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侧记
近年来,我县按照“面上扶贫抓统筹促发展,山区扶贫抓移民保基本”的精准扶贫工作思路,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急需的问题入手,集中力量,确保重点,整体推进,全力推进“搬迁、产业、基础、科教”等方面扶贫工作,逐步实现了资金投入从“分散式”向“集约式”;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从解决群众眼前生活困难向建立长效扶贫工作机制“三个转变”。2011年以来,全县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1034万元,贫困人口从17.78万人减少到10.5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24.51%下降至2014年的14.42%。 挖穷根,实施搬迁扶贫。我县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采取“两分两换六联动”的工作思路,即移民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山林流转分开;以宅基地换住房、以耕地承包权和山林经营权换保障;联动推进就业保障、户籍制度、社会管理、涉农体制、金融服务、公共服务六项改革,从2013年起开展整体移民搬迁、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工作。投资1200万元聘请江西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全域修水发展规划,构建县、乡(镇)、村三级联动格局。坚持“整村、整组、整自然村”整体搬迁原则,将搬迁范围锁定为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洪涝灾害区和生态敏感区,按照“农户申请、村组申报、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的程序,在基层组织战斗力强的地方先试先行。坚持精准识别,实施分类帮扶。我县山区贫困发生率为25.6%,有6.5%左右是“搬不起”的特殊群体,通过采取敬老院、养老院、分散、过渡和结对帮扶等方式,确保不落下一个穷兄弟。移民搬迁后,实行社区化管理,明确管理职责,开展就业培训,推进土地流转。截至目前,县城良瑞佳园、紫竹佳园安置区已建成投入使用,上庄、大湖等9个整体搬迁行政村97.2%的农户参加了摇号分房,612户已搬迁入住,457户正在抓紧装修;有56%的农户已完成原有旧房拆除。 本文来自修水网 摘穷帽,开展产业扶贫。依托 “桑、茶、林、畜”四大主导产业,通过“建基地、扶龙头、上项目、创品牌、兴合作”五项举措,将扶贫工作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增强贫困村、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和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近40家。先后引进江西南洋茶叶、佳旺饲料、茧丝绸加工、家纳丝食品产业园、宁红茶文化生态产业园、国鸿生猪屠宰等农业产业项目40个,签约资金50亿元,成功申报各类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近60个。出台大学生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四个优先”政策,即优先享受流转土地县财政奖励补助,优先享受县相关产业经费扶助,优先享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优先向上级推荐为优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呈蓬勃发展态势。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50余家,社员8000余人,资产总额4亿多元。将产业扶贫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抓手,实施一户一亩桑园,一户一亩茶叶,一户一亩林果,一户一栏畜禽和一户一人就业“五个一”产业精准扶贫工程。通过扶贫产业贷款、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示范户的引领带动,大力发展合作组织,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全县共有12600余户贫困户参与扶贫产业开发,户均增收1680余元。 内容来自xiushui.Net 断穷路,推进基础扶贫。按照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要求,把加快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贫困乡村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先导工作来抓,实施精准改善条件扶贫。加快贫困村村庄整治,统筹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政策,对贫困村给予重点扶持。将贫困村宜居自然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每个点叠加新农村建设资金和扶贫资金给予重点扶持,结合治理房屋乱建、垃圾乱倒、污水乱排、杆线乱拉、土地乱挖、坟墓乱葬“六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全省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修水县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整体移民搬迁、中心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和农村物流等工作,搞好村级道路规划建设,加快提升饮水安全水平,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水平,科学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保障贫困乡村学生能够就近上学。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社会管理、公共文化、广播电视等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几年来,共修建乡村公路1210公里,兴建水利设施290处,饮水设施220处,改扩建校舍1.5万平方米。 摸穷底, 强化科教扶贫。“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实现脱贫致富、同步小康,必须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施精准提高技能扶贫。近年来,我县通过整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金蓝领工程”等培训资源,加大科技扶贫力度,着力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求突破。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在教育部门普惠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部门进一步加大扶贫对象培训特惠扶贫力度,增强其就地发展产业、进城进园就业、自我发展创业的能力素质。对贫困户新生代职业学历教育和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提高专项扶贫资金补助标准,减轻扶贫对象经济负担。加强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批乡土实用人才。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就业。每年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园区务工技能以及创业培训人数达12000多人。与此同时,加大保障扶贫和社会扶贫力度。对没有发展能力的低保户、五保户采取救济式扶贫,列入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对“搬不起”的山区困难群众实行敬老院、养老院、分散安置和过渡安置。“十二五”期间,有1个中央单位、7个省直单位、47个市直单位在我县开展定点扶贫,县直110个单位包村帮扶。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投身扶贫开发事业,初步构建了“单位引领、企业参与、干部帮扶、社会支持”的“大扶贫”工作格局。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2010年在我县建立扶贫基地以来,共实施扶贫项目154个,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