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山风 • 正文

修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wolong

 

  江西修水产茶历史悠久,早在930年前,黄山谷父子就将家乡精制的双井茶推赏于京师,一时名动京华,被欧阳修誉为“草茶第一”。至清代光绪年间,修水茶园面积达43万亩,年产量近20万担,所产宁红茶曾有“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之美誉。
  建国后,修水茶业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宁红”、“神茶”,不但在国内引领风骚,更是走出国门,蜚声海外。1985年宁红集团生产的特级功夫茶“宁红金毫”获得部颁金杯奖和国家银质奖。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修水茶业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曾一度滑坡,茶园面积萎缩,茶叶产量锐减。
  为重振修水茶业雄风,本世纪初,修水县委、县政府把茶叶产业确定为调整农业结构的支柱产业之一,积极采取政策扶持引导,使全县茶园面积迅速恢复到4万多亩,茶叶产量逐年增长。
  政策扶持引导。首先,成立了茶叶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下设产业化办公室,抽调专业人员建立茶业专门机构。在各乡镇配备茶业专抓人员,责任到人,并把茶叶产业实绩列入干部目标管理考核项目。
  科技支撑保障。筹建茶叶局,抽调精干科技人员建立茶叶专抓机构,在茶叶重点乡镇配备茶叶技术推广人员,做到定编、定人、定责,科学指导各地茶叶生产;加强茶叶科研工作,依托九江市修水茶叶科学研究所雄厚的技术力量,抓好茶树品种的繁育与改良,培植出了一批适应修水当地气候条件的高产优良品种。
  市场定位扩展。注重茶园开发的规模效益,在茶叶基地建设上明确提出“六不”原则:即集体投资的不支持、成片面积在100亩以下的不支持、土地未合法流转的不支持、种子直播的不支持、无经营头脑的不支持、配套资金不足的不支持。在近两年新扩展的茶园中,成片100亩以上大户有100多户,1000亩以上的大户有7户。对一些老茶场采取租赁、拍卖等方式搞活经营,积极引导鼓励茶叶产业大户自我整合,多种方式入股,成立股份公司。2004年全县有55个茶叶大户自我整合,成立了29家公司(或场)。积极参与省、国家级茶事活动,推介修水茶叶品牌,使“宁红”、“神茶”等品牌重放光辉,对在评比中获奖的品牌给予重奖。2005年第六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修水所产的“宁红龙须茶”获特种茶一等奖,“凤凰舌尖”、“山谷草茶”获优质奖,县政府分别给予这些品牌5000元到10000元不等的奖励。现在全县已注册的茶叶商标达8个,正在注册的有5个。“宁红”、“青钱柳”(神茶主要原料)已通过国家原产地保护注册。
  获奖评语:成立县茶叶领导小组,由县领导领衔挂帅,统筹安排、协调全县的茶叶产业化进程,使茶产业的发展有了制度的保障,有效地放大了政策及资金效应,取得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山风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