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铜鼓,既小又偏僻。
说小,的确小:全县人口至今不足14万,是全省最小的县之一;说偏僻,也是事实。地处赣西边陲山区,西与湖南浏阳、平江交界,行走铜鼓,爬山越岭,道路曲折,交通极为不便。
然而,印象又常常靠不住。近年来,铜鼓县委、县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环保型绿色工业,以林改构建生态发展新格局。全县营造了浓浓的绿意,在新一轮经济发展浪潮中健康快速发展,令人刮目相看。
一招棋激活一盘棋
穷则思变。铜鼓人发现铜鼓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均山地面积为全省之最;山上林海茫茫,古木参天,森林覆盖率达86.42%,居全省第一;人均占有活立木竹蓄积量也在全省位居前列。
铜鼓从可持续发展思路出发,在工业结构调整上,确定了无“绿”不办企业的原则,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环保型工业。
医药产业办起来了。禹欣、仁和、民济三家医药企业落户铜鼓,总投资1亿多元,年产值3个亿。去年,三家企业利税600多万元,成为铜鼓新兴的支柱产业之一。
小水电公司发展起来了。全县上万名农民放下斧子,集起上亿元股金投资小水电,建起股份电站81座,总装机容量4.2万千瓦,年发电2亿多度,上交税收400多万元。
投资8000万元生产细木板的绿海公司和投资3000万元生产出口玩具的同声公司办起来了,破解了针叶林木材大量外销的问题,保护了阔叶林资源,大大提升了林业产业化水平。关闭了70多家耗林高、产出低的小型企业和两家以阔叶林为原料的企业。同时,发展沼气池2400个,年节材3600立方米。
铜鼓林农气顺、劲足,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巨大成功。林农销售1立方米木材平均增收160元,去年全县税费直接让利农民3670万元。
林改使林农砍树为养树,大力发展生态特色种养业,全县已建立养蜂、养羊、茶叶、中药材、笋竹两用材和速生丰产林等基地165个。投资1500万元的蜂蜜加工企业江西微笑食品公司已形成产业链,又一家投资200万美元的蜂蜜加工企业正在洽谈中,竹笋加工、茶叶加工也正作为招商重点。
在龙头企业引领下,全县发展省优产品银毫茶叶基地860亩,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2000亩、药材基地3500多亩,集林、果、禽、鱼于一体的绿色庄园1000多个……
“边缘”变“中心”,谱写新篇章
铜鼓小,这不假。
越小越要迈大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东连修水、西接浏阳,大力实施西进战略,做大做强县城,努力把铜鼓建设成为重要的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区域物流中心。
举全县之力,下狠心破解交通瓶颈制约经济发展的难题。力争阿港高速公路在县境内通过,里程达20公里,构建了“一横两纵”公路网,贯通七条出县、出省通道,完成了铜修线、奉带线30公里油路铺设。
实施东引西连大区域战略后,铜鼓成了周边山区和赣、湘交流的中间地带,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对接后,两地域的空间距离逐步拉近。
铜鼓到处绿树成林,县城城区国家森林公园天都峰,青山似画,碧水如诗。“绿色生态旅游”跃入“绿色产业兴县”的核心内容,构筑了集“红色、绿色、客家”三位一体的旅游格局。形成了以秋收起义纪念馆、肖家祠、万寿宫、毛泽东脱险处为主的红色革命文化旅游线;以九龙湖景区、铜鼓石、万笏朝天、杨家山寨等为主的绿色生态山水旅游线;以龙门景区、枫树坪为主的避暑疗养休闲旅游线;以大莲山福寿寺、灵石庵为主的佛教禅宗文化旅游线;以光相、望湖客家山寨为主的民俗客家风情旅游等5条精品旅游线路。这些景点线路每年接待游客4万人,创收500多万元。
铜鼓“响”起来了,今年头5个月工业规模总产值和完成销售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27.3%和110%。
本报记者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