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接送孩子成了家长的必修课,每到上学、放学时段,学校门口挤满了来接送孩子的家长和车辆——“中国式接送孩子”:放不开的手 近日,不少市民致电本报,称每到上学、放学时段,临近路边的学校门口都挤满了接送孩子的家长,不仅影响了交通,也为孩子的安全留下隐患。连日来,记者走访县城多所学校发现,众多家长在孩子放学的时间聚集校门口,这里也成了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等露天停车场,这一现象被称为“中国式接送孩子”。 17日下午4点30分,天空仍然飘着细雨,记者在位于宁红大道与九九路的交叉路口——汇源小学校门口看到,家长们撑着雨伞,骑着电动车、三轮车,开着汽车纷至沓来。不少家长甚至将私家车停靠在学校附近的公交站台,正在这时由良塘新区开来的5路公交车因站台被占,被迫停靠在路中间。 下午5时,随着学校放学铃声的响起,堵在学校门口的家长们挤入学校。62岁的李大妈接过7岁孙子手中的书包,紧紧拉着他的手,嘴里不停地喊着“请让让”,从人流、车流中“挤”到马路对面。随后一位30多岁的男士将孩子抱上电动车,使劲儿按着喇叭冲出人群“包围圈”。校门口一家小店的老板介绍,每天上下学时段,是这里最热闹的时候,“接送小孩的车辆多,不断有车辆违规停车、调头等,原本宽敞的路面经常被堵。” 修水网 “中国式接送孩子”之所以受家长“青睐”,根本原因是担心孩子的安全。“现在路上人多车多,电视上又经常曝光小孩被拐事件,万一出了事怎么办?”正好经过的刘先生说。居民冷女士的儿子在汇源小学读三年级,家住现代城商住小区的她每天坚持步行接送孩子。她表示,既担心安全问题也害怕孩子在路上贪玩耽误上课。 关于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的声音。不久前,记者在渣津镇朴田希望小学碰见该校放学,整齐的路队在老师的监护下秩序井然的过马路。在义宁镇六小,因父母进园就业而就近入学的小周姐弟俩也没有人接送。也有家长认为,接送孩子实际上是弱化孩子之举,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应该多给孩子“劳其筋骨,增其心志”,孩子才会更独立,更自信。 虽然一直提倡“就近入学”,但不少人仍选择了距家较远的心目中理想的学校,在校车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家长接送孩子在所难免。如今的家庭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总想一路护送孩子成长,给孩子尽可能多的保护。 “中国式接送孩子”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对社会管理的一种综合考量。要解决问题,就要全社会参与,政府部门要增加和完善教学设施,让孩子就近入学。交通、公安部门要维护交通秩序,整治社会治安。学校可设立“学生拥护员”,成立“家长教师联合会”等。只有家长、学校、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全社会各方面都行动起来,孩子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中国式接送孩子”才可能慢慢减少。 本文来自修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