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总会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历史总会因为某一页而生动。陈宝箴亲历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及中日甲午战争等重大国难,深深认识到要改变国家积弱积贫的面貌,只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整吏治、辟利源、改革教育、大兴民权。他积极支持创办现代企业、设立时务学堂、成立政治团体南学会、创办《湘报》等,一系列举措,像一把火照亮了清朝末年昏暗的夜空,使得求新变法之士云集湖南,一场时间短但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变法图强运动——百日维新,在湖南轰轰烈烈展开。陈宝箴不但是这场运动的支持者,还是它的倡导者、参与者,他必将被历史铭记。 宝箴长子三立是父亲改革的支持者、参与者。在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发动“戊戌政变”使改革惨遭失败后,三立父子受“既行革职永不叙用”的惩处,并且在父亲拜见慈禧派出的使臣后因“微恙”而忘,他愤慨不已,题诗自明心迹,“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以后耽于交友、热衷于诗文创作,最终成为清末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 三立不但创作卓有成就,作为父亲他也是成功的,他养育了现代著名画家陈衡恪与史学大师、教育家陈寅恪。加上其父亲,一家四口被《辞海》记录,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 HULING 我站到老屋晒场上,望莽莽群山、林涛似海,猜测面对这样的景象,少年的陈宝箴、陈三立会产生怎样的想像。他们一定会告诉自己,现在栖身的这个叫竹土段的地方,只是人生某个阶段停靠的码头,自己的未来在远方,他会拒绝做一棵老枫树,站立在村头。他要像山涧中的水,流向大海;他要让自己长一对翅膀,飞出这山林;他要让自己乘一叶舟,跨过林的海洋,奔向一个广袤的理想境界。面对当时列强欺凌、民生涂炭的祖国,他们坚守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踏着芳草覆盖的山道,义无反顾地出发了。他们不保守,不拘泥,从追求国富民强出发,发展到追求人类美好的价值,这就是陈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他们生于忧患,该是吟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诗句去的,因为当时的中国需要他们做的事太多了。我们必须注意这样一个事实,陈宝箴、陈三立父子离开家乡后没有依照我们的文化传统衣锦还乡,是他们忘记了养育自己的故乡?不是,宝箴的《湘中送胡筱筠大令解组归义宁》诗中云,“修江绕城清且涟,月落江空也放船。有时乡梦堕江水,振衣脱帽南崖巅。”对故乡的依恋怀念只能在梦中表达,这份感情的真挚、沉重,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起的。然而为什么不回故乡?官声人去后,我们该到宝箴工作过的地方去寻找,比如湖南,凤凰县为纪念宝箴治理业绩,特建立专门纪念馆,并作为新的旅游景点推介。 本文来自修水网 我们这次到竹土段的造访也是一次回归。我们相信,将会有更多的人踏上心灵回归的旅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