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打石,是今全丰镇的一个小地名。古时候,西平古县,今修水县全丰镇,进山区村苏区和泥湾,仅有一条蜿蜒曲折在陡峭悬崖上的沿河羊肠小路,这是唯一一条连接山里与集镇的路。 在进山约三华里的途中有一处巨大的石坎,小路就是从这石坎下通过的,这石坎就叫“雷打石”。具有千年神奇传说故事的“雷打石”,名字很响亮,远近闻名,人人皆知。 这“雷打石”在我的记忆中印象尤为深刻,每次在山里打柴回来都会在这石坎(c字形的半个石洞)下歇憩,这石坎里冬暖夏凉。在暑热高温的天气里,担柴被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时,只要来到这石坎里,它就会为人们遮住火热的太阳,放下肩上的柴担歇憩,石坎中凉爽的风就会为劳累的路人送来一身清凉与惬意。 这时就会劳累顿消,浑身清爽,精神为之一振,力气倍增。继续挑起柴担赶路就会快步如飞,倍觉轻松。 来到往日打柴常路过的“雷打石”,显然已再不是过去的羊肠小道,早已修成较为宽阔平坦可双向会车的村级公路了。驱车一路来到“雷打石”,“雷打石”传说故事又重回我的脑海。 图片 从前,在深山里居住的山民都靠卖山货养家。有句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长年累月,山民们都靠挑着山货到山外的集市上出售来维持生活。 但这里只有唯一的一条小路通往山外,这条被高山与河流阻隔,而且有一块活着的奇怪巨石。这石头总是白天从悬崖上长出来躺到路上,挡住人们的去路,让人无法通行,这儿成了一道很神秘的“关卡”,这怪石在黑暗的夜间又会退入悬崖中,离开路面予以“通关"放行。 且说山里有一户胡姓老夫妇,育有三个儿子,老人多少次摔下悬崖,幸好没有伤及要害。有一天老人摔伤了,年岁也大了,行动不便,再也不能出山去卖山货了,不久代替他的大儿子也摔下悬崖伤残了。无奈,刚成人的二儿子又只好接过担子去卖山货。 屋漏遭遇连夜雨,船破又遇打头风。不久二儿子又不幸摔下河里淹死了,一家人只能靠尚未成年的小儿子去卖山货了,小儿子不得不挑起了这副养活全家的重担,既使累得腰伤背痛也不敢歇工,风雨无阻。 小儿子坚强的意志和孝心,感动了上帝。有一天,胡老太病重,刻不容缓,急需出山抓药,为争取时间,在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日子赶到“雷打石”等天黑“通关”,一路上连滚带爬,浑身湿,满身泥。 当快走到“关卡”处时,突然轰的一声巨响,火光冲天,眼见挡在前面的巨石被雷公从路的平靣处劈开大半块滚下河去了,削出了一个c字形的半园通道。原来是玉皇派雷公为小儿子打开了通道,也为辛劳、艰难的山民们除去了一害。 小儿子很快抓回药治好了母亲的病,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此,白天再也没有巨石挡道了,山民们白天也可在这畅通无阻了,后来这通道的石坎也就被人们叫成“雷打石”了。 修水网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实,高山上的村民大多搬迁了,在山里的山民居住的茅草、石皮房和树皮房也换成了钢混结构的小“洋楼”,山下村民进山的路也修成了较为宽阔可双向会车的水泥路,山民进出也很便利了。 笔者从一九九九年调离全丰镇政府到今已阔别二十四年,目睹这一切的巨变,诗兴顿发,于是便有了《七绝.山村咏》一首:
“大山深处阳光照,
物阜人和享自由。 林茂泉清芳草地, 鸟鸣风笛径通幽。” 【古城旧梦】出品 微信号:gcjm888888 孙 彬:笔名,一杆竹。《大西北诗人杂志》和《古城旧梦》特聘作者。闲暇爱恋文字,有诗、小小说、散文等1000余首(篇),散见于《中国社会报》《中国档案杂志》《大西北诗人杂志》《江西日报》《中国诗报》《修水报》《作家与文学》《长江文学》《华人文学》《长江诗歌》《国际诗歌网》《中国诗歌网》《东方文学网》等,多次获全国性征文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