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破解农民建房制约难题。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农民建房政策激励和利益导向机制,着力解决“房在哪里建、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筹、人往哪里走”等难题,促使农民统一规划建房。结合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旧村旧房和“空心村”整体改造工程,着力推进村容村貌整治,配套实施水、电、路等美化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以财政扶持资金为引导,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县财政设立村庄改造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申请改造的乡镇和村庄社区,分类分档给予资金奖励。对农民按照规划要求和标准改造验收合格并拆除旧房到位的,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以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相结合为核心,在调整现有存量土地上做文章,通过农村土地整治,挖掘潜力,增加耕地面积。紧紧抓住市县重点示范镇建设这个契机,把农村住房改造与集镇、中心村建设相结合,进一步优化村庄布点,积极引导农民往县城、集镇和中心村聚集。重点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村庄,依托移民扶贫、灾后重建、地质灾害安置、危房改造等政策,采取“统一规划、村民自建或联建”的方式,大力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建设试点,把分散农户逐步向城镇转移,把小村逐步并入大村,让农村实现聚集发展。
整疏结合,规范农民建房管理措施。全面清理建档。开展一次全县农村住房建房普查,摸清底数,对全县农村每户人口、年龄结构、宅基地位置、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房屋结构、新旧程序和用地审批等实行严格登记造册,完善宅基地台帐登记管理,为“一户一宅”政策的严格执行奠定基础。规范审批程序。严格落实农民建房“一书一证”制度,凡不符合村庄规划要求的不予审批。引导乡镇部门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积极探索便捷的农民住宅建设管理审批办法。在各乡镇设立专门便民服务窗口,受理农民住宅建设申请,提高审批效率,减轻农民建房负担。加强建房监管。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建立村(居)委会和村民小组信息管理员和举报奖励制度,确保在第一时间掌握农民非法用地、违法建房等信息,及时向镇(乡、街道)报告。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农民建房监管工作小组,每月或每季度至少一次对各乡镇农民建房管理工作进行督查,严格农民建房选址、户型、面积等方面的监管。
此外,实施“农村个体工匠免费培训教育工程”,建立个体工匠持证上岗制度和动态管理制度,切实增强个体工匠的法律意识、规划意识和创新意识,使个体工匠成为农村建房的“技术员”、新房型的“推介员”、新理念的“宣传员”。同时,因地制宜引导鼓励农民对已建成的房屋进行“平改坡”改造,优化住宅造型效果,有效提升农民建房的质量安全和建设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