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初,邓公南巡讲话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而来自修河岸边的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正背着他异常简单的行李,寂寞而笃定地行走在遥远的天山;而今,这位事业初成的“外贸专才”、“soho一族”就坐在蔚蓝的南海之滨——鹏城湾畔,静静地向记者描述他未来的向往,吐露他雄关闯荡的胸怀和浓浓的思乡情愫。
汪向农:踏过天山到鹏城
□文/ 黄丰文
soho 一 族 天 地 宽
汪向农讲起六、七年前的事,就像在讲昨天——他站在曾经供职的深圳雅达(美资)电子有限公司的大门口,似是自言自语:“人们常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可我到底适合做什么呢?在电子行业能找到一些个人能力发挥的余地,但崇尚更大自由度、追求更大发展空间的人生定位在哪里?”
直至1995年10月加入德国西门子集团国际采购部驻广东办事处,任德方代表为止,汪向农的事业发展才进入到一个相对顺利的境地。当时与他一样职位的共有四人,经过五年的努力,他得到了总部的肯定与信任,并于2000年被任命为广东办事处总代表。
办事处的日常工作主要是采购,其中对原材料的采购大量集中在广东珠三角地区,利用当地优惠的政策,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积极寻找原材料及补偿贸易的供应商,如初级加工的生产企业等;一方面帮助西门子集团找到它所需要的优质原材料供应商,一方面为中国特别是广东省的基础加工企业找到庞大的知名客户与市场,办事处为两者架起了一座经贸交流的桥梁。
汪向农的优势正好体现在:既熟悉国内企业的发展情况,又系统接受了西门子集团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员工技术交流与各种管理课程的培训,他曾多次参加在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欧洲的德国、意大利等地举行的学习交流活动——中西兼顾的企业从业背景使汪向农有“如鱼得水”的感觉。
现在他经常来往于港、深两地,进行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交流,目前基本上适应了wto原则下中外经贸合作与交流的“游戏规则”,在国际贸易方面技法娴熟,应对自如;并拥有近三百家相对稳定、信誉等级良好的大中型企业客户。顺应世界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借助西门子广阔的客户资源以及良好的市场信誉,西门子驻广东办事处正向电子商务方向发展,他的工作主要是在广东发展一批有潜力的供应企业,使之将来有机会在国际经贸舞台上一展身手。
作为soho(small office , home office意即家庭自动办公)一族的典型代表,他常常克服与德国相距七个时差的种种困难,精神饱满,“足不出户”,指挥着西门子驻广东办事处这个庞大工作机构的正常、高效运转。
他有些欣慰地笑了,说,“那年,一位几年不见的修水老同学老远跑到雅达公司来找我,我却迫于美资公司的严格管理制度,不能接私人电话,只在公司的门口与他进行了短短三分钟的交谈,就匆匆告辞,很不近人情啊!现在情况可不同了,工作、生活的各项活动全由自己作主安排。”
踏 遍 天 山 志 不 移
汪向农1987年毕业于修水一中,品学兼优的他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只被录取到当时电子工业部下属四所院校之一的杭州电子工业学院,1991年双向选择分配回了九江713厂(江西省无线电厂),这是一家军工企业,体制有些陈旧, 生产效率低下,工厂没有太多事可做,汪向农便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中国对外经贸大学的国际经贸课程,拿到了“经贸专业”的毕业证书,这对他以后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时收入较低,月工资只有106元,除了吃饭,所剩无几;而且上班第一个月的工资又被小偷从集体宿舍偷去了,这是一件哭笑不得的事情,使汪向农一走上社会,就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生存的危机;汪向农在大学读的是“企业管理”专业,但在这里发挥的机会很少,人们对“企业管理”这个词都非常敏感,对其技术含量及其为企业带来的效益持极不认同的态度。因此,经过一年半的充分考虑,权衡生存与发展的利弊之后,他决定毅然离去。
开始是经同学介绍,到吐哈油田驻北京办事处负责石油钻机磨擦片的销售工作。以前这类产品含有石棉,对人体有害,他所要推销的新产品是经过改进的、半金属制品,对人体无害。作为北京办事处的一名工作人员,汪向农不久便到了地处新疆鄯善县戈壁滩的吐哈油田现场,去考察、试验新产品以及作市场分析研究。他在那里生活了三个多月,几进吐鲁番,穿越南北天山,住在货柜式的车皮房里,切身感受了祖国广袤疆域的恢宏气势和神奇诱人的西部风情。
他对这一段经历记忆犹新——
“有时到全国各大油田驻在鄯善火车站附近的分部去搞推销、调查工作。在那里,来自大庆、中原、玉门等油田的工人兄弟都在此会战,我得以接触了不同阶层的人员,社会阅历顿时大增。那时,交通通讯不便,电话不方便打出,家里人不知道我的行踪,只知道去了新疆,但没有任何联系,写一封信也要一两个月才到,我的妈妈都急得哭了。”
“在茫茫的新疆西北部,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我感觉在人世间渐渐地消失了,天地苍茫,人很渺小,这里寸草不生,三个月来,没有下过一滴雨;由于时差不同,焦灼的太阳早上九十点出,晚上九十点降,在一个极不知名的地方,隐隐感觉要对自己负责,要对家人负责,要对自己这个大学生以及作为社会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群体负责!”
“有一次,没有坐到车,又很想到火车站去做一些联络、销售工作,就顺着两条车道一直往前走,但在一个十字路口迷失了方向,犹豫了起来,我似乎觉得应该往右走,但不敢肯定;正在彷徨之间,有一位看似维吾尔族的陌生人,叫我跟他一起往左拐,我尽力搜寻着记忆,努力判断着,最终我觉得应该往右走,而没有听信那人。当我终于看到火车站的时候,觉得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就是每当人生的十字路口,都要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要盲从和听信于人;否则南辕北辙几千里,前途、世事未可料也。”
三个月后,这家公司的北京办事处因为人事的纷争而进行了整顿,汪向农的工作也自然终止,他是庆幸这次整顿的,他感到:石油工人习惯了奔波与迁徙,而他一个学电子、学企业管理的大学生,从事石油相关产品的开拓与销售毕竟与专业相隔太远,他正好趁此重新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这时他回了一趟修水,从鄯善坐火车到郑州、经武汉,从武汉坐船到九江,再坐班车到修水,一共四天四夜,那么远的路程,他一寸一寸、一步一步地丈量过来……他在家呆了三天,看望了一下父母亲,似乎是对人生作了个简单的小结,重新汲取了母体的力量。之后就返回北京,将产品试验报告与市场分析等材料作了交接后再返回九江。
自此的一个月时间里,他处于游离状态,他失业了。
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困难时期,但他正在寻找重新启程的航标。
飘 泊 人 生 不 相 信 眼 泪
1993年的中秋节,汪向农是在广东省江门市的开平度过的。他大学毕业的弟弟刚刚到了这里的一家涤纶厂打工,向农没有其它去处,就在此先落个脚,找机会寻找工作。
又是半个月过去了,就在他总共失业一个月、没有一点生活来源的最难捱的时候,他被开平市依利安达电子有限公司聘用为品质检验工程师,并担任品质工程主管。
一切都像做梦一样,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依利安达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国际性的电子制造公司,在珠三角印刷线路板制造方面久负盛名,员工有 800多人。在这里,汪向农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尤其是营销与生产管理方面的;在这个港资企业,他属于中方高级主管;当然工作也非常辛苦,忙碌得很,每次坐下的时间不超过5—10分钟,就有事情等着他。
在开平呆了一年左右,汪向农辗转来到了深圳。在一次人才交流会上,深圳雅达(美资)电子有限公司经过一番严格的面试之后招聘了他,担任生产、品质管理和客户接待,在这里他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对公司的运作状况、产品流程都有了非常的熟悉和了解,从零部件的进厂到生产,从生产到出货,到海外客户终端,以及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投诉等,他都要负责,这其中他接触了ibm、飞利浦等国际知名电子巨头,获益匪浅;此外,英文的应用能力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当然在这里,他也经历了许多不欲与人分享的磨练与煎熬。
汪向农说,他当年考大学不是很顺利的,毕业至今十多年走过的道路也布满了坷坎,但他始终坚信,年轻人决不要怕摔跤,任何时候只要状态良好,就会拥有机会;而飘泊、闯荡决不承认怨天尤人,人生不相信任何委屈、忧伤的眼泪。
当他身上只剩下几十元钱,生活无着,亦曾黯然神伤;每当走上繁华的大街,看见人海茫茫,他感觉自己快要消失了;或者看见那么多的高楼大厦,却没有自己的栖身之所时,他也曾失落彷徨。可最后,他总是告诫自己“坚持,坚持,决不能轻言放弃!”
经过艰辛的打拼,时至今日,汪向农在飞速发展的深圳特区已拥有了自己一片自由的天空。当他每每飞越千山、飞越重洋的时候,他都不禁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慨,并深深地感激生他养他的修水故里。
他说,每当困难的时候,都觉得要好好干,要为修水老区、为父母争口气;每当回去,最想见到的人就是老师、同学和亲人;在家乡浓浓的亲情里,在呼朋引伴的友情里,觉得老家的太阳、老家的空气都是天底下最好的最可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