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是个山区大县,地处亚热带,降水、光照、土壤等自然条件优越,上世纪五十年代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历史上曾是山清水秀、林茂粮丰、水旱灾害较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鱼米之乡。因近代大量砍伐森林,开垦山坡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森林覆盖率下降到40%以下,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 我县水土流失有四个特点:一是面积大,近200万亩,占总面积的29.6%;二是流失程度严重,土壤侵蚀横数达到6300吨/km2/a,强度以上流失达83万亩,西部白岭、大桥、古市等十多个乡镇最为严重。三是危害性大。土壤年均侵蚀量达845吨,其中有机质18万吨,氮、磷、钾30万吨。水土流失造成耕地减少、土壤沙化、肥力下降、粮食减产、堵塞河道、淤积水库。至目前为止,全县有近20万亩农田严重沙化;近4万亩农田因河高田低排水不畅而成为低产的“冷浆田”;修河因泥沙淤积,河床已抬高1米多;全县有123座水库、电站,3850口山塘因泥沙淤积损失库容达218万m3。四是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如何搞好水土保持,建设生态修水。笔者认为: 各级党政及部门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对水保生态建设的重视和领导。努力践行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以生态立县,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执政理念,把水保生态建设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订计划,上项目,考虑是否有利于水土保持,是否有利于生态环境;防止和纠正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必须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橱窗、板报、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惜林(草)如金”、“保土如命”的广泛宣传教育,做到“计划、人员、经费”三落实。要让“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保持水土,建设优美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 要强化预防监督,狠抓生态修复。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监督网络。加大监督执法力度,禁止陡坡开荒;禁止乱砍滥伐;禁止开垦草皮,过度放牧;禁止野外炼山、烧荒等一切非法用火;禁止随意开山采矿、采石、取土。把“三权”(审批权、监督权、收费权),一案(水保方案)落到实处,即各类开发建设项目在审批动工前,必须考虑水土流失问题,向监督机关提交水保方案,并依法交缴水保规费,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同时要建好水保设施,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生态修复费要发挥效益,必须紧密结合实施“长治”、“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保护”等工程项目,大力开展“改灶节柴”、“多能互补”、“桑枝代柴”、“生食养猪”、“圈舍养羊”、“生态移民”等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修复模式。 要以小流域为单元,对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就是在水土流失的源头,采取工程、生物、农耕措施,节节拦蓄水土,控制流失。远山高山搞封禁补植,近山矮山挖水平沟,鱼鳞坑、修等高梯田等工程,实行乔、蔬、草一齐上,营造立体型水保林。在沟、河上自上而下修筑谷坊、拦沙坝,形成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土不下山、水不乱流、泥不出沟的生态防护体系。同时,还要把小流域治理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经果林等特色产业,走开发性治理的路子,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本文来自修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