此我与生我的那片故土再次朝夕相处,似情未尽,缘便再来!
苦藤是一个边远山区村,现有户籍人口890人,分十二个组,如今还住苦藤的人不多,三分之一的样子,且多是上了年纪的人。自己种点田,种点儿蔬菜,够吃就行。春季出竹笋了,挖点儿把它熏干,秋天茶子熟了,也要摘点儿榨油,吃不赢的就拿来卖几个钱,补贴家用;也会养鸡养牛养羊,不过养的不多,成不了气候。去年刚驻苦藤时我就合计得想办法在苦藤组建一两个畜禽专业合作社,谈过两次,由于场地原因,后来不了了之,这点我很愧疚。前不久,有位贫困户打电话和我说,他邀了几户人家正在申请办合作社,昨天我又碰到了他,问起这事,他说已经办的差不多了,我由衷为他高兴。穷则思变,差则思勤,思想观念变了,愈勤劳了,脱贫也就快了,我想离幸福的生活也就愈近了。
现在国家的政策很好,老百姓有口皆碑,尤其是近来的扶贫政策,我们苦藤的老百姓是得了些实惠的。记得书记说过,苦藤的扶整体上要以易地搬迁为主,产业发展为辅,政府也的确是这样做的。近两年,镇党委、政府在规划建设易地搬迁安置点时,首先考虑的是苦藤,给苦藤的指标也是最多的,2015年始建的王告中心村,苦藤就有11户,去年建的塘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苦藤有6户,上源安兰屋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也有4户。今后若再建点,苦藤也会是首先考虑的对象之一。
本文来自修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