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镇汤桥村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在方圆直线距离不到一公里的弹丸之地,有一处温泉,出了一个帝师,建了四座书院。自然、人文资源这么富集,在整个修水县域之内,难得找到第二个这样的地方。 从县城出发沿353国道到黄沙镇“八一”,拐入206县道之后,一路往东不到三公里就到了汤桥。汤桥在古代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就叫长茅,后来“长茅”管辖的面积大大地缩小,成了瑶村一个自然村的名称。可不要小看这个叫长茅的小山村啊!在天下余姓人心目中可是鼎鼎大名力压千钧,它就是余姓人心中的“大槐树”、“瓦屑坝”,一句“天下余姓出长茅”就能知晓其中的道理。
长茅余氏故里。
汤桥的东南面一山之隔就是黄港镇集镇——沙窝里,只要越过南门坳即可到达;北面是石嘴水库,西北面是油岭。环视四周,只见青山逶迤重峦叠嶂,绿色蔓延铺天盖地,老街一条烟村几处,好一个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一条清澈的小溪由东向西流来,在汤桥老石桥的河床下,突然涌出了大量的热水,使得桥下的溪水一年四季水汽蒸腾,水雾弥漫,桥下很远的溪水都温热暖手。由于温泉出露,汤水喷涌,桥架其上,故桥名“汤桥”,由桥及地,周边方圆几里都称汤桥,上个世纪还是管辖老鸦、溪山、瑶村等地的汤桥乡的乡名。 修水网 汤桥的温泉水在白白地流淌了千万年之后,终于得到了开发利用。县城东南郊的温泉小镇综合住宅小区,铺设保温管道几十公里,将温泉水从汤桥引去,成为县城唯一一个温泉住宅小区。开发商还利用温泉水,建设一个温泉洗浴保健中心,为市民提供温泉水洗浴、理疗等服务。同时,将汤桥多家洗浴温泉进行收购整合,将旧有房屋拆除重建,一个新的成规模的洗浴中心建成使用,为村民提供优质洗浴服务。 汤桥的西北边有一个万家脑的小山村,东北边有一个叫培元的小山村。汤桥、万家脑、培元村三个点构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其边长,也就是直线距离不足一千米。
万承风故里
从油岭流下的一条小溪,到了万家脑前,小溪两岸出现了一大片平坦肥沃的水田,世世代代为万姓人家所有,故名“万家塅”。万姓人建屋聚居,成片成村,即将村称之为万家脑。万家脑虽然是一个只有几百人口的小小自然村,但在修水却大大的有名,因为这个小山村出了修水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皇帝老师——万承风。 修水网 万承风(1752年——1812年),字卜东,又字和圃,宁州安乡汤桥(今修水县黄沙镇汤桥)人,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科进士。随后,选为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尚书房 ,再迁翰林院侍读,后累官为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期间,和曾任宰相的刘墉、翰林院编修秦承业一道,担任乾隆皇孙旻宁的老师,旻宁后来成为宣宗道光皇帝。在侍读旻宁的二十多年帝师生涯中,万承风治学严谨,讲席从容,深得乾隆皇帝好评和颙琰皇子、旻宁皇孙的欢心。 颙琰继位为嘉庆皇帝后,查明此事,对万承风大加赞叹:“风骨峥峻,不附权贵者,权贵亦莫可如何也。”嘉庆皇帝颙琰之子旻宁继位为道光皇帝后,对逝去九年的老师万承风追恩莫及,赠给礼部尚书衔,谥文恪,饬赐祭文、碑文,并派地方官员代表其到墓前致祭。 嘉庆九年(1804),万承风督学山东,有人致信提议重修家乡宁州文峰塔,他热烈响应,除列名为主要倡修人外,还捐献银两予以支持。 万承风是通过读书向学,由秀才、举人、而进士,一步一步考上来的。但最初启蒙之地还是万姓祖上创建的成孝书院。《义宁州志》载:“成孝书院在安乡长茅黄家园,乾隆二十四年万来英创建,捐实竹窝稔田六十六亩,岁收租百石,延师课子弟之贫不能就学者,并种茶子万株,用佐焚膏。知州邱云锦有记。嘉庆二十三年,其子錝亲为经理,增置租五十石,呈明田亩,知州周澍嘉奖勒碑。嗣于道光年间錝之子承煊接为经理,亦增置田租五十石,呈明前州主叶颁示勒石。” 万来英创建成孝书院于乾隆二十四年,即1736年。《义宁州志》载成孝书院的地址为安乡长茅黄家园,而署知州邱云锦《成孝书院义田记》则说在王家园。修水方言历来“王”“黄”不分,署知州邱云锦将“黄家园”听成“王家园”自在情理之中,而同治版《义宁州志》是修水人为主纂修的,将“王家园”还原为“黄家园”这样校正纠错自是修志的应有之义。不管黄家园还是王家园,都成了现在的万家脑。
万承风纪念馆
因为万氏宗祠就矗立在油岭山脚的万家脑上,同时,邱云锦的《成孝书院义田记》中记载,万氏宗祠本拟在原址建设,但大家都感觉地基狭窄,不能扩大规模。于是,万来英将自己在万家脑的一块面积很大的私家地基捐献出来,建设万家宗祠,宗祠旁边还多出一块面积很大的地方,考虑到万氏宗族子弟的教育问题,继而全额出资创办成孝书院。 xiushui.Net 成孝书院是修水古书院中办得较早的书院之一,距今有288年了。他的创办人万来英及儿子万錝、孙子万承煊三代接续办学,因而宁州署知州邱云锦在《成孝书院义田记》中称其家族“家崇礼让,俗尚忠厚”,是“一邑之望族也。”万来英、万錝、万承煊祖孙三代非常难能可贵,几近百年,全副精力放到书院的办学上。万来英创办之时,即捐献好田66亩,每年可收租100石,同时捐献茶子树,即油茶树一万株,其茶油销售收入也充书院开支。万錝、万承煊经理书院期间,各增置田租50石,至此,书院有田租200石,还有一万株油茶树的收入,确保了书院的正常运转。
汤桥村
乾隆二十四年创办成孝书院,书院创办之后16年万承风出生,可以猜测万来英应该比万承风大了50岁左右,差不多是三辈人了。经万氏族人万小芳介绍,万来英是万承风爷爷辈人,万承风和万来英的孙子万承煊是一辈人。万承风在成孝书院启蒙读书,后来还到了州城的濂山书院或县学就读,还到庐山白鹿洞书院游学,最后考中进士。 本文来自修水网 嘉庆四年万承风督广东学政,三年期满,存得俸禄一千两,当即交付二弟秈闾、四弟瓞园,购墩子背汤桥水田二处,共租壹佰零九石作为公产,以瞻族众。“以瞻族众”的主要开支就是宗祠和书院费用,此事说明万承风对自己启蒙书院感情深厚,支持很大。此事记载在万承风亲笔撰写的《秋山公义田记》中。
成孝书院
离成孝书院一箭之地的培元书院创办得较晚。《义宁州志》:“培元书院在安乡十二都温汤万大傅第左近。同治元年(1862),乡人倡议捐田租千石有奇。五年,创置斯院,修葺完密,去故鼎新。院三进,前为大门,门额‘为国培材’”。书院建有围墙一百零四丈,建有房屋四十余间,还建有魁星阁、川亭、花厅、厨房、仓房、花园、月池,藏书阁贮藏书数千册,整个书院规模宏大,建筑完备,学生也比较多,周边六个都的学子都到这里学习,还有武宁县的石门楼、罗溪等地也有人到培元书院就学。江西学政何廷谦应候选训导、义宁州安乡人熊联珠之请,撰写了《培元书院记》。该文对书院环境、安乡长茅“代钟硕彦”的历史进行了深刻生动的描述和详尽的叙述,对“元”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对如何“培元”表达了深刻的期许,最后充满感情地说“将见学术日隆,名儒辈出。居是间者,以古为期,深造自得;云兴川增,蒸蒸日上。”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时移世易,沧海桑田。还不到两百年的时间,规模宏大建筑完备的培元书院竟然踪迹全无,原址之地只存几处村屋民居,还有水田一片菜土数畦。“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虽然带路的当地人非常肯定地说这里就是古代的培元书院,但我还是不敢置信。书院唯一留存下的遗产就是它的名字,因为这个地方,这个村子就叫“培元”,高德地图上也是“培元”。这时,温暖的太阳隐入了浓云之中,满眼尽是萧瑟凄凉之景,我们默默惆怅而归。 汤桥还有文台书院。《义宁州志》载:“文台书院在安乡长茅城隍塅,许汝霖等合支公建,置买田租百余石,每岁延师修金育士,膏火以及应试花红诸款,悉取给焉。” 汤桥还有山泉书院。书院建在墩头铺,具体情况不得而知,还需要查找有关志乘、谱牒等资料追踪其来龙去脉。 查找有关资料,走访有关人士之后,感觉汤桥地方虽小,但却不容小觑,其山岳川流灵秀,书院资源富集,人文鼎盛灿烂,人才官宦辈出,创造了往昔的辉煌,为修水人文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我们也期望生于斯长于斯的后来者,发奋图强,勇于拼搏,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创造超越先辈的煌煌功业,留下名垂青史的美名华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